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毕业论文例文

时间:2022-06-27 08:50:04 浏览量: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审计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相应地就有风险。内部审计同样存在审计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审计风险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一:内部审计中高校实验室风险措施摘要:本文对高校实验...

 审计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相应地就有风险。内部审计同样存在审计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审计风险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内部审计中高校实验室风险措施

 摘要:本文对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内部审计视角对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了阐述,探究了现阶段高校提升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策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高等教育受到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尤其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上尤为明显。但随之而来的绩效投资风险、采购风险和管理风险成为高校治理需要考虑的新问题和新状况。

 一、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实验室存在立项风险

 高校实验室立项风险是一项起源较早、影响较为深远的风险,它是在项目立项和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如果立项和论证过程中丧失科学性和严谨性,就很容易遭受这种风险。其项目申报主要是指基层教学单位提出项

 目可行性的方案,然后上交上级实验室建设委员会进行论证,决定是否通过。基层教学单位提出可行性方案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本位主义倾向,它们难以站在高校整体的立场和利益上去思考问题,难以用全局的眼光去谋划和思考,很多是站在个别课程和个别科系的发展立场上出发的。这样实验建设项目对整个学科的支撑作用就难以体现,项目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也比较有限。笔者调查研究竟然发现部分终评专家对项目了解不够、专业性不强,只片面地思考个别课程和专业的需求的迹象,如此立项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专家对于项目的审核往往缺乏充分的论证和复核,也很少涉及到学科交叉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项目具有很高的重复性现象。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时间风险

 高校实验室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项目的申请、批准、采购、招标、实验室配套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实验室建设的周期都很长,这期间要经历很大的时间跨度,而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设备是存在技术损耗的,很多时候设备采购回来之后就不再是最先进的设备了,甚至是滞后性的,即许多设备在立项时会因建设者调查不充分,设备到位即出现产品更新换代滞后,这就存在时间风险。

 (三)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效率风险

 目前高校实验室可以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部门获得很大力度的资金支持,高校实验室有条件、有能力购买最先进的设备、配备最新的技术。由于很多管理人员对设备和器材不熟悉、不了解、不会使用,设备买回来之后也被束之高阁,成为摆设,设备在建成之后使用效率非常低下,最终

 也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存在很严重的效能风险。

 (四)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践和工作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实验室内部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风险防控措施,没有确定相关人员的职责,整个实验室内部的工作氛围、工作文化缺乏风险管理的底蕴。

 二、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互为作用

 高校实验室管理应该找到风险管理构建的关键点,在内部审计控制中嵌入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报告程序,将风险控制在萌芽时期,规避和防范风险是我们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内部审计应在组织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的职能,担当倡导者和助手的角色。内部审计师通过采用适当的程序收集足够的证据,从总体上对组织风险管理运行的适当性、有效性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找出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或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建议,促进机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机构的风险管理损失,为组织增值、保值。

 三、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应该获得高校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实验室风险管理端口要前移,在建设初期,管理层就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根据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实验室建设项目,按照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不同要求,科学论证、整体谋划,尽最大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浪费。并充分利用政府采购网这个平台,缩减采购时间成本。

 其次,应设立控制程序和反应机制对于所有的风险,都应该以如何预防

 和防止其发生为重点,在日常的实验室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守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工作流程操作,严格遵循设备添置计划编制与专家论证制度、设备责任追究制度、大型设备开放测试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可以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第三,设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组织有明确的组织负责人,并有相应的组织构架,人员职责分工明确。重大决策要形成会议记录,并完整保存,将风险管理组织构成传达到实验室所有员工,一旦风险发生能保障讯息由下至上及时通畅,及时妥善处理风险事故。

 第四,应该给予足够的资源配置实验室内部应该配备足够的资源来获得面对风险的管理和发生的可能性。在技术、人员、经验和能力、资金上给予充足的保障,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发挥应用的效用。

 第五,应加强绩效量化考核目前各地都建成了规模不等的高教园区,很多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交叉,建成的实验室在满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可以面向园区内的各高校进行开放,这既有利于资源共享,也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拓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四、结语

 总之,利用内部审计视角来强化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合理规避实验室中存的各式风险,尤其是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这样的风险将会给高校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成功避开这些风险才能在绩效上获得管理层的认可,只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战略意义,高校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实验室风险管理体系,才能获得相应的管理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军,钱玉山,姜萍.实验室检验服务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能源环境与保护,2014

 [2]高丹,徐维.实验室如何有效地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它是发现企业管理缺陷、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要求以及监管部门更加严格的法规要求,都对作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由于出现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审计方法滞后、人员素质偏低、再加上企业信息的日益复杂化等问题,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的提高,无法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因此,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有效地进行评估及控制,规避内部审计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模式;管理审计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将风险来源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在权威性与独立性方面有所欠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模式落后;被审单位审计意识不强,审计部门难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想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客观性,

 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干预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其动机有一定的被动性,因此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就显得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推动传统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转变的外在动力,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来自审计或财务、会计专业,专业结构单一,无法满足风险管理、企业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需求。从审计模式上来讲,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而在当前形势下,审计应逐步走向管理导向,构建管理审计模式。另外,错综复杂的内部组织架构和人际关系也是制约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被审计单位往往对"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审计人员有所保留。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阻碍内审价值的实现。

 (2)外部因素方面:内部审计没有完备的法规、准则体系支撑;会计电算化在财务核算、数据处理方面的普及以及网络化的迅猛渗入,对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挑战;随着企业的扩张,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业务也呈多样化趋势,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因此它不像国家、社会审计那样有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因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使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逐渐偏向于管理领域。审计对象由以往的财务责任延伸到经营、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拓展到

 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也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强调增强内部审计风险意识,可以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规范内部的审计工作,同时有利于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虽在整体上呈前进的趋势,但在审计程序、报告、标准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审计人员操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起不到指引作用,从而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环境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日渐显著。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效果进行指导和监督,评价并改善企业面临的风险,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

 3.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企业大多建立在受托责任关系之上,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多种利益关系。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对其各部门的运营情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企业的所有者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和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满足各方的需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企业内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针对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各领导层及内部审计人员应从各方面积

 极地采取措施,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

 1.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受干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指在内部审计活动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首先要实现其机构设置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的独立性;其次,审计人员应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应当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拓宽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实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政策,同时鼓励审计人员打破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全方位的促进内部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以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推动现行传统内审模式向风险导向型内审模式的转变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还停留在查账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出审计的优势,体现审计的效率。鉴于此,应推动传统的审计模式向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转变,逐步完成向经营管理审计的转移。风险导向型审计在选择审计战略时,注重在审计效果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节约审计成本。引入风险导向也是一种执业理念的转变,它侧重于提供事前监管的"风向标",使事前监管有的放矢,使其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助推器"。

 3.正确面对和谨慎处理与被审对象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与被审对象的关系,可以使审计工作进程及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沟通与换位思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地

 沟通,解除与审计对象的分歧和误会,促进协调、减少冲突;同时,站在被审计者的角度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现状、处境、感受等,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配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加强内部审计相关法制建设

 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工作准则,不仅可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也是审计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完整、规范的程序。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5.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

 对于企业管理中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变化,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的方式开展 IT 审计,审计人员应学习利用审计软件、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采集转化和分析核查,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6.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进行"追踪性"的在线审计

 由于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内部审计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定期的正式审计过程,更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的监控。内部审计部门应掌握企业的运营工作开展状况、重大营运项目运作状况、内部监管制约状况,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状况。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营运工作和内部监管工作的了解,制定出合理的审计方案,从而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论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约束和监督机制,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

 用正日渐显著。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不仅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不论是内审人员,还是整个内审行业,都应积极致力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琳,裴林.信息技术环境下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2,(5):62-63.

 [2]王虹.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9,(29):66-67.

 [3]鄢斌.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J].财经界,2011,(16):236.

 [4]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

 [5]张华,房玲.对内部审计人际关系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2,(5):223-224.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相关热词搜索: 例文 毕业论文 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