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三篇
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三篇 【篇一】
《准确把握“不 X 初 X、牢 X 使 X”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九专题里的文章,这是 2019 年 5 月 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 X 初 X、牢 X 使 X”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文章从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蕴含着丰富哲理。既有高瞻远瞩的理论性,又有接地气的可操作性。
一年多来,全党上下将这篇文章作为开展主题教育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指南,取得了扎实成效。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这篇文章,时刻加大对照检视力度,时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一问自己是否“理论学习有收获”,能力素质提升了吗?党员干部要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理论知识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要通过自问和反思,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自觉对表对标,及时校准认识上的偏差。要不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坚定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践中提升能力素质。
二问自己是否“思想政治受洗礼”,崇高信仰坚定了吗?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党和国家的事业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在坚定理想信念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定崇高信仰。
三问自己是否“干事创业敢担当”,使命意识强化了吗?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时刻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干事创业。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志在必得。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践历练中不断强化使命意识。
四问自己是否“为民服务解难题”,党员形象树立了吗?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时刻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摒弃一切懒政怠政等消极行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主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五问自己是否“清正廉洁作表率”,先锋模范当好了吗?党员
干部是否清正廉洁,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因此,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不断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全力当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先锋模范。
【篇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五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明确指出了脱贫攻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系统总结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不能抱有“差不多就行”的错误思想,需要节奏快、步子稳、干劲足,不仅顾眼前,更要利长远。
注重实效节奏快。效率是成功的关键。快节奏能够为提质增效提供切实保障。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越是如此关键的时期,越要讲求效率、注重实效,继续保持之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快节奏。收官在即,有的干部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思想,放慢脚步、推脱拖延,得过且过、草草应付。倘若想要胜利走完脱贫攻坚长征的“最后一公里”,就不能放慢节奏、敷衍了事,要持续保持原有的快节
奏、高效率,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不仅盯紧眼前硬任务难任务的攻克破解,各项工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又要用心思考钻研巩固帮扶成果、谋划长远发展大计,以务实有效的招法、不折不扣的手段、不懈冲锋的姿态,啃下脱贫攻坚路上“最硬的骨头”、攻克最后“最贫困的堡垒”。
稳扎稳打步子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战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稳扎稳打是从严从实的“好法宝”。然而,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很多干部不同程度上出现急躁心理,急于脱贫成效、急于应对检查、急于完成任务,在工作岗位上自乱阵脚,大干快上、大搞突击时有发生,“一发了之”“一兜了之”“一股了之”的情况相伴而生,直接导致脱贫攻坚跑调走偏,原先取得的良好成效难以持续保持。在脱贫攻坚冲刺的紧要关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警惕急躁心理,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坚持工作路线不偏、工作重心不散,认真细致考虑具体情况,剖析研究最后贫中贫、困中困的重任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解决方法,稳稳地抓好贯彻落实,真正以体贴温度换群众满意度,以辛苦指数换百姓幸福指数。
不等不靠干劲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如期脱贫,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对扶贫干部的严管厚爱,
离不开各级党员干部保持干劲,持之以恒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劲头。只有保持积极良好心态、保持昂然上阵的精神头、保持凝心聚力尽锐出战的劲头,才能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各级党组织对待各条战线的扶贫干部,除了严管,还要厚爱,在待遇上常保障、在考核上常激励,在感情上常体谅、在精神上常关爱,将其合理需求落细落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扶贫干部的工作里、心坎上。想赢得最后胜利,各级党员干部坚决不能疲劳厌战、懈怠松劲,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的劲头,一以贯之地坚持标准不变、目标不变、要求不变、任务不变,以不懈冲锋的姿态、奋力拼搏的劲头,向最后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收录了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明确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创新馆考察调研,了解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靠自己”的质朴情感和科创硕果再次得到升华印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实现“两翼”
齐飞,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出心裁、自始至终”的精神密码和不二法门,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在创新发展中育新机、开新局。
自主创新打好“组合拳”,将短板变成“潜力板”。企业基础研究不足、重大原创成果缺乏、关键技术依赖、底层工艺能力不够、软硬件成果自主转化不到位等依然是我国科创局面的短板。我们必须要将自主创新的“一招鲜”“几招鲜”研究出来、运用到位,才能在创新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航发展。要以科技短板、创新瓶颈为导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决策、人才发展、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等体制机制,从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统筹指导安排,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能够完全适应国内外需求。要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受制于外”的局面,坚定信心、增强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及时拆除产业化“篱笆墙”,从政策、主体、职责、基础、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压实“基本面”,释放挖掘、参与、实施、主导潜力,全面发力、点位突破,真正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
自力更生牵住“牛鼻子”,将创业变成“创众业”。科技是发展的“牛鼻子”,是国之“利器”,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在“双创”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把握发展潮流,紧跟“稳就业”需求步伐,用实际行动证明“因为众业才最不
容易倒”,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守业路。要充分掌握“创众业”赖之以“强、赢、好”的创新规律,主动融入到脱贫攻坚、生态旅游、文明创建等基础性民生工程中,自觉投身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中,用好用活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智慧“大脑”。要着眼于“创新、孵化、集群、共享”于一体的空间平台搭建,融合创新网络,畅通“各展其才、尽展其能”评价、奖励、引用保障渠道,释放“创众业、众创业”改革红利,让创新成果的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开创新局面、占领新高地。
自出心裁激活“动力源”,将破题变成“破难题”。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进行创新动力变革,是获取科创稳步发展不竭动力的“源头”。要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下功夫,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危机结合、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勇开“顶风船”,善于在供给创造和全面需求中寻求动态平衡。要破解阻碍创新突破、产品原创、产业化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在实施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用力,探索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高速度、高质量转化的应用模式,催发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要致力于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利用合作与竞争在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的新优势,让科技和制度“双驱”联动、提升质效。
自始至终迎战“新高地”,将联赛变成“接力赛”。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要系统化、常态化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资源精准配置、要素高效流动、环境持续开放的显著优势,共建共治共享“人人参与、人人主导”的科创新局面,提振士气、同频共振。要指引中国“智”造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逐步提升高精尖领域、交叉领域、“断点”“盲点”领域的攻坚能力和斗争才干,及时对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新高地”的大需求、大环境。要在首创精神、原创动力的激励下,教育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携手创新、接力奋斗,站稳国际科创前沿,领航创新发展方向,将“细流”引入“河流”、将“众流”汇成“江海”。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 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法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维护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推行员额制改
革、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犯罪、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电信网络犯罪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正在形成,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对政法队伍满意度大幅提升。国际上普遍认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是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深得人心的大事之一,之所以深得人心,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专项斗争的强大攻势让黑恶势力无所遁形,带动解决了各行各业各地各部门中,人民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实际问题。
二是一批给黑恶势力提供庇护、帮助的“保护伞”被连根拔起,
群众拍手称快。扫黑除恶的实际战果关乎到人心向背,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关乎国家应对外部挑战的底气,与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环环相扣、丝丝入缝。作为政法队伍的一员、扫黑除恶的尖兵,更要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民需要一支有铁一般过硬本领、铁一般纪律作风的政法铁军保障安居乐业,国家需要一支有铁一般理想信念、铁一般责任担当的政法铁军维护安全稳定,时代要求政法队伍必须经历深刻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压力就是动力,责任就是信念。为了更好地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必须持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打好检验担当的责任之战、迎难而上的攻坚之战、厚植根基的为民之战。要聚焦“六清”行动目标要求,持续加压发力,奋力争先晋位,确保“线索清仓”要立竿见效、“逃犯清零”要保持高压、“案件清结”要发起总攻、“伞网清除”要彻底围歼、“黑财清底”要扩大战果、“行业清源”要争创一流。要拿出超常决心、采取超强保障,传导责任压力、提升团队战力、汇聚广泛民力、坚持同向发力、发挥制度威力,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一语描绘出政法队伍的群像,又深刻点明了政法工作的
特点:高负荷、高对抗、高压力、高风险。随着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入决胜阶段,政法系统刀不入鞘,又一件大事与之无缝衔接,新时代政法战线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始了。众所周知,作为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让“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这次教育整顿将“延安整风”立为活动开展的标杆,就是要从自身找问题,直面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让“实事求是”四个字闪烁光芒,照射出政法队伍的风清气正。
相关热词搜索: 治国 第三卷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