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进一步发挥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中的基础性、先导性重要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94 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加快推进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目标任务。按照国家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全面加强淮安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到 20**年基本建成满足气象事业发展和全市地方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基本原则。立足市情实际和气象工作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实施,坚持集约发展、跨越发展、特色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科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淮安特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加快建设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完善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全面提升气象信息保障水平。加快建设河湖主航道、船闸、避风港等重点区域的全要素自动站、风廓线雷达,因地制宜建设水体观测站、船载湖泊移动观测站、生态气象观测站,推进市级和区域移动气象台建设。
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完善交通气象观测网和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网等服务气象监测系统。开展城市气象灾害观测、辐射观测、温室气体观测以及雾霾等自动观测。提高气象信息通讯速率,实现气象与水利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应急会商。
建设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气候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建设县(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每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一个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
三、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建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流程,提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积极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开发精细化预报产品。
建设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市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中心)。以服务洪泽湖流域的防汛安全、生产安全、气象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为目标,实施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预警中心项目建设工程,构建流域气象监测信息处理业务系统,建立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和气象预警服务平台。
四、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推进向农村延伸覆盖。完善市、县(区)气象灾害防御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市、县(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在社区、乡(镇)行政村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把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融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快捷高效的网络体系。到 20**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 15-30 分钟以上发出,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与接收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盲区”。建设国家级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预警信息传播中心。发挥中国移动呼叫中心落户淮安的优势,将全国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纳入淮安呼叫中心服务平台。
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处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产品快速制作发布、效益评估等基础业务系统。积极践行**%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手段,增加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气象信息覆盖面和服务满意度。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气象知识普及率。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水平。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水平,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网络,推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建设,气象为农服务整体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并做到在全国有位次。
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建成市、县、乡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各
乡(镇)政府要明确 1 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负责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气象”兼职岗位(气象协理员)1-2个,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加强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担任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工作补助费按每人每年 1**元纳入所在县(区)财政。
结合村村通工程、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做到**%的乡(镇)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的村建有数字化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农险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网络建设,保障农险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网络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
构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系统,建成淮安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基地。积极实施以农业抗旱、水库增水和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和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区)都要建设 1套火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依托涟水机场航空产业园,争取中国气象局规划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心,打造苏北、黄淮海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地。
强化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及十八届省运会精细化气象服务。实施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及十八届省运会气象保障工程,服务淮安城市现代化发展及20**年十八届省运会。
五、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科学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气象灾害预报、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精细化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与应对等方面的攻关应用研究。建立健全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成果管理、经费投入、创新激励、人才交流等机制,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心的业务试验及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国移动淮安呼叫中心气
象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加强洪泽湖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和湖区生态资源开发的应用研究。加强与气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性合作,建立气象科研与成果转化基地。
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健全气象人才引进、聘用、交流、培养工作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支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学习进修,全面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实施高层次气象业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服务及年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将气象科技带头人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六、完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气象法规规章的配套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气象活动法律制度全覆盖。建立市、县(区)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等社会管理,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
加强气象事业科学管理。各地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积极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气象法》,充分发挥“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管理体制优势,进一步明确县级气象机构作为同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的定位,强化县级气象机构组织开展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的职能定位,全面融入当地政府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县(区)政府都要设立防雷、人影等气象灾害防御的工作领导组织,落实业务工作经费。
做好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发改、经信、国土资源、规划、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到 20**年,全市气象观测环境得到全面保护。
七、夯实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的要求,实施“一流台站”基础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业务工作条件。国家气象观测站点建设所需土地,要符合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县(区)级气象科技业务服务设施建设,要符合上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建设标准要求。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到 20**年,全市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达到规定要求。
八、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支持保障水平
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机制,组织实施“十*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实施《淮安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同配合,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业现代化工程,将气象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形成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加快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尚未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行政区域,由市气象局组建气象业务服务机构,组建方案商所在地政府,报市政府和省气象局批准后实施。
强化政策支持。各县(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建设“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建设工程”、“淮安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程”、“淮安气象‘一流台站’基础建设工程”等三项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各县(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审批、经费安排、实施建设工作。
“十*五”期间,气象业务服务建设专项经费按照中央、省级和地方财政 1∶1 的配套投资比例解决。中央、省级“十*五”气象项目在淮安建设,按照中央、省和地方财政 5∶3∶2 的比例投资。
气象事业列户经费(不含火箭人工增雨消雹作业专项经费,该项经费视作业情况予以安排)市、县(区)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经费要高于苏北五市平均水平,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
加强督查考核。各级政府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重点布置、落实、检查和考核。制定完善《淮安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意见和办法。气象工作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网络体系、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防雷减灾工作、气象事业投入等,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各县(区)政府要将气象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和县(区)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化建设 市政府 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