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片段及评析—《诗经·采薇(节选)》(部编版)

时间:2022-07-04 18:05:04 浏览量:

 一、初识《诗经》,导学“采薇” 师:同学们,你们爱看书吗?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本非比寻常的书——(出示不同版本的《诗经》的封面)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每本书的封面都不一样。

 师: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封面,是因为这本书被印刷了许许多多次,也说明它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本书就是——(出示《诗经》)

 生:(齐说)《诗经》。

 师: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让我们赶紧来认识一下吧。

 (出示关于《诗经》的介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 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诗经》中所收录的诗歌多数来自民间,依据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这部分的诗歌主要出自各地的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这部分多为贵族祭祀时唱的诗歌,祈求丰年,歌颂祖德;《颂》这部分则为宗庙祭祀的诗歌。《诗经》中的作品主要采用了赋、比、兴三种创作手法。)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也可以在课堂笔记本上记下重要的内容,等会儿我要考考大家,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默读、默记。)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口头填空。(出示题目)《诗经》是中国_________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_________首,因此又称_________。依据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是《_________》这部分。

 (学生口头回答。)

 师:回答得真棒!能在短短一分钟内记下关于《诗经》的重要知识,看来咱们班同学对诗歌有很强的接受力和敏感度。《诗经》里收录了 305 首诗歌,每一首都别具风采,两千多年来被人们不断传诵、学习。其中,《采薇》这首诗更是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今天,我们就从节选的四句诗中好好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评析:《诗经·采薇》是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接触的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诗经》中的作品,虽然只是作为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的阅读材料,但这是引导学生认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好机会。本课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经》、研究《诗经》的兴趣,为学生在认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开启了一扇窗。

 教师先出示各种不同版本的《诗经》的封面,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经》的魅力。接着,教师出示《诗经》的文字简介,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捕捉、默记其中的主要信息,并进行口头测试。这一设计极具创意:一方面,通过极有效的任务驱动式阅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所有学生都能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如饥似渴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另一方面,又因为只有“记下重要的内容”的要求,阅读完全是开放的,全凭自悟自得,驱使学生自主地开动思维的机器。这是一种富有创意的阅读,这是一种改变学习方式的阅读,这是一种在高级情境中的高效阅读。后续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了检测、引领、矫正、总结与提升,为后面的诗歌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巧抓字眼,了解诗意 (学生自主放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

 师:哪位同学来试试? (学生读诗句,读得响亮流畅,但题目只读了“诗经·采薇”。)

 师:(提醒)《诗经·采薇》原文有 48 句,课本中只节选了其中四句,所以读题目的时候,应把“节选”二字也读出来。

 (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首两千多年前的诗,比咱们常背的唐诗还要早一千多年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首诗每行都只有四个字,我们平时读的唐诗每行不是七个字就是五个字。

 师:对了,每行五个字的古诗,我们通常称之为“五言诗”,每行七个字的古诗,我们通常称之为“七言诗”,那这种每行四个字的古诗应当称作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四言诗。

 师:(点击课件,出示“四言诗”)你们太聪明了!每行四个字的古诗,我们通常称之为“四言诗”,这也是《诗经》中大部分诗歌的格式特征。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诗句里有重复的字,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师:读一读这些重复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生:读起来特别好听。

 师:对了,这种叠字让诗句读起来格外朗朗上口。谁还有发现? 生:我发现诗句中有意思相反的词,如“昔”和“今”。

 师:真会发现,还有没有这样意思相反的词? 生:“往”和“来”。

 师:(用“△”在“昔”“今”“往”来”下面做记号)“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一对应,非常工整,看来大家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啊!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诗句中描写了不同的景物,分别是“杨柳”和“雨雪”。

 师:(用横线画出“杨柳”和“雨雪”这两个词语)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师:(指板书中画记号的地方)同学们,你们都很会观察,很会读诗,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再借助注释读一读,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拿出课堂笔记本,把你对诗句的理解写下来吧。

 (学生借助注释动笔写下诗意。)

 (教师点拨:“往”可直接解释为“离开”。)

 师:哪位同学来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读一读? 生:从前我离开的时候,树枝柔弱,随风摇摆。今天我回来了,只看到雪花飞舞的样子。

 师:好一个“只看到”,把两种景象的对比表现了出来。谁还想试试? 生:从前我离开家乡去从军的时候,只看到杨柳青青,在风中摇摆。现在我打完仗回来了,一路上又是下雨又是下雪,眼前的景象十分凄凉。

 师:说得太好了,不仅描述了诗意,还讲明了诗的背景——诗人离开家乡去从军,讲出了诗人的心情——凄凉。你真会读诗!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理解这几句诗的? 生:想。

 师:你们要注意看看,我的理解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出示译文:回想当初离开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您翻译出来的句子也像诗句一样工整。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全班齐读。)

 师:用现代诗的语言理解古诗的意思,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更美呢? (学生点头。)

 【评析:读懂一首古诗,理解诗意是基础。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如看注释、查字典等,但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他们根据注释翻译诗句,这样未免过于机械化且缺少独立阅读的深度。

 这里,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先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自悟自得何为四言诗,自主体会叠词、反义词的妙用以及春天杨柳与冬天雨雪的对比等,学生不着痕迹地初步理解了诗意。接着,教师点拨难点“往”的意思,可谓妙手高招。当学生大致理解诗意并能叙述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用现代诗的语言诠释古诗的意思,对学生的语言素养进行了巧妙的熏陶,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三、情景交融,体会情感 师:古诗中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采薇》更是其中的典范,让我们随着诗句的描绘来还原当时的场景吧。

 (教师出示图片:风和日丽,杨柳青青。)

 生:(齐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教师出示图片:穷山恶水,白雪皑皑。)

 生:(齐诵)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画面与诗句结合,更添诗情画意。(出示“杨柳依依”的画面)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诗人,在你当初离开的时候,看着这样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心里很愉快。

 生:很高兴,轻松的。

 师:你知道诗人的“昔我往矣”,是离开去了哪里吗? 生:去边关打仗,保卫国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讲到的(指第二位解释诗意的同学)。古代那些边塞诗里经常有类似的内容。

 师:是啊,当年离开的时候还是万物复苏的春天,可能诗人还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国家还是繁荣昌盛的,百姓还能安居乐业,他和家人也才刚刚分别,所以他眼中的景象是如此美丽清新—— 生:(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今时今日,当他好不容易在残酷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在返回家乡的路途中,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出示“雨雪霏霏”的画面)

 师: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心情非常难过。

 生:感到很凄凉。

 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 生:天气很冷,他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又冷又饿。

 师:因为饥寒交迫,所以眼前的景象格外凄冷。

 生:大地一片萧条,可见百姓这么多年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说得真好!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十五从军征》里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诗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可能也会像这首诗里描写的那样,家乡人都不认识他是谁了。

 师:有可能,出征太多年了,家乡认识他的人可能也都不在了,真让人感到凄凉无奈啊!

 生:战争是残酷的,即使打赢了,也会有人牺牲,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师:所以走在回乡的路上,诗人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山川萧条、到处荒无人烟的景象。想象一下,此时走在回乡路上的诗人,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他可能会在想自己出去打仗这么多年了,不知道家里人都还好吗? 师:离家多年,不知家人是否都还健在? 生:他想到自己打了这么多年仗,回去以后不知道要干什么。

 师:是啊,前途未卜,忧心忡忡。

 生:他可能会想到当年出去打仗的时候是很多人一起去的,可现在回来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

 师:你真会想象,想得很有道理。你们说,那些当年一起去打仗的人们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生:在战场上牺牲了。

 生:失散了。

 师:是啊,连年征战,国破家亡,当年一起出征的伙伴们都不在了,诗人虽然侥幸从战场上活了下来,却年老体衰,身心疲惫,深感前途一片渺茫,这种心情通过“雨雪霏霏”的景象充分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在写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作“情景交融”(板书)。

 师:一“昔”一“今”,一“往”一“来”,所见景象不同,心情也分外不一样。看着这两幅图景,想象你就是从战场上归来的诗人,再次读读这四句诗。

 【评析: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往往不习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表现在诗歌中就是通过种种意象来寄托心情,因此多数古典诗词的画面感很强,但这些画面又绝不是独立突兀的,而是和诗的内容、诗的情感相辅相成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看懂了画面,就是读懂了诗意,读懂了诗人。

 这里,教师从还原诗中的场景入手,通过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境,再引导学生揣摩想象,让“往”时的“杨柳依依”与年轻力壮、国泰民安融合;把“来”时的“雨雪霏霏”与年老力衰、饥寒交迫融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而且水到渠成地体悟了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适度拓展,余味无穷 师:面对着雨雪霏霏的凄凉景象,诗人如何行路?我们一起读读《采薇》的最后四句诗。

 (出示诗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班齐读。)

 师:从这几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诗人当时又渴又饿。

 生:我读懂了他的心里十分悲伤。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四句诗的意思。

 (出示译文: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学生齐读。)

 师: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心情,如何用朗读来表现呢?听老师读一读。(配乐朗读八句诗)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生一起配乐朗读八句诗。)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后,你们对诗句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发现? 生:每行都是四个字。

 师:这些字在使用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诗中有三个叠词“依依”“霏霏”“迟迟”。

 师:《诗经》中的诗歌多数来自民间,所以很多具有民歌的形式,一些词语的反复出现便于记忆和口头传诵,所以就形成了《诗经》的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叫作——重章复唱。(板书)

 师: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里占了一半以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教师出示诗句,全班齐读。)

 诗经·硕鼠(节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三岁贯女(rǔ),莫我肯顾。

 (译文: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黍子!三年侍奉你,却不愿对我照顾。)

 诗经·鹿鸣(节选)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sè)吹笙(shēnɡ)。

 (译文:群鹿呦呦地鸣叫着,吃着野地上的青苹。我有嘉宾贵客,弹起瑟,吹起笙。)

 诗经·子衿(jīn)(节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nìnɡ)不嗣(sì)音? (译文:颜色青青你的衣襟,忧思不绝我的心。即使我没有去,你为何没有给个音信?)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诗经》之旅到这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能喜欢《诗经》,并试着去了解更多有关《诗经》的知识,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个美妙的世界。

 【评析:教学古典诗词时,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更好地入情入境。但课文中节选的四句诗实在太过简短,对诗人心境的刻画也只是点到即止,配乐诵读时可能还未完全进入情境就戛然而止,不免令人有如梗在喉的感觉。因此在解读文中四句诗后,再把最后四句也展示给学生,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手法上也堪称后世典范,其中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千百年来被后世无数的诗人所借鉴、运用,《采薇》全诗也和《诗经》中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采用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的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感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使全诗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考虑到课本中节选的内容只有四句,在引导学生认知《诗经》艺术特色的部分,教师在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恰切地渗透“重章复唱”这一手法,通过“依依”“霏霏”“迟迟”等叠词,让学生感知《诗经》这种富于民歌风味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可谓恰到好处。

 在学生充分诵读《采薇》的基础上,教师引荐《硕鼠》《鹿鸣》《子衿》中的类似句子,让学生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诵读声中,一步步走进古老《诗经》的音韵世界,余音袅袅,让人回味不尽。】

相关热词搜索: 诗经 节选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