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十四五”时期工作作出部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稿四篇文汇编】

时间:2021-10-29 10:18:05 浏览量:

学习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作出部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稿四篇文汇编

  学习对“十四五”时期工作作出部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篇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作出部署。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打造党建引领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动力引擎,巩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乡村治理,抓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全面推进组织振兴,延伸乡村振兴的“工作手臂”。习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武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投身乡村振兴。锻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要加强乡村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机制,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农村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社会各类群体,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村振兴委员会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体,延伸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手臂”。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党建质量。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好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按照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的原则,不断创新适合时代要求和体现农村特色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使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构建同心同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全面推进人才振兴,壮大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引才聚才育才的优势,以党建引领人才振兴,持续配强班子、建强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选优配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严格人选标准,提高人选质量,积极推行“一肩挑”,优化班子结构,着力推动整体优化提升,同步做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推选工作,探索村干部专业化管理长效机制,规范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运行,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实施农村发展党员“源泉”工程,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推行党员积分制、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着力建强乡村振兴主体队伍,全力激活农村党员“细胞”。建立县级以上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向乡镇流动工作机制,充实乡镇工作力量。建立选派干部驻村帮扶长效机制,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等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回引培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田秀才”。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落脚点是农民全面发展。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技术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着力培育有影响力的乡土人才。同时,通过政策宣传、选聘下派、组织引导、前景引领等途径,持续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天地,不断壮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同时,充分发挥新乡贤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重视乡贤的树立和推崇,让乡贤成为一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习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产业兴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产业不兴旺、经济不发展,乡村就留不住人,活力就焕发不出来。产业兴旺、经济发展,乡村才会有人气和活力,才会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才会有真正的源头和活水。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作用,带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深化改革,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统筹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特色产业给贫困户种出“摇钱树”、让特色产业在乡村“大显神通”,实现从前有“特”没“产”,如今“特别能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党建引领,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个组织化”成果。在产业扶贫上,推广“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基地上,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就业扶贫上,加强劳动力培训、提升就业本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脱贫,探索一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技术扶贫新路子,让其获一技之长、促就业与增收,实现“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目标;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次搬迁、同步小康”的理念,按照“帮教结合、管服并重”的原则,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治理机制、配套产业就业等方式,推动搬迁群众由脱贫向小康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过渡,让贫困群众在党组织带领下,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生活质量。因村施策,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党组织领导、村民广泛参与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探索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向村民小组延伸,利用村级和村民小组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村组联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留下乡村振兴的“浓浓乡愁”。习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样,在广大农村,乡村文化是其灵魂和精神家园所在。若文化不兴,“魂”系何处?习总书记强调“记住乡愁”,这里的“乡愁”,就是“魂”之所系、“魄”之所归、心之所向之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要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弘扬优秀文化、文明乡风。优秀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塑形”。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出台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体作用,用好村组活动场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文明乡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魂”。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塑农民对于本土文化的信心与价值追求,通过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重乡村底色的保持,保护好乡村这一传统文化的“栖息地”。持续推动农村群众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身边事感染带动身边人,使文明有礼、崇德向善成为农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推进禁赌禁毒,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水光山色与人亲”,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就要以党建引领生态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美丽。生态宜居,规划先行。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按照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脉文化资源等特点,牵头制定村庄布局规划,确保合理有序开发建设,避免抓发展与抓环境治理“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乡村美丽,保护为要。绿水青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引导群众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造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做好乡村绿化、美化、整洁化工作。

 学习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作出部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6 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蓝图即将展开。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科学描绘未来发展蓝图,关系每个中国人的福祉,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今年以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以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一段时间以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对象、主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听取意见和建议”。

  各领域专家、学者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习总书记同大家深入交流,并给予高度肯定。

  9 月 17 日,习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会上,农民工、快递小哥、网店店主等同总书记坐到了一起。无论是地点还是参会代表,这场座谈会都深刻地体现出“面向基层”。

  基层代表就办好乡村教育事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习总书记逐一予以点评和回应,同大家深入交流。

 “一线劳动者的事情,总书记问得很细。”参会代表、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个体货运司机龙兵说,总书记还询问了自己平时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设身处地站在我们的角度想问题”。

  今年 8 月 16 日至 29 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 101.8 万条。

  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

  习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要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更好集思广益、凝心聚力。

  习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头率先垂范调查研究工作。今年以来,习总书记已进行 12 次国内考察调研,把实际调研与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为“十四五”勾勒出能操作、可落地、见实效的发展蓝图。

  在安徽,习总书记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在湖南,习总书记来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在广东,习总书记来到潮州、汕头等地,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企业等,就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调研。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习总书记根据各领域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习总书记破题解题,“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习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这是习总书记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的“密钥”。

  2016 年至 2020 年,新时代的中国绘就了“十三五”发展的美丽篇章。历史的指针即将指向新的五年。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一幅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宏伟画卷,即将展开。

 学习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作出部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篇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6 日上午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从 1953 年至今,中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引领新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与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奇迹。

  从 2015 年到 2020 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使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跃上新台阶。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一场场座谈会开门问策,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

  一次次深入地方考察,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总书记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有机统一,为迈入“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根基。

  未来五年,中国必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取得新辉煌。

  8 月 24 日下午,习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从深入地方考察调研,到主持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习总书记连续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新发展阶段谋篇布局、把舵定航。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高度,为做好“十四五”规划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大家辩证地、动态地、长远地看问题和想办法,为“十四五”规划的准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纵观当前国内外形势,既有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深刻调整的全方位之变,也有国内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的集中呈现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层次转化。在“十四五”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危中见机,化危为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顶风逆水”的发展环境。习总书记作出的关于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引领我们开好“顶风船” 的指南针。着眼中长期和深层次问题,我们既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疏通堵点、连接断点,也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稳固基本盘,为“双循环”打造新的动力源和支撑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实现供需两端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迈向高质量发展。

  做好“十四五”规划,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我们的航向清晰,动力充沛,政策“工具”种类充足。要紧紧抓住创新这把“金钥匙”,激活人才、企业和举国体制优势,实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突破,驱动内涵型增长;要大力激发改革这一根本动力,推进现代化治理,敢于“啃硬骨头”,释放制度红利,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效能,提升社会全要素生产率;要坚持扩大开放这一基本战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进博会”等大平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要始终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逻辑,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

  集大成,谋长远。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要有把握全局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针对“十四五”做好科学地谋划与布局,又要保持住战略定力,瞄准航向,劈波斩浪,御风而行,勇于穿越前进路上的激流险滩,胜利驶向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彼岸。

 学习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作出部署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篇四

  10 月 26 日至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二〇三五年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展望“十四五”时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筑牢发展新基石,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涵盖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内涵,并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十四五”时期,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将夯实新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石。

  推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需要做到:第一,要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原则和理念,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把基础理论研究抓起来,才能突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

  第三,要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才能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最后,要强化市场的驱动,推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形成。新基建的投资不能仅靠政府,还要吸收民间资本力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既能缓解短期难关,也能为支撑长期的繁荣夯实基础。只要坚决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必将有显著地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文汇 心得体会 九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