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一. 以人为中心-----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必须肯定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特殊作用;2、认真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3、研究人的心理,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调动对象的工作积极性;4、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
二.管理与人性--(一)、“社会人”假设的定义:是把人当做是一种“社会动物”,把人的社会性提到至尊的高度。(二)、“社会人”假设的观点:1、人们对社会交往的需要较之对金钱的需求更为强烈,看的更重,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人们正式在相互交流中,才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的地位、自己的作用及对社会的价值。2、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普遍应用,使工作本身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和意义,促使人们从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去寻找乐趣和意义。3、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情况而改变。
三、“社会人”假设和管理的关系--1、管理者不应将自己的注意力局限在完成工作任务方面,而应更多地关心、主义职工的各种需要、尤其要重视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2、重视职工参与意识、实现职工参与管理,满足职工的社会性需要。
四 ss. 组织行为与个性---一、个性中的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人体内存在着血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等四种体液。
1、多血质(血液):活泼好动,反应灵活,行动迅速,善于交际,适应环境变化,对新事物敏感;但兴趣容易转移,缺乏毅力,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刻。
2、粘液质(粘液):性格安静,遇事谨慎,富于实干精神;注意力集中且不易转移,动作迟缓,对新事物缺乏热情,不善辞令。
3、胆汁质(黄胆汁):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控制力差,态度坦率,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办事果断,常常刚愎自用,傲慢不恭。
4、抑郁质(黑胆汁):感情细腻,观察敏锐,行动缓慢、刻板,感情脆弱,脾气古怪,缺乏自信心,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悲观失望;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喜欢沉溺在内心体验之中。
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变化相对来说较为容易;3、气质无好坏之分,也不影响成才,而性格有道德意义。
六、能力差异与管理:1、根据工作性质、职业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员工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方面的需要,取决于该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例如:飞行员需要有很强的空间视觉知觉能力,高楼建筑工人需要有很强的平衡能力。2、根据能力的不同类型,扬长避短,合理使用。
七.组织行为和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指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过程中,人脑对外界所形成的整体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二)、知觉过程包含着一组相互关联的程序:1、获取感官信息 2、理解信息 3、筛选信息 4、组织信息。(三)、首因效应(又称优先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定义是指社会交往与认知过程中,最初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P69 八.组织行为与态度 (一、)认知失调理论定义:由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一个人的两种认知元素之间的不一致,就是失调。
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1、来自决策行为;2、来自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
费斯廷格把个人,个人的意见、信念,以及与认知有关的环境称为认知元素,以这些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将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
例如:认知元素 A——我在大雨中不带伞走路。
认知元素 B1——我的衣服湿了。
认知元素 B2——我的衣服没有湿。
这里,认知 A 和 B1 成为协调状态,而认知 A 和 B2 则是不协调状态。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解除或减轻失调状态的方法。
案例:认知元素 A——我喜欢抽烟。认知元素 B——抽烟可能导致癌症
很明显,A 与 B 是不协调的。我们需要达到认知协调。共 3 种方法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之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如改变认知元素 A,则 A 可以改成认知元素 A——我不再喜欢抽烟。如此就和认知元素 B 协调了起来。
如改变认知元素 B,则 B 可以改成认知元素 B——抽烟导致癌症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如此就和认知元素 A 协调了起来。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如我们以认知元素 A 为主要对象,那我们在增加认知元素 C,甚至认知元素 D 的时候以和 A 协调为基础来增加。
认知元素 C——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很多 认知元素 D——抽烟可减轻精神紧张,有利于心理健康 虽然在整体上仍然有认知元素 B 是不协调的,但是增加了 2 个与 A 协调的认知元素,大大降低了不协调的强度。
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如强调认知元素 A,则 A 可以改成认知元素 A——我喜欢抽烟,抽烟可以使我快乐这是最重要的,不要为将来可能患病而牺牲自己目前的乐趣。
如强调认知元素 B,则 B 可以改成认知元素 B——癌症是非常可怕的疾病,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我虽然喜欢抽烟,但应该尽量地克制。
九. 组织行为与群体(一)、“鲦鱼效应”是指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通过研究发现,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团体追随最强健的一个领头鱼而集体行动。当领头的那只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系统被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了自然力,行动也会混乱,但其他鱼却仍旧像从前一样盲目跟随他。
“鲦鱼效应”说明组织内的群体具有思维定性和行为惯性的特征。
一.群体的定义: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合。
群体的特征:1、群体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3、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
二、非正式群体的定义:是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合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1、自发形成;2、有较强的凝聚力;3、有不成文的群体规范;4、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
三、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1.群体压力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成员意见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2.从众行为的定义:由于群体压力非常大,以致使个人在强大压力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意想的压力)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其实就是放弃自己的意见,跟随大多人一致的意见。。)
四.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情景因素。群体气氛宽松,民主群体,从众压力小;群体气氛紧张,专断的条件下,从众压力大。2、个性因素。个人心理品质的强弱影响从众压力的大小。3、群体状况。群体松散,从众压力小;群体凝聚力强,从众压力大。
组织行为与激励
一、需要是激励的基础在于人的需要。需要的定义:是指人体与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对象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人与人之间所共有的、一致的、带有普通意义的、激起心理活动的动力。
二、双因素理论指由赫茨伯格提出,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部分。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有关的因素。核心意思就是组织保障了这些因素是其达到员工想要的
的程度,员工就不会产生不满意,但并不表示就满意了。因为对员工来说那些只是组织理应保障的最基本保障条件。)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与工作性质和内容相关的因素。核心意思就是组织改善了这些因素是其达到员工想要的程度,员工就会感觉满意,工作效率等也会随之提高。)
第八章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指一般分为三个社圈:
第一社圈:指家庭,即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
其家庭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这些成员之间一般不仅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也有不具备上述关系的),而且经常地生活在一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样的“第一社圈”都有自己独特的职能,如“生产职能”、“生育职能”、“消费职能”、“抚养职能”、“教育职能”、“感情职能”等。
第二社圈:指组织、单位、集团、群体等。
如对工人来说,工厂或车间的成员是“第二社圈”;对机关人员来说,机关的成员是“第二社圈”; 该社圈的主要职能是“生产职能”,“工作职能”。
重点:第三社圈:社会,即通过舆论和大众传播工具而将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与一些社会人员联系起来的社圈关系。
此社圈并非每个人都有的,它只是少数社会成员的交往社圈。在当代,著名的演员、运动员、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有着广泛的“第三社圈”。
二、能力效应指能力是一块磁石,常会形成一种人际吸引力。当下属对领导者的才能非常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钦佩感时,才愿意主动与之接近,对领导者而言,也即增强了人际吸引力。
第九章 组织中的沟通
一、沟通过程的要素主要包括:1、发送—接受者:作为沟通的主体,当事人往往既是信息发送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2、信息:沟通的目的在于表达由思想和情感所组成的信息,而思想和情感只有在表现为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时才能得以沟通。3、反馈:是发送者与接受者相互间的反应。4、噪音:指组织理解或准确解释信息的障碍,它发生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其主要包括: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和语义噪音三种。5、环境:指沟通发生的地点。(当环境不同时,沟通效果也会不同。)
二、沟通的网路(一)、正式的小群体沟通网络(由巴维拉斯提出了链式、轮式和全通道式沟通形态。)
1、链式指形式:一对一的沟通形态。优点:严格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信息传递直接、迅速,在紧急情况下这种沟通形式十分有效。缺点:对信息的来源及最终去向不了解。
2、轮式指形式:把领导者作为群体成员沟通的核心。优点:领导者可以同多名下级联系,是一种典型的内部沟通网络。缺点:下属之间没有沟通,只有处在领导地位的个体才能了解全局情况。
3、全通道式指形式:所有沟通参与者之间穷尽所有沟通渠道的全方位沟通。优点:所有人地位是平等的,满意度高、失真度低。缺点:规模受限、速度低。
三、非正式沟通网络指小道消息的目标:1、建构和缓解焦虑;2、使支离破碎的信息能够自圆其说;3、把群体成员甚至局外人组织成一个整体;4、表明信息发送者的优越地位。
决策行为与心理
一、程序化决策定义:一些常规性的事务,比如上班迟到或者病假,可以通过一种固定的形式予以处理,这种决策一般称之为程序化决策。
这种决策主要解决那些经常、反复发生的简单或复杂的问题。
二、最优化决策模型指决策程序大致分 6 个步骤(并举例说明):1、确定并分析问题,制订出决策目标。2、研究一般原则,并对限制条件作出明确规定。3、根据目标,拟订各种可能实行的行动方案。4、研究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其对策。5、经过反复权衡、比较,选出最有利于达到决策目标的行动方案。
6、确立反馈制度。
三、偏爱决策模型定义:当决策者在刚进入决策初始阶段时,在他头脑中已隐隐有了一个偏爱的方案,由于这一方案目标上不十分清晰,因而决策者会继续寻找各种备选方案,当备选方案确定之后,余下的过程实际上已不是真正的方案选择,只是予以证实,即通过一系列过程,使决策者确信他所偏爱的方案是最恰当的选项。
案例:XX 出去逛街选衣服,其实当你第一眼看到的衣服已经是你认为最好的最适合你的衣服了,但你仍然会继续逛街选衣服。这么多的方案只是为了证明你的第一选择是对的(即第一件衣服是最好的)。
四、求同倾向(或称小集团思想)特征:1、决策成员具有强烈的团体感,缺乏批评,每个成员都尽量缩小或放弃对团体决策的怀疑和反对意见;2、由于对决策团体正确性的深信不疑,故对任何非团体成员的反面意见或建议均充耳不闻,人为地堵塞情报与信息来源; 3、对意见一致的共同错觉使人随波逐流,丧失了主体意识;4、当所作出的决策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则又常常导致共同的文过饰非,为本团体的荣誉辩护。
管理中的挫折与行为 一、ABC 理论指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发明的。他认为:激发事件 A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 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非理性信念。ABC 理论也称为情绪 ABC理论。
案例:小张和小李一起去参加英语 6 级的考试,结果 2 个人都没通过,小张觉得无所谓,来年再考。小李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同样的结果,2 个人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就是诱发事件 A(考试没通过)与情绪、行为结果 C(2 个人的反应)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 A 的看法、解释 B 在作怪。小张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这是小张的 B)。而小李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就是小李的 B)。
此案例表明,虽然是同样的 A,但是不同的 B 带来的 C 可能完全不一样。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 一、领导权变理论 P208
任何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三种权变因素:①职位权力的大小;②任务结构是否明确;③上下级关系(下属乐于追随的程度)。
相关热词搜索: 提纲 总复习 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