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社区结合的研究综述
摘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通过学校体育与社区的结合才会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更好的开展。本文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十年的关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了归纳,综结。结论指出:学校体育与社区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学校体育与社区的结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分析总结提出建议,旨在为学校体育与社区结合的和谐发展研究提供参考。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结合,研究综述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属于社会体育范畴。首先,作为社会体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可以看作是社区体育的前奏曲。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外延,社区体育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校外体育生活,而且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从两者的概念和功能上来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中缺一不可的。
1.1 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区结合的基础保障 1.1.1 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 陈立国[1]指出(1) 现代社会中,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必须经历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2) 学校体育可以为青少年儿童打好身体基础,
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姿态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运动技能。(3) 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初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4) 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手段,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青少年儿童通过学校体育掌握了必要的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后能为他们独立、自主地参加社区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1.1.2 学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解决部分场地设施问题 冯燕[2]指出开展社区体育的另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目前每个学校都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 特别是城市的学校, 其中又以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条件为最好。只要进行适当投资和管理, 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前提下, 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
郁建亚[3]指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非常有限, “ 据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杏数据的统计, 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时, 平均每万人拥有场地面积更是徽乎其徽, 因此, 学校的场地优势吸引了社区居民的目光, 场馆对外开放更是调动了他们的锻炼热情。近十几年来, 许多学校为发展教育, 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体育场地面积。既能满足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又有对外开放的余力。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性地开放部分收费场馆。这样既浦足居民的活动需要, 又可以增加学校经济收人。
1.1.3 学校体育为杜区体育提供大批的人才 郁建亚[3]社区体育要发展, 就必须有大批掌握社区体育知识、技能的
人才为社区进行指导和服务, 虽然社区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社区体育发展工程极为庞大, 还难以满足客观的需要, 学校体育将把与社区结合作为教学的一个切人点。学生中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批有体育运动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 他们完全可以胜任社区体育的志愿者、服务者和指导者。
1.1.4 学校为社区体育提供必要的科研保障 黄蕾[4]指出学校尤其是高校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体育科研队伍,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科研特长,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经验交流,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经验,逐步建立成科学、健康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探究出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锻炼方法,科学地安排不同类型的锻炼内容并掌握质和量的关系,促进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
1.2 社区体育的开展是学校体育与社区结合的外延 社区体育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校外体育生活,而且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
1.2.1 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冯燕[2]指出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 项目众多, 灵活生动, 自我选择性强, 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另外, 社区体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和检验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 通过社区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特的作用。
1.2.2 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李龙正[1]指出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
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依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 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并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 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 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 使得学生较为容易地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2 学校体育与社区结合发展的困境 2.1
体育场地互动不足 部分学校也只限于体育场馆的外借与出租等体育设施方面的开放;有些学校因某些原因的制约, 开放后又关闭了; 而有些学校虽然开放着, 但处于无人指导, 无人管理的局面。体育场地没有较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对外开放场地很大部分是利用体彩公益金建成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园, 随着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也得到相应改善, 群众对健身路径带来的方便和实惠给予了充分好评和赞誉, 但是对其它健身需要, 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仍不能达到群众需求。街道管辖区与学校的场地设施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显著[5]。
2.2
学校体育的教学与社会体育相互脱节 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锻炼内容、几乎都在为将来的几项固定考试项目做准备, 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过分偏重于增强学生体质, 忽视了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掘,甚至造成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 把毕业后离开体育运动作为一
种解脱, 严重影响到他们成年后对体育的态度。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体育教学内容毕业后在社会体育与生活实践中几乎用不上, 而所需要的与生活相关的实用、锻炼身体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又学不到, 故出现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活动相互隔离的状态[6] 。
3 学校体育与社区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3.1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与因势利导、科学选点相结合 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 2020 年建成全民健身体系。2006 年至 2010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将进入第二期: 工程的第二阶段, 将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发展壮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骨干队伍, 不断提高群众体育科学化、法制化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综述 学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