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时间:2022-06-24 12:50:14 浏览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规划教材 《统计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总

 论 一、单选题

 1 1 、D D

 2 2 、D D

 3 3 、A A

 4 4 、A A

 5 5 、C C

 6 6 、D D

 7 7 、C C

 8 8 、A A

 9 9 、A A

 10 、C C

 1 11 1 、B B

 1 12 2 、D D

 二、多选题

 1. ABCD

  2. AC

  3. BCE

  4. BCDE

  5. BCE 三、简答 题

 略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

 一、单选题

 1 1 、 D

  2 、 A

  3 、 D

  4 、 D

  5 、 C

  6 、 A

  7 、 A

  8 、 A 9 、 B 10 、A A

 二、多选 题

 1 1 、 BCD

  2 、 ACE

  3、ADE

  4 4 、 ABD

 5 5 、 BCD

  6 、 ADE

  7、ACDE

 8 8 、 ABCDE 9 、 ACE

  10 、 AB

 三、判断题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简答题 1、 按照计量学的一般分类方法以及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部分或组,对属性相同的总体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运用定类尺度方法应以将总体单位进行分组或分类为前提,必须遵循互斥和穷尽两个原则。定类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适用于品质标志,适用于离散变量。

 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有序的部门或组,对相同等级的总体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用定序尺度以分组或分类为前提、遵循互斥、穷尽、有序的原则。定序尺度不仅可以将客观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适用于品质标志,适用于离散变量。

 定距尺度是按照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顺序排列的部分或组,对事物类别或次序的间距的测量,其结果表现为数值。运用定距尺度需遵循互斥、穷尽、有序和可加减的原则。适用于数量标志,适用于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定比尺度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先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于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的方法。运用定距尺度需遵循互斥、穷尽、有序、可加减、可乘除的原则。适用于数量标志,适用于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2、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有序的部门或组,对相同等级的总体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用定序尺度以分组或分类为前提、遵循互斥、穷尽、有序的原则。定序尺度不

 仅可以将客观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适用于品质标志,适用于离散变量。

 定比尺度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先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于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的方法。运用定距尺度需遵循互斥、穷尽、有序、可加减、可乘除的原则。适用于数量标志,适用于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3、(1)按不同计量尺度对事物计量的结果不同,统计数据可分为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均是上述计量尺度的计量结果。

 (2)按数据的性质不同,统计数据可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1)定性数据也称品质数据、属性数据,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均属于定性数据;2)定量数据也称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均属于定量数据。

 (3)按收集方法不同,统计数据可分为观测数据和试验数据 (4)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统计数据可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不同类型的数据特点,见教材 P 24-25 4、(1)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于原始数据,统计报表是逐级上报和汇总的,,包括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统计报表一般属于连续调查。

 (2)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规定调查标准时点,时间要求性强,普查主要适用于调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一般属于专门调查、非连续性调查、全面调查。

 (3)抽样调查遵循随机原则,具有客观性,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抽取的部分总体单位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断总体的特征,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适用范围广,可以事先计算并控制误差的大小,一般属于专门调查、非全面调查,既可以是连续调查,也可以是非连续调查 (4)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具有主观性,不能推断总体的特征,一般属于专门调查、可以是非连续性调查,也可以是连续性调查。

 (5)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具有主观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估计总体指标数值,一般属于专门调查、非连续调查。

 5、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规定调查标准时点,时间要求性强,普查主要适用于调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一般属于专门调查、非连续性调查、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遵循随机原则,具有客观性,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抽取的部分总体单位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断总体的特征,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适用范围广,可以事先计算并控制误差的大小,一般属于专门调查、非全面调查,既可以是连续调查,也可以是非连续调查 6、直接观察法、报告法、询问调查法和实验法。具体内容见 P 33-35

 7、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调查问卷设计,选择调查方法,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五、 略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与显示 一、单选题 1. C

 2.D

 3.B

 4.D

 5.C

 6.A

 7. A

 8.C

 9.D

 10.D 二、 多选题

 1. ADE

 2. AB

 3. CDE

 4. ABE

 5.ABE 三、 判断题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简答 题

 略 五、计算题

 (1) 、 (2)

 某工厂 0 50 名工人按生产件数分组的频数分布表

 按生产件数分组 频数(人)

 频率(%)

 向上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频数 70~80 1 2 1 50 80~90 4 8 5 49 90~100 7 14 12 45 100~110 14 28 26 38 110~120 12 24 38 24 120~130 9 18 47 12 130~140 3 6 50 3 合计 50 100 —— ——

 (3)

 某工厂50名工人按生产件数分组147141293024681012141670~80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130~140频数(人)

 六、实训 题

 1.(1)顺序数据 (2)

 大学生按服务满意程度分组的频数分布表

 按服务满意程度分组 频数(人)

 非常满意 14 满意 21 一般 32

 不满意 18 非常不满意 15 合计 100

 142132181505101520253035非常满意 一般 非常不满意大学生按服务满意程度分组频数(人)

 大学生按服务满意程度分组14%21%32%18%15%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2.

 50 只灯泡按使用寿命分组的频数分布表 按灯泡的使用寿命分组 频数(只)

 800 以下 1 800~900 16 900~1000 26 1000~1100 5 1100~1200 2 合计 50

 50只灯泡按使用寿命分组1162652051015202530800以下800~9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频数(只)

 (3)数据分布大体呈右偏分布。

 第四章 综合 指标

 一、单选题 1. A

 2. A

 3.D

 4. A

 5.B

 6. D

 7.B

 8.A

 9. C

 10.C 二、 多选题

 1.ACD

  2. ABC

 3.BCD

  4.AC

  5.ABCE 三、 判断题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简答 题

 略 五、计算题

 1.解:(1)由于 2009 年销售额在各季度的分配是均匀的,所以,2009 年各季度各种产品的计划销售额为:

 甲产品计划销售额为:

 万元 2004800

 乙产品计划销售额为:

 万元 754300

 丙产品计划销售额为:

 万元 254100

 则:第二季度各种产品销售额的计划完成情况为:

 甲产品为:

 % 110 % 100200220  ,说明甲产品第二季度超额 10%完成计划。

 乙产品为:

 % 33 . 113 % 1007585  ,说明乙产品第二季度超额 13.33%完成计划。

 丙产品为:

 % 140 % 1002535  ,说明丙产品第二季度超额 40%完成计划。

 (2)各种产品累计至第二季度末销售额全年计划完成情况:

 甲产品为:

 % 25 . 46 % 100800220 150 ,说明甲产品上半年计划执行进度有些慢。

 乙产品为:

 % 33 . 48 % 10030085 60 ,说明乙产品上半年计划执行进度稍慢。

 丙产品为:

 % 55 % 10010035 20 ,说明丙产品上半年超前完成计划执行进度。

 2.解:甲市场平均价格:

 375 . 15 . 1150004 . 1280002 . 11200015000 28000 12000   xmmH (元/千克)

 乙市场平均价格:

 3 2 5 . 11 0 0 0 0 5 . 1 1 0 0 0 0 4 . 1 2 0 0 0 0 2 . 1     fxfx (元/千克)

 因此,甲市场的平均价格高于乙市场。

 3.解:平均合格率 G= % 37 . 98 %) 0 . 1 1 ( %) 0 . 2 1 ( %) 0 . 2 1 ( %) 5 . 1 1 (4        

  平均废品率= % 63 . 1 % 37 . 98 1 1    平均合格率

  4.解:(1)因为次数最多的组是第三组(次数为 1200),所以,第三组(500~600)为众数组。

 23 . 569 100) 800 1200 ( ) 300 1200 (300 12005002 110         i L M (元)

 (2)中位数的位置= 1575231502  f(户),中位数在第三组(500~600)为中位数所在组。

 58 . 589 10012005002315050021    ifSNL Mmme(元)

 5.解:(1)

 374014806 12 10 8 46 55 12 45 10 35 8 25 4 15             fxfx 甲 (件)

 5 . 274011004 12 10 8 64 35 12 30 10 28 8 25 6 20             fxfx 乙 (件)

  (2) 122ff x x甲 (件)

  42ff x x乙 (件)

 (3)

 % 43 . 32 % 1003712% 100     甲甲甲xV

  % 55 . 14 % 1005 . 274% 100     乙乙乙xV

  所以,乙组的平均日产量代表性高。

 第五章 章 抽样调查与抽样分布

 一、 判断题

 1 1 .×

 2 2 .×

 3 3 .×

 4 4 .×

 5 5 .×

 6 6 .×

 7 7 .√

 8 8 .√

 9 9 .√

 10. ×

  二、 选择题

 1 1 . A

  2 . B

  3 . C

  4 . C

 5 .C C

 四、计算题

 1 1 .(1 1 )

 15.87%

 (2 2 )

 38.29%

 2 2 .(1 1 )

 [871,1529]

 (2 2 )

 [1167.1,1232.9]

 3 3 .(1 1 )

 3% 。

 (2 2 )

 [84.12%,95.88%]

 4 4 .3 3

 5 5 . 14.23%

  第六章 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一、 判断题

 1 1 .√

 2 2 .×

 3 3 .√

 4. √

 5 5 .×

 6 6 .×

 7 7 .×

 8 8 .×

 9 9 .√

 10 .√

 二、 选择题

 1 1 . A

  2 . A

  3 . B

  4 . A

 5 .B B

 四、计算题

 1 1 .(1 1 )

 [1224.52,1275.48]

 (2 2 )

 [1237.26,1262.74]

 2 2 .(1 1 )

 [84.12%,95.8 8%]

 (2 2 )

 n=400

 5 3. 225 人

 4. 不合格。

 5 5 . 准确

  第七章

 时间序列 一、选择题 1.C

 2.C

 3.A

 4.D

 5.B

 6.A

 7.B

 8.C

 9.D

 10.D 二、简答 题

 1. 时间序列又称动态序列,指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测值排列而成的序列。由两个要素构成: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和反映各个时期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2.答:

 时期序列的特点:

  (1)时期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

  (2)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时期愈长,指标数值愈大,反之,则相反。这里所说的时期是指每个指标所包括的时间长度;

  (3)时期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登记得到的。

 时点序列的特点:

  (1)时点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

  (2)时点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这里所说的间隔是指两个相邻指标数值在时间上的距离。

  (3)时点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一定时期登记一次得到的。

 3.答:

 时间序列的变动形式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4.答:

 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和数学模型法。

 5.答:

 测定季节变动的常用方法有同期平均法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两种。

 (1)同期平均法 研究季节变动的目的,在于掌握季节变动的规律性。测定季节变动的主要方法是计算季节比率(即季节指数),称季节比率法。季节比率高的是“旺季”,反之则是“淡季”。

 季节比率法又称季节系数法。基本原理是:先计算同期平均数,即计算出同月(或同季)的平均数;然后计算总平均数,即计算出全部数据的平均数;最后,计算季节指数,将各同月(或同季)平均数除以总平均数。

 (2)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长期趋势和不规则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从时间序列的实际值中剔除掉,然后再计算各月(或季度)的季节指数,从而使计算更精确。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计算题

 1. 答案: (1)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50 56.15 78.3 85.4 80.85 发展速度(%) 环比 — 112.3 139.4 109.1 94.7 定基 — 112.3 156.6 170.8 161.7 增长速度(%) 环比 — 12.3 39.4 9.1 -5.3 定基 — 12.3 56.6 70.8 61.7 (2)平均国民生产总值= ) ( 14 . 70585 . 80 4 . 85 3 . 78 15 . 56 50亿元     (3)1999—2001 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 % 6 . 101 032567 . 13 . 7885 . 80 

  1999—2001 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1.6% 2.答案:

 (1)第二季度平均每月销售额=(650+720+830)/3=733.3(万元)

 (2)第二季度平均每月职工人数 ) ( 16232190182 1502120人   

 (3)第二季度平均每月人均销售额=733.3/161=4.55(万元)

 (4)第二季度人均销售额=(650+720+830)/162=13.58(万元)

 3. 答案:

 平均比重 % 9 . 4032052384032686684 685268032270280 2852280     

 4.

 本题答案:(1)

 第二问:77.205(万吨)(具体方法参考下题)

 5.答案

  2 . 75156 . 25756 . 215 55 575 15 251 52 22              t b Ynt bnYat t ny t tY nbttt 趋势方程为 y=7.2+2.6t

 2006 年对应的时间代码为 6,代入方程得到 2006 年的趋势值为 22.8。

 6.答;计算特定季节指数,见下表:

 消除不规则变动后的季节指数计算如下表:

 所以,季节指数分别为一季度 130.6%,二季度 13.2%,三季度 24%,四季度 232.2%,其中第一和第四季度为旺季,第二和第三季度为淡季。

 第八章

 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A

  6.B

 7.A

 8.B

 9.C

 10.B 二、简答题 1. 答:

 (1)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联系是:它们是计算总指数的两种方法,它们的公式可以相互推导。

 (2)它们的区别是:

  第一,综合指数是“先综合,后对比”,即: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总量出发,找出同度量因素,将不能直接加总的现象过渡到可以加总,然后再对比,以观察现象的综合变动方向和程度;而平均数指数是“先对比,后平均”,即:从个体指数出发,对总体中个别事物的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以观察个体指数的平均变化。第二,综合指数的编制要求使用全面调查资料,平均数指数既可以使用全面调查资料,也可以使用非全面调查资料编制,而使用非全面调查资料编制平均数指数更为广泛。第三,综合指数的编制,要求使用实际指标作为权数,而平均数指数既可以用实际总量指标作为权数,也可以用比重作为权数。

 2.答:

 能够反映现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等式关系的各种指数称为指数体系。

 指数体系的作用是:

 (1)利用指数体系可以对现象的数量变化进行因素分析; (2)利用指数体系可以分析现象的总变化中受某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利用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推算未知指数。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四、计算题 1 解:

 (1)

 % 78 . 1164784005586600 01 0  q pq pI q

 销售量变动导致销售额增加额=558660-478400=80260(元)

 (2)

 % 62 . 905586605062801 01 1  q pq pI p

 销售价格变动导致销售额增加额=506280-558660=-52380(元)

 (3)

 % 05.83 178400 45062800 01 1  q pq p销售额指数

 销售额变动额=506280-478400=27880

 总销售额增加了 5.83%,是由于销售量增加 16.78%和销售价格下降 9.38%共同作用而成的;

 同时,总销售额增加了 27880 元,是由于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 80260 元和销售价格降低导致销售额减少 52380 元共同作用而成的。

 2. 解:

 拉式指数:

  % 52 . 1269050114500 00 1  q pq pI p

  % 19 . 85905077100 01 0  q pq pI q

 帕氏指数:

 % 33 . 126771097401 01 1  q pq pI p

  % 07 . 851145097400 11 1  q pq pI q

  结果是,无论价格指数还是销售量指数拉式指数均略大于帕氏指数。

 3. 解:

 销售量综合指数=∑q 1 p 0 /∑q 0 p 0 =920/770=119.48%

 由于销售量增长使销售额增加 ∑q 1 p 0 -∑q 0 p 0 =920-770= 150(元)

 价格综合指数=∑q 1 p 1 /∑q 1 p 0 =731/920=79.46% 由于销售价格增长使销售额增加∑q 1 p 1 -∑q 1 p 0 =731-920=-189(元)

 销售额指数=∑q 1 p 1 /∑q 0 p 0 =731/770=94.94% 销售额增加额=∑q 1 p 1 -∑q 0 p 0 =731-770= -39(元)

 以上结果构成如下等式关系,即:

 ∑q 1 p 1 /∑q 0 p 0 =(∑q 1 p 0 /∑q 0 p 0 )×(∑q 1 p 1 /∑q 1 p 0 ) 94.94%=119.48%×79.46% ∑q 1 p 1 -∑q 0 p 0 =(∑q 1 p 0 -∑q 0 p 0 )+(∑q 1 p 1 -∑q 1 p 0 ) -39=150-189 以上分析说明三种农产品的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减少了 5.06%,是由于销售量增长 19.48%和价格减少 20.54%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销售额减少 39 元,是由于销售量增长使其增加150 元和价格下跌使其减少 189 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4. 解:

  第一步,计算总平均工资的变动 可变构成指数 = % 49 . 113185 . 1385033 . 157254074800061596680000 011 1    ff xff x 总平均工资增加额=1572.033-1385.185=186.85(元)

 计算结果说明,员工总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 13.49%,平均工资每月增加了 186.85 元。

 第二步,计算各组员工工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 固定构成指数

 = % 58 . 114033 . 1372033 . 157261584380061596680011 011 1    ff xff x 各组工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额=1572.033-1372.033=200(元)

 计算结果说明,各组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提高 14.58%,这一变化导致总平均工资增加了 200元 第三步,计算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 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 % 05 . 99185 . 1385033 . 137254074800061584380000 011 0    ff xff x 由于结构变化导致总平均工资增加额=1372.033-1385.185=-13.15(元)

 计算结果说明,工人总体结构降低 0.95%,由此导致总平均工资减少 13.15 元。

 第四步,列出等式,综合分析 上面结果之间的关系为:

 相对数关系:

 113.49%=114.58%  99.05% 绝对数关系:

 186.85=200-13.15 综合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总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提高 13.49%,是由于各组员工平均工资综合提高14.58%和由于工人结构变化-0.95%共同作用而成的;同时,总平均工资每月增加 186.85 元,是由

 于各组工人平均工资上涨导致总平均工资增加 200 元和由于工人结构变化导致总平均工资减少13.15 元共同作用而成的。

 案例分析答案:

 解:

 分厂名称 单位成本(元)

 产量(万件)

 总成本(万元)

 0p

 1p

 0q

 1q

 0 0 qp

 0 1 qp

 1 0 qp

 1 1 qp

 针织一厂 35 38 120 112 4200 4560 3920 4256 针织二厂 42 50 80 76 3360 4000 3192 3800 针织三厂 65 72 69 52 4485 4968 3380 3744 合计 —— —— 269 240 12045 13528 10492 11800

 (1)该厂的总成本指数

 % 97 . 9712045118000 01 1  q pq p 总厂四季度比三季度总成本降低 2.03%,总成本减少 245 万元。

 (2)总成本变动的影响因素 总成本变动受各个分厂单位成本和产量变动的影响。

 其中,三个分厂单位成本指数

 % 47 . 11210492118001 01 1  q pq p 单位成本提高 12.47%,由此导致总成本增加 1308 万元; 三个分厂产量指数

 % 11 . 8712045104920 01 0  q pq p 产量减少 12.89%,由此导致总成本减少 1553 万元。

 分析结果:

 97.97%=112.47%  87.11% -245=1308-1553

 可见,总厂总成本降低 2.03%是由于三个分厂单位成本提高 12.47%和产量下降 12.89%共同作用而成的;同时,总成本减少 245 万元,是由于三个分厂单位成本上升导致总成本增加 1308 万元和产量下降导致总成本减少 1553 万元共同作用而成的。

 (3)平均单位成本变动情况 平均单位成本指数

  % 8 . 10978 . 4417 . 49269120452401180000 011 1     ff xff x 平均单位成本提高 9.8%,平均单位成本增加额为 4.39 万元。

 (4)平均单位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平均单位成本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各分厂单位成本和各个分厂的产量结构。

 首先,分析各分厂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即计算固定构成指数; 固定构成指数

  = % 47 . 11272 . 4317 . 4911 011 1  ff xff x 各个分厂单位成本变动对总厂平均单位成本影响的绝对额为 5.45 万元。

 其次,分析三个分厂产量结构变动的影响,即计算结构影响指数 结构影响指数

 % 63 . 9778 . 4472 . 4300 011 0   ff xff x 三个分厂结构变动对总厂平均单位成本变动的绝对额=-1.06(万元)

 综合影响分析:

 109.8%=112.47%  97.63% 4.39=5.45-1.06 分析结论:

 兴邦针织厂的总平均成本提高了 9.8%,是由于各分厂单位成本提高 12.47%和各分厂产量结构变化2.37%共同作用而成的;同时,总平均成本增加 4.39 万元,是由于各个分厂单位成本增加使得总单位成本提高 5.45 万元和各个分厂产量结构变化使得总单位成本降低 1.06 万元共同作用而成的。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判断题

 1 1 .√

 2 2 .×

 3 3 .√

 4. ×

 5 5 .×

 6 6 .×

 7 7 .√

 8 8 .×

 9 9 .√

 10 .×

 二、选择题

 1 1 . D

  2 . D

  3 . A

  4 . A

 5 .C C

 四、计算题

 1 1 .(1 1 )

 0.9244

 (2 2 )

 47.78 0.6184cy x   

  (3 3 )

 2.288

 (5 5 )显著

  第十章

 现代企业统计 一、单选题

 1 1 、A A

 2 2 、A A

 3 3 、A A

 4 4 、C C

 5 5 、B B

 6 6 、A A

 7 7 、B B

 8 8 、

 C C

 9 9 、D D

 10 、D D

 二、多选题

 1 1 、 ABE

 2 2 、 ABD

  3 3 、 ACD

  4 4 、 ACD

 5 5 、 ABDE

 6 6 、 ABCDE

  7 7 、 ACDE

 8 8 、 AB

 9 9 、 BD

 10 、 ABCD

 三、判断题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简答 题

 略 五、计算题

 1. . 解:工业总产值= 成品价值+ 对外加工费收入+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0+1.5+0.8 )+ (2.4-1.2+0.5 )+1.1=32.3+1.7+1.1=35.1 (万元)

 2. . 解:

 某工业企业基期和报告期综合指数法经济效益评价计算表 指标

 标准 值

 权数

 (% % )

 基期

 报告期

 实际值

 个体指数% %

 加权得分% %

 实际值

 个体指数% %

 加权得分% %

 乙 1 2 3 4=3/1 或=1/3 5=4*2 6 7=6/1 或=1/6 8=7*2 1.总资产贡献率% 10 20 11 110 22

 13 130 26 2.资产保值增值率% 115 16 125 108.7

 17.39

 120 104.35

 16.70

 3.资产负债率% 50 12 70 71.4

 8.57

 65 76.92

 9.23

 4.流动资金周转率% 1.65 15 1.5 90.9

 13.64

 1.3 78.79

 11.82

 5.成本费用利润率% 8.5 14 6.5 76.5

 10.71

 5.8 68.24

 9.55

 6.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36.5 10 26.5 72.6

 7.26

 31.5 86.30

 8.63

 7.产品销售率% 95 13 85.5 90 11.7 93.5 98.42

 12.79

 合计 —— 100 —— —— 91.27

 —— 94.72

 从计算结果来看,该企业基期综合效益指数为 91.27%,报告期综合效益指数为 94.72%,说明该企业报告期综合经济效益较基期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

 一、选择题

 1. A

 2. D

  3. B

 二、判断题

 1. × 2. √ 3. × 三、简述题

 1.答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规定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 5 套基本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3 套国民经济账户(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账户)和 2 张附属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核算表)组成。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

 2.答案:各个时期的 GDP 都是采用当年价格计算的,称为“名义的 GDP”。意义:1)为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提供重要依据;2)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发挥重要作用;3)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各个时期的 GDP 都采用固定价格、可比价格或某个特定时期的价格来计算,则称为“实际 GDP”。它除了名义 GDP 具有的分析意义以外,它较名义 GDP 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实际生产水平的变化,能够全面、确切地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者存在的数量关系是:实际 GDP

 = 紧缩价格指数名义GDPGDP

  3.答案:三次产业分类是就产业形成的时序加以划分,同时反映了劳动对象的特点及其满足人类需

 求的层次的分类。它可划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我国把第三产业具体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流通部门(商业和运输邮电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四、计算题 1.答案:

 (1)生产法:GDP =   ) ( 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总产出

  = 5450(1-36%)+22240(1-72%)+3058(1-70%)+650(1-22%)+1615(1- 48%)+1606(1-27%)+1608(1-28%)

 =14167(亿元)

 (2)分配法:GDP =

 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劳动者报酬   

 = 8620 + 2370 + 2197 + 980 = 14167(亿元)

 (3)使用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出口 — 进口 =(7000+1900)+ (4578+529)+160 = 14167(亿元)

 2.答案:国内生产总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 6650 —

 3100 = 3550(万元)

 国内生产净值 = 国内生产总值 — 固定资产折旧 = 3550 — 250=3300(万元)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 3550 + 120 + 80 = 3750

 (万元)

 □

 案例分析

 提示答案:

 在选择发展中心指标是应坚持以下原则:1.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指标的选择符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计算方法科学规范,资料来源可靠,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检查和分析。3.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们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就要坚持上面的三条原则,前两问同学可以根据所学的 GDP 有关知识和资料里的内容加以分析回答;第 3问同学可以从原则 2 的可操作性、是否便于检查和分析来解答;第 4 问同学可以根据这些指标的时效性和我国的发展现状来分析解答。

 □

 实训题

 答案:

 (1)生产法:GDP=   ) ( 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总产出

 =3260(1-25%)+12460(1-45%)+2050(1-55%)+1375(1-30%)+980(1-12%)+5820(1-17%)

 =16876(亿元)

 (2)分配法:

 固定资产折旧 = 3260  5%+12460  10%+2050  10%+1375  6%+980  3%+5820  3% =1900.5(亿元)

 GDP =

 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劳动者报酬   

 = 10070+ 2382 + 1900.5 + 2523 =16875.5(亿元)

 (3)使用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出口 — 进口 =(8000+3381)+ (3825+382)+300 — 481 = 15057(亿元)

 国内生产净值 = GDP- 所有部门固定资产折旧 = 16876—1900.5=14975.5(亿元)

 国民总收入 = GDP +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 16876

 — 318 = 16558(亿元)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 +国外经常转移净收入=16558+192=16750(亿元)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 固定资产折旧=16750-1900.5=14849.5(亿元)

 总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 8000+3381 = 11381(亿元)

 总投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库存增加 = 3825+382 = 4207(亿元)

 消费率 =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总额 = 1675011381

 = 67.9% 储蓄率 = 1-消费率 = 32.1% 投资率 = GDP总投资 = 150574207= 27.9%

相关热词搜索: 练习题 统计学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