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1. 植物与《诗经》的文化
课时:一课时
课 课 情 情 分 分 析 析
教学依据:
诗,源自于人的兴发感动,情之所至,理之所感,发而为诗。诗的功夫与教化功能,不在诗本身,而在于生活实践的共情,故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诗经》的学习意义,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仅因为有太多传诵千古的名句,不仅仅因为历代圣贤推崇如圣,不仅仅因为它名列五经,更是因为它承载着人性的教化功能。它的语言、叙事、共情,都展示了一副丰富的世间画卷和人情世故,诗中的百草、动物、山川、河流,都承载着人情冷暖、兴发感动。因此,《诗经》是启蒙孩子“性情”的最佳典籍。但是《诗经》又是不好教的,洛阳丝路古道博物苑经过多年的探索,从《诗经》中的植物入手,以感化理,层层深入,让孩子通过对身边耳熟能详的植物与《诗经》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诗经》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欣赏《诗经》吟唱,初步感知植物在诗歌中的意象。
二次备课
- 2 - 2、通过诗经课件认识《诗经》中植物的古今名称。
3.学习桑树与《诗经》的联系,以及它背后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 1 - - 1 - 课 课 中 中 精 精 彩 彩 一、诗经植物辨识 1、选取《诗经名物图》中常见诗经植物手绘图数种和相对应植物照片,让学生反复辨认并记牢名称。
2、简单讲解该植物涉及的《诗经》篇目。
3、教授用唐调吟诵《诗经》,让学生初步感知植物的文学意象。
二、学习桑树与《诗经》的联系,以及它背后的文化。
1、桑树和《诗经》的联系。
桑树是我国最早栽培的一种经济树种,也是古代人们在住宅旁普遍栽种的植物。在 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桑养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桑”字。北方文学代表《诗经》中,出现篇数最多的植物是桑树;南方文学代表《楚辞》中也提到了桑,可见当时南北栽培桑树非常普遍。种桑养蚕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农业活动,皇后每年春天都要亲自举 行桑蚕礼,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桑树,流落他乡的人死后总希望能埋骨“桑梓”,“桑梓”指的是家乡。
- 2 - - 2 - 2、成语中出现的桑树。
成语中有“桑”字的有哪些呢? (分组讨论后发言)
指桑骂槐:意为影射骂人。
桑枢瓮牖(以桑木做门轴,以破瓮做窗子,比喻贫寒人家)。
桑榆晚景:语出汉朝刘安《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意为已到垂暮之年。
沧海桑田:语出晋朝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云:’自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意为大海变为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拓展延伸 1、植物生长游戏 让学生化身植物,以身心体会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艰辛,明白生命的不易,建立珍惜生命的理念。
2、寻找诗经 分组根据图片寻找诗经植物,并采集标本。
课 课
二次备课
- 3 - - 3 - 中 中 精 精 彩 彩 板书设计:
植物与《诗经》的文化
诗经植物辨识 桑树和《诗经》的联系 成语中出现的桑树
作业设计:
1、行吟《诗经》 在寻找植物过程中,高声吟唱所学的《诗经》,在不知不觉中读诗记诗。
2、制作植物身份证 自行选取一株喜欢的植物,观察并绘画植物的核心特征,看谁画的最像
课 课 后 后 总 总 结 结
教学反思
相关热词搜索: 诗经 教案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