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财政制度及教育制度—对于“十四五”规划建议

时间:2022-06-21 12:25:06 浏览量:

  第 1 页 共 45 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财政制度及教育制度—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

  第 2 页 共 45 页 目

 录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议一: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议二:实行我国基本免费医疗制度 建议三:实行我国均衡生育制度 二、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建议四:建立健全基层领导干部民主选举制度 建议五:积极推动立法健全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示制度 建议六:建立健全易腐岗位干部年检制度和权力制约监督制度 三、完善财政制度

 建议七:完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制度 建议八:完善自然资源税制度,建立社会资源税制度 建议九:建立财产调节税制度 建议十:完善财政支出制度和政府厉行节约制度 四、

 完善教育制度

 建议十一:完善中小学生“减负”制度 建议十二:建立健全中小学生视力保护制度 建议十三:完善高考制度 建议十四:完善留学生制度

  第 3 页 共 45 页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现在我国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现不揣冒昧提出完善四个方面制度共十四条建议,抛砖引玉。

 建议一: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属于低水平的初创阶段。无论从实际生活需要看,还是从国际对比看,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马建堂认为,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过低,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之一。2008 年中国社会保障支

  第 4 页 共 45 页 出占中央政府支出比重为 7.5%,低于德国的 55.5%,加拿大的45.6%,美国的 30.2%。2008 年之前几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11%—12%(最近几年已提高到 2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 30%—50%之间,中国目前的水平甚至远低于印度、泰国等国的水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引述一项学术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 50%。社保缴费水平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 2 倍,是 G7 国家的2.8 倍,是东亚邻国的 4.6 倍。因此,现在必须尽快扭转这种状况,千方百计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同时减轻个人在社会保险缴费方面的负担。这样的一加一减必将极大地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必将解除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大幅度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999 年 10 月我国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 年我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保障水平很低,其后逐步提高,其标准由各省市规定。民政部新闻发言人李保俊指出,据统计,截至 2017 年 9 月,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 5402.6万人,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达到 534 元/人/月,较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 9.9;农村低保标准达到 4211 元/人/年,较上年同期

  第 5 页 共 45 页 增长百分之 16.6。到 2020 年,云南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提高到 640 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提高到 4500元/人.年。青海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 640 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 4800 元/年。2020 年 7 月 1 日起,江苏南京城乡低保标准统一为 700 元;常州溧阳市、金坛区城市 590 元,农村 300 元;苏州由每月 875 元提高到 945 元。2020 年,我国已经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目前的小康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其中一块重要短板是有不少人收入还很低,生活还有困难。

 下面是国家统计局 2018 年农村居民按五等分收入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到 2019 年、2020 年会有一定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

 由此可见,2018 年我国农村 20%最低收入人口平均收入只有3666.2 元。这个数字大约也就是我国当年的贫困线。当年我国农村人口有 56401 万人,也就是约有 11200 万人年收入在贫困线上下,其中约有 5600 万人在贫困线以下。

  第 6 页 共 45 页

 2020 年 5 月 2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 3 万元人民币,但是有 6 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左右,1000 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怎么样保障困难群众和受疫情影响的新的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采取的纾困政策,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用于保障基本民生的。”

 事实上,总理讲的这个数据是中国最为真实的现实国情。在强劲经济增长的带动下,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进入了高收入阶层,而且也有多达 4 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也绝不能忽略中国的分配结构仍然是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事实,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还在生存线附近徘徊。他们游离于我们的视线之外,他们没有渠道发声,社会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是这个社会沉默的大多数。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这个数字不免让我们更加理性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真实状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分层线性随机抽取了 7 万个代表性样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 7 页 共 45 页

 下表是 2019 年我国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布与人口数:

 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有 39.1%的人口,5.47 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 元,月收入在 1000-1090 元的人口为 5250 万人,因此 1090元以下的总人口为 6 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 42.85%。在这 6亿人中,有 546 万人没有任何收入,有 2.2 亿人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有 4.2 亿人月收入低于 800 元,有 5.5 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 元,有 6 亿人月收入低于 1090 元。

  第 8 页 共 45 页 鉴于上述情况,即将到来的 15 年,我们要设置三条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可以叫最低收入线,或贫困线,或相对贫困线),依次是按 2020 年不变价计算的月收入 500 元、750 元、1000 元。实际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由政府补足至最低生活保障线。跨越这三条最低生活保障线,要分三步走:第一个五年,也就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间,到 2025 年要使 500 元收入以下的 2 亿人口全部达到 500 元以上(这是全国农村最低标准,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应该高于这个标准)。第二个五年,也就是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期间,到 2030 年要使 750 元收入以下的 4 亿人口全部达到 750 元以上;第三个五年,也就是第十六个五年规划期间,到 2035 年要使 1000 元以下的将近 6 亿人口的月收入全部达到 1000 元以上。从目前生活水平来看,农村至少在月收入 1000元以上,城镇至少在月收入 2000 元以上,才能算是日子好过的小康生活。也就是要在 15 年内扶助 6 亿人口全部跨越三条最低生活保障线,过上小康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这个任务并不轻,必须做好发展经济、公平分配、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卧听衙斋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未来五年、十五年、三十年中,我们要天天记住这四句诗,把目光和心思始终放在 6 亿低收入人口身上,并不断完善、准确执行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 9 页 共 45 页

 建议二:实行我国基本免费医疗制度

  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庞大的医疗保障网,但是广大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享有的医疗保障待遇还较低,排除在医疗保障之外的费用还较多,加之药价虚高、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许多患者还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些家庭因病致贫返贫。

 以下三个表格是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持续上升的统计表。

 表 1

 1978 年到 2018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的统计表

 表 2

 1990 年到 2018 年我国城乡人口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情况

  第 10 页 共 45 页

  表 3

 2013 年到 2016 年我国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支出占收入比重

  表 1 表明,我国卫生费用持续飚升,占 GDP 比重持续提高。个人医疗保健支出在卫生总费用支出中的比重从 1978 年的20.43%增长到 2000 年的 58.98%,2018 年回落到 28.61%。全国人均 GDP2015 年比 1978 年增长 155 倍,而人均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长 330 倍。表 2 表明,1990 年到 2018 年 28 年中,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 26 倍,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近 80 倍。

  第 11 页 共 45 页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 21.3 倍,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65.2 倍,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收入比重都增长到 3 倍以上。表 3 表明,就住院患者而言,我国城镇居民住院费用占年收入1/4 以上,农村居民住院费用占年收入 2/3 以上;这是平均数,住院费用高的患者住院费用则远远高于年收入。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待遇的提高,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呈现出下降趋势。尽管如此,对于低收入家庭和重病号家庭来说,医疗费用依然沉重,导致一些患者因为看病贵而致死致残或者致贫返贫。

 解决看病贵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管控药品价格。严格管控生产厂商的供产销、成本、利润、价格、收入分配、灰色收入、灰色支出等各个方面,管控各种渠道和手法的药品涨价。采取措施鼓励和保障低价药品的生产。药品监督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确保患者用药的低价、高效、安全。

 2、深化医院改革,加强医院管理。坚决彻底解决“以药养医”、“药品加成”的体制机制,保护好患者利益。遏制和消除一切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现象。必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

  第 12 页 共 45 页 彻底消除吃回扣、收红包等消极腐败现象。

 3、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 50%,并逐步继续增加,逐步实现免费医疗。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经验来看,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根据近几年统计分析,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比重与个人支出接近,政府加大 50%的支出,居民特别是患者就能减少 50%的负担,直至免费医疗,这对患者家庭、特别是贫困人口实在是雪中送炭,功德无量。这当然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可以让个人支出比重从 30%逐步下降至 20%、15%、10%、直至 10%以下。同时,如果能解决药品价格过高、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问题,我国医疗总费用下降 30%是可能的,从而可以免除个人支付的 30%费用,基本实现免费医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起基本的免费医疗制度,我国也有个别地方开始试行这一制度。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有可能也有必要建立基本免费医疗制度,所谓基本,就是不要 100%免费,但要 90%免费;医疗费用在 10 万元以下 90%免费,在 10 万元以上 100%免费。这样,就让每个患者心中都有了底,医疗费用最多也就在 1 万元,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能够承

  第 13 页 共 45 页 受。幸能如此,就能解除广大民众花钱消费的后顾之忧,把大量积蓄用来消费,这对扩大内需、建立国内大循环具有重大作用。

 建议三:实行我国均衡生育制度

  从 1980 年实施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以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1980 年为 26.1(单位为‰,下同),1990 年为21.06,1995 年为 17.12,2000 年为 14.03,2005 年为 12.40,2010 年为 11.90,2015 年为 12.07,2018 年为 10.94,2019 年为 10.48,30 多年来是持续下降。鉴于中国生育率过低、人口结构失衡的严峻形势,中央从 2014 年起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从 2016 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是,“全面二孩”政策普遍“遇冷”,有生育意愿的人比预想的要少。我国出生人口数,2016 年为 1786 万,2017 为 1723 万,2018 年为1523 万,2019 年为 1465 万。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出生人口并未增长,而是逐年下降。这些数据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预测还要更低。2017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了 5.32‰的惊人低生育水平。2018 年进一步下降到 3.81‰,2019 年下降到3.34‰。

 面对全面二孩政策遇冷、生育率过低的严峻人口形势,目前

  第 14 页 共 45 页 可积极推行“全面二孩”政策,并尽快实行均衡生育政策,即对符合优生条件的高素质(高体质高智商高学历)人员适当鼓励生育,对低素质(低体质低智商低学历)人员适当限制生育。这是保持两种生产平衡的需要,是保持人口生态平衡、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平衡的需要,也是防止逆淘汰,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关系到造福子孙后代、确保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战略决策。

 目前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人口均衡发展问题。

 其一,适当延长产假时间,以利于产妇健康和婴儿成长。

 其二,企业产妇产假工资由政府支付,以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女性的就业歧视。

 其三,鉴于部分育龄女性不结婚或不生育或只生一孩的情况,可允许符合优生条件的高素质(高体质高智商高学历)人员生育三孩,对其他人员仍实行二孩指标限制,以促进实际生育率达到或接近 2.1 的代际均衡水平。

 其四,对城乡贫困女性生育二孩的,给予政府津贴;对生育一孩和三孩以上的不予津贴。

  第 15 页 共 45 页 其五,在一定时期内采取鼓励生育女孩的政策,以尽可能解决前一段时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其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生育保险待遇,解除民众后顾之忧。

 其七,在税收政策上,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费收缴上,对生二孩、三孩的家庭适当少收,并从收入中减去生育和培养子女费用。

 其八,更重要的是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问题,降低生育成本。

 根据人口形势,实行对符合优生条件的高素质人员鼓励生育、对低素质人员限制生育的均衡生育政策。这是因为,人的智商和体质具有遗传性,鼓励前者生育,限制后者生育,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确保中华民族总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弥补多年来逆淘汰现象的需要。智商高低可以科学测定;学历高低有文凭作证。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客观标准、客观事实和客观证据加以认定的。如何鼓励或限制,可以制定一些具体政策加以明确,通过相关职能部门予以落实。

  第 16 页 共 45 页 二、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建议四:建立健全基层领导干部民主选举制度

  在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制定的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中规定:全党各级委员会一律民主选举产生,不能由上级任命,并且随时可以罢免。这是党内民主制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体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从等级任命制逐步改革为民主选举制。实行普选、随时撤换、给予低薪的巴黎公社原则,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肯定,就是为了消除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可能产生的新的特权。消除特权的唯一办法就是实行普选制。列宁说,“民主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只有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选举才可以说是民主的选举。……从民主的一般的、基本的、起码的道理出发,无疑会得出这样的论点。”列宁还说:“从人民专制论的观点看来,首先必须切实保障充分的宣传自由和选举自由,然后召开真正全民的立宪会议,这个会议应当通过普遍的、平等的、直接的和无记名投票的选举产生。”可见,直接选举是列宁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之一。邓小平说过:“不管党也好,政也好,根本的问题是选举。”邓小平还说过:“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第 17 页 共 45 页 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里居首位的是建立健全干部的选举制度。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只有权为民所赋,才能权为民所用。

 我国现在已经有一套领导干部选举制度。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普通公民的选举权仅仅是三年或五年一次选举乡镇和县级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的选举,候选人是怎样产生的,绝大多数选民不知道。许多候选人与选民也不见面,选民根本不认识,这种选举往往流于形式。从基层的乡镇书记、乡镇长到以上各级领导干部,实际上都是由上级任命的。即使实行选举,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小、层次低,差额幅度小;选举中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干扰较大;对选举结果不够尊重,对选举出来的干部随时可以调动。

 要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其中包括:

 1、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选举制度

  第 18 页 共 45 页 不只是适用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而是适用于各级领导干部。按理,一切掌握党和国家权力的重要岗位都应该通过选举上岗,首先要从完善地方领导干部民主选举制度做起。上级组织决定下派或调动的领导干部,也可规定一定试用期,然后通过选举任命。要尽可能地扩大民主选举制、缩小上级任命制的范围。同时要逐步地尽可能地扩大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范围。让更多的人有参加选举和竞选的机会。

 2、探索建立健全乡镇和村级领导干部的直接选举制度。间接选举比直接选举、间接民主比直接民主有很大局限性。事实上有许多事情,父亲不能代表儿子,丈夫不能代表妻子,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因此,至少在基层单位,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应该首先实行直接选举。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直接选举需要由下而上逐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可以先建立村级、乡镇级领导干部的直接选举制度。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逐步上升。但中央级和省级高级干部属于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对他们情况比较了解,而基层群众对他们不够了解,由于直接选举有数千万甚至数亿选民,操作难,成本高,效益低,暂不宜实行直接选举。

 3、建立健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差额选举制度。这种差额,不是放几个人做样子,做陪衬,不是只有 5%或 10%的差额,而必须

  第 19 页 共 45 页 有更多的差额。有差额才有竞争、有选择。各个候选人必须向选举人充分介绍自己的条件和信息,参选的目的、理由和当选后的施政纲领,也可视情进行必要的答辩。同样,选举人要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充分的言论自由。要使选举过程成为教育、培训、审查、考核干部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监督干部、选择干部、当家作主的过程。只有人民群众有提名权和选择权,选举出来的干部才会把群众当回事,才会眼睛朝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才能真正消除买官卖官、任人唯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腐败现象,特别是消除很大一部分行贿受贿的腐败现象。

 4、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持证上岗制度。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教师、医师、律师、会计人员,乃至某些技师和技工,都要持证上岗;各级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党和国家事务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更强的从政执政、参政议政能力,必须经过针对性很强的比公务员考试更加严格的考试或考核,取得任职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既然教师要持证上岗,校长、局长、市长和各级领导干部理所当然也应该持证上岗。为了平稳过渡,目前可以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新人持证上岗。

 5、建立健全选举中的候选人提名制度和报名制度。候选人提名

  第 20 页 共 45 页 制度是民主选举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没有候选人提名的民主就没有选举的民主。要实行组织推荐、群众推荐、本人自荐相结合,组织提名、群众提名、本人报名相结合,扩大选拔的视野和选择的余地。上学、当兵、招工都需要本人报名,当领导干部一般也应该由本人报名;那些不愿意报名的,或者虽经组织和群众提名推荐,但本人不愿意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不适宜担任相应领导职务。

 6、进一步完善任前公示制度。不仅要公示拟任人员本人的情况,还要公示拟任人员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包括他们的财产和收入状况。对出现重要争议的拟任人员要进行组织审查和二次公示。在干部提拔、任用工作中,要严防官官相护、近亲繁殖、任人唯亲等等吏治腐败,严防公共权力家族化、私有化。以往教训说明,由于选举制度包括公示制度不健全,任人唯亲,以权谋官,以权谋职现象严重存在,在全国各地形成一大批做官专业户、官员大家族。冯军旗,这位挂职县长助理的在读博士生,在题为《中县干部》的博士论文中反映了他挂职的这个有代表性的农业县的“政治家族”现象。该县人口 80 余万,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仅有1000 多人。在这个每 800 人便会产生一个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县里,他根据一个家族“出干部”的多少,统计出了 21 个政治“大家族”(副科级及以上超过 5 人)和 140 个政治“小家族”

  第 21 页 共 45 页 (副科级及以上 2-5 人)。真正让冯军旗震惊的并非金钱构筑的关系网,而是一张由血缘与姻缘构筑的政治家族网。在这个庞大的“政治家族”网络中,一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变得清晰可见。比如,官位有“世袭”。比如,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正科级亦不鲜见。比如,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几乎找不到一个孤立的家族”。

 7、建立健全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和考试考核制度。除了现在已经列入的德能勤绩的考核审查外,还要审查候选人的财产情况、家庭情况、家庭及社会关系。对有巨额财产隐瞒不报,或者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对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中有多名官员的,对家庭成员中有多人移居国外成为“裸官”的,对不够孝敬父母的,对道德品质有问题的,都不适宜作为重要干部的候选人。竞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考核参政议政能力,要能够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广大群众的意愿,提出创造性的提案和建议。要根据提案和建议的质量和数量选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能凭某种业务技术特长,凭什么明星、冠军、模范、标兵,凭什么名人之后、裙带关系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能搞任何形式的血统论和世袭制。

  第 22 页 共 45 页 8、建立健全领导职务任期制度、限任制度、任职回避制度和弹劾罢免制度。要尊重选举结果,一般不要在任期内随便调动。任期一般不要少于一届、多于两届,特殊岗位可以例外。选民有权选举官员,也有权举报、罢免官员。要让选举过程和任职过程都成为考核和审查官员的过程。

 9、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权力结构中,权力过分集中,往往“一把手”大权独揽,一言九鼎,集体领导流于形式;而出了问题、造成损失,又以“集体研究”为名不承担责任。正如曾经当“一把手”35 年、最终堕落成为巨贪的原广东省纪委书记朱明国所说,“我的体会是,如果你一把手开口了,基本上没有人反对。”由于个人的思想境界、时间精力、认识能力和决策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样就容易作出种种错误决策,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有些人有多大权力,就能犯多大错误乃至干多大坏事,但是又缺乏责任追究制度,出了问题往往上推下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不负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权责对等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10、建立健全民主选举的法律制度。要广泛借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选举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对选举全过程的民主监督,严格防止和打击非法竞选活动。既不要

  第 23 页 共 45 页 让选举流于形式,也不要让选举牵扯干部群众过多精力,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要防止选举中的贿选、舞弊和各种不法活动。要防止选举引起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要为选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建议五:积极推动立法健全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示制度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防止腐败发生的有效手段又称为“阳光法案”或“终端反腐”,由于其反腐效果被众多国家所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近 100 个国家和地区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入法。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汉斌就曾建议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1994 年该项立法曾经列入全国人大五年立法工作计划。此后,虽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连续 7 年提出公务员财产公示相关立法建议,但迄今未立法。多年来,我国对于建立干部的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试点地区的探索和实践,对推进干部财产公示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经过若干年的启蒙和宣传,许多干部对财产公示从一开始抗拒、担忧渐渐走向理解、支持。只要是清正廉洁的干部都会支持建立这一制度。建立干部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 24 页 共 45 页 我们要坚定信心,推进渐进式改革,采取“立法支撑、完善配套、干部申报、重点核查、分步公开、形成特色”的做法。可采取对新提任领导干部先行财产申报公示的方式进行突破,逐步建立完善这项制度,用“阳光法案”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更好地建设廉洁中国。仅仅申报是不够的,还必须公示、公开,否则,群众无法监督。对公示中隐瞒不报的财产要依法予以查处。中国政法大学政府法制研究所研究员王成栋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解读文章提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建立健全对国家工作人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管理制度,被视为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正式推出,中国制度反腐终见曙光。“从新任领导干部公布财产,保证公职人员诚实入门,找到了这项制度的切入点,随着官员在体制内的流动,新提任官员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更多官员都将被划入需要公示财产的范围。”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过去 7年,至今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仍未建立。这是我党我国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亟待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议列入“十四五”规划,认真建立起领导干部财产和收入公开制度。

 建议六:建立健全易腐岗位干部年检制度和权力制约监 督制度

 为了确保汽车安全,汽车有年检制度。为了确保干部清正廉

  第 25 页 共 45 页 洁,也要对干部实行年检制度,特别是腐败问题多发岗位的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建立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年检制度。纪检监察部门不能消极被动地坐在办公室等待干部和群众上门举报,而要积极主动地对领导干部、特别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岗位进行检查监察。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反复强调必须实行全民计算和监督。百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列宁这一思想极其正确和重要。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领导干部实行深入细致地纪律检查和监察工作。

 对腐败多发岗位的问题不仅要彻底查清,而且要追根溯源,标本兼治。既然这些岗位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那就不只是个人思想品德问题,而是有其制度根源,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权力过分集中而又缺乏制约监督。因此,必须进行权力分解、权力制约、权力监督,必须实行人事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加强权力运行的事中、事后监督检查。许多腐败行为都是瞒着群众、暗中进行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权力由公众行使或者由集体行使,许多腐败问题就没有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问题,归根到底要从制度上解决,要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解决。

  第 26 页 共 45 页 三、完善财政制度

 建议七:完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制度

  鉴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尚有需要完善之处。鉴于目前我国有 94%的人月收入在 5000 元以下,有 99%的人月收入在 10000 元以下,而有极少数人月收入在 10 万元以上,对月收入在 10 万元、15万元、20 万元以上的人,超出部分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可提高到60%、70%、80%。

 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的主要是 25%的比例税率。为了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对高收入企业实行高税率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可以将企业所得税改为累进制税率。

 建议八:完善自然资源税制度,建立社会资源税制度

  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仅选择了部分级差收入差异较大,资源较为普遍,易于征收管理的矿产品和盐列为征税范围,此外还有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越来越重要,因此,资源税的征

  第 27 页 共 45 页 税范围应逐步扩大。鉴于自然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征收力度较小,带有主观随意性,导致许多税收流失,官员腐败,矿老板暴富等等问题,因此需要加以完善。在城乡土地使用上,收税和收费行为不规范,导致土地财政、房价飚升、官员腐败、开发商暴利、购房户怨声载道、部分人成了房奴、农民权益受损等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各种自然资源使用的税费制度,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

 除了自然资源外,科学技术、社会系统(包括分工协作、公共服务等等)在价值和价格形成中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理论上说,这些社会资源是无偿服务、不费企业成本的,形成了科技剩余价值和社会剩余价值(包括马克思所说的相对剩余价值),这种价值是历代科技成果和社会系统效应形成的,应该通过社会资源税形式收归社会所有,让人民大众共享。但是由于人们理论认识的不足和社会资源管理的疏漏,至今没有设立社会资源税,结果这种科技剩余价值和社会剩余价值大量流入了垄断行业人员和电影电视明星等人的腰包,形成了他们的畸高收入。因此现在有理由有必要增设社会资源税,把这种科技无偿利用和社会系统效应形成的大量剩余价值收归社会所有,让全国人民共享。

 建议九:建立财产调节税制度

  第 28 页 共 45 页

 由于多方面原因,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不规范、不公平,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一批富豪。这些富豪的财富积累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改革改制中巧取豪夺形成的,也有一部分富豪的财富是形式上合法、实质上不合理的收入。有些人的收入既不是劳动所得,也不是生产要素所得,而是靠家族特权,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巧取豪夺,投机取巧,炒卖房产,经营垄断,非法经营,偷税逃税,无偿占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积累了大量财产。有些人占有了本当归社会所有的剩余价值,形成了畸高收入和大量财富。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9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8 年,中国可投资资产超过 1 亿人民币的人,总共有 17 万人。报告指出,2018 年,中国可投资资产在 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人数达到 197 万,几乎是资产上亿人数的 10 倍。全国有 14 亿人口,亿万富豪有 17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1.2,意味着 1 万人中,有一人是亿万富豪。而这 17 万人,拥有的财富达到了 25 万亿,说明中国的财富差距正在拉大。李敖说中国富豪 99%都是刑事犯罪分子,此话可能比较夸张,但是近两年中国企业家正在经历严峻的道德拷问是不争的事实。前有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美国桃色案,还有金立董事长刘立荣塞班岛豪赌输百亿,今更有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涉嫌猥亵女童案。人们不禁会问?我们的企业家是怎么了?难道创业者挣了钱都会变坏?

  第 29 页 共 45 页 鉴于几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的实际情况,现在增设财产调节税,完全合情合理,有利于逐步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建立这一制度的同时,要做好调查统计工作,掌握富豪财产状况,更要严格防止富豪移民,转移财产。

 建议十:完善财政支出制度和政府厉行节约制度

  财政制度对政府收支和居民收支有重大影响,完善财政制度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完善税收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完善财政支出制度:

 1、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应该明确,所有财政收入都是纳税人的钱,都是全国人民的血汗,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国人民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主人。不仅财政预算决算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公开,而且每一笔财政收入和支出(除了必要的保密事项外)都要在网上公示,向人民公开,接受人民监督。要让每个公民随时检查每一笔财政收支账目。决不允许官员随意支取财政资金;官员对决策失误必须承担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要在财政支出上取消一切领导干部特权。要在每一笔财政收支账目上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把这一切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第 30 页 共 45 页

 2、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一般公务费用比重过大,而社会保障费用和教育卫生费用比重过小。统计表明,我国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经费支出、卫生保健支出所占 GDP 比重在世界各大国中差不多是最小的。另一方面,我国一般公务支出数额巨大。因此,我国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一般公务支出大幅度降下来,把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共教育卫生支出大幅度提高上去。为此,必须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减轻财政负担。现在,机关干部过多,官员过多,副职过多,退居二线拿钱不干事的官员过多,闲人过多,有必要也有可能大幅度精简。同时,要在官员中开展厉行节约的竞赛,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作为考核官员廉洁程度的主要制度之一。党政机关除有特殊需要,不得兴建办公大楼,不得轻易拆迁、搬迁。要通过财政支出调整、政府厉行节约,打造廉洁政府、廉价政府。

 3、控制物质投资,增加民生投资。“各国统计显示,中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每年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比率大大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少资料表明,我国投资效益不是很高,许多建筑物平均寿命只有 30 年,不足应有寿命的 1/2;许多项目投资额往往超过预算,而投资效益往往

  第 31 页 共 45 页 低于预期;许多产品产能过剩,以致需要去产能,这一方面浪费十分巨大。另一方面我国民生投资明显不足。2016 年我国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 28072.78 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 14.95%,占当年 GDP3.77%(不足 4%)。同年,我国公共预算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三项支出合计 41527.43 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 22.12%,占当年 GDP5.58%。2018 年我国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 32169.47 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 14.56%,占当年GDP3.57%(不足 4%);同年,我国公共预算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7012.09 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 15623.55 亿元,住房保障支出 6806.37 亿元,三项支出合计 49442.01 亿元,占总预算支出的 22.38%,占当年 GDP5.49%。世界上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 GDP10%左右。有资料显示,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 18.6%-38.2%之间。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存在着提升的巨大空间。

  第 32 页 共 45 页 四、

 完善教育制度

 建议十一:完善中小学生“减负”制度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至少已经提出 20 多年,从中央到地方已经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但是迄今为止,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特别是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如故。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危害青少年生命安全。北京大学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中学生 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 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 6.5%。2014 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从自杀成因来看,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包括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四个主要类别。蓝皮书指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根本原因还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如师生冲突类中,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第 33 页 共 45 页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必须标本兼治。作为治标之策,教育部要尽快下发通知,重申并严格执行既有的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各项规定。

 治本无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各方面配套改革,优化教育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例如:

 1、在教育思想上,要树立“五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即教育要面向人生,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根据人生和社会实际需要组织安排和改革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2、在目标定位上,对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应该有准确定位,既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有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继续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具有人生中必备的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许多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该放到专业教育阶段去学,不要放到基础教育阶段来学,否则就是越位。同时对每个人都必备的许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必须要学习和训练,否则就是缺位。事实上,基础教育有许多越位和缺位现象——学校中学习的东西很多都没有用,人生中要用

  第 34 页 共 45 页 的东西很多都没有学。何必学那么多一辈子无用的知识、做那么多一辈子无用的作业?人的一生中,除了学生时代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有多少人在搞几何证明、三角计算?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症结就在于对基础教育定位不当,有许多越位现象,学了许多专业人员才要用、而普通老百姓一辈子无用的知识,做了许多一辈子无用的作业,耗费宝贵时间精力从事了大量无效劳动。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解决好过去的种种越位和缺位问题,要有准确的定位。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首先要面向人生,要根据人生的实际需要、共同需要来掌握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从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中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健康活泼地成长。

 3、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外作业、课外阅读、质量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对此,需要专题研究,这里不拟展开。)

 4、在师资质量上,要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相应提高教师待遇;在师生关系上,必须坚持学生主体论。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而不能要学生为教师和学校的利益和荣誉服务。教师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应该怀着一颗深情挚爱的心,本着一种极端热忱、极端负责的精神,始终不

  第 35 页 共 45 页 渝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决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学生、摧残学生。必须认识到,在校时间过长,布置作业过多,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的严重伤害,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一切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不是素质教育,也不只是应试教育,而是一种危害子孙后代、危害中华民族的野蛮教育、疯狂教育。对各项减负规定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教师,对体罚学生、打骂学生、摧残学生、迫害学生的教师,必须开除出教师队伍。

 5、在组织领导上,必须切实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学生减负列为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必须明确认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学生“减负”和办好教育列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教育部门领导干部每年要抽出适当时间深入学校课堂、食堂、宿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生活、思想情况。除了要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外,还要改革对教师、校长、局长、市长、市委书记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把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把学生德智体的进步状况(主要是在时间上的变化率)、把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状况列为书记、市长、县长、教育局长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改革考核制度、

  第 36 页 共 45 页 考核方式,考核工作要实行上下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教育系统内外考核相结合、本地人考核与外地人考核相结合。

 6、完善教育立法,实行依法治教。教育法律法规中要增加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的内容。要有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课后作业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睡眠时间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要有严禁体罚学生、严禁有偿家教等方面的明确规定。要尽快修改完善教师法,进一步提高、细化教师任职资格和品行要求。要有监督、执行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

 7、改进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负有教育子女的第一位责任。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建立家长组织,举办家长学校,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发挥家长在学生减负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家长一般只有一两个孩子,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应该比教师更为了解,应该学会因材施教。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要现实地看到,能够成龙成凤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成为普通劳动者则是大多数。应该面对现实,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活泼地成长,相信孩子能够成人成才;而不要一厢情愿,要求过高,压力过大,拔苗助长,强人所难。

  第 37 页 共 45 页 8、搞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教育改革不是孤军作战。教育问题,包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只是教育工作内部的问题,它是多因素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彻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不仅需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而且需要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改革,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干部制度改革;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总之,学生“减负”问题,特别是中学生“减负”问题,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而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必须引起举国上下、校园内外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教育部(厅、局)的高度重视,必须摆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以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建议十二:建立健全中小学生视力保护制度

  我国青少年视力低下问题十分严重。2018 年 8 月 30 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 8 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当年,多部门发布《关于开展 2018 年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工作的通知》,决定组织开展 2018 年儿童青少年

  第 38 页 共 45 页 近视调查工作。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此次调查的结果。据介绍,这次调查覆盖全国 1033 所幼儿园,3810 所中小学,总筛查人数111.74 万,其中包括 6.92 万幼儿园儿童以及 104.82 万中小学生。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总体发病形势严峻,总体近视率为 53.6% ,其中 6 岁儿童为 14.5%,小学生为 36%,初中生为 71.6%,高中生为 81%,近视防控任务艰巨。调查还发现,低年龄段近视问题比较突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快速增长。小学一年级的近视率为 15.7%,到了六年级就增加到 59% 。初一年级的近视率为 64.9%,到了初三年级就增加到 77%。高度近视问题不...

相关热词搜索: 制度 人事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