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时间:2022-06-20 08:50:09 浏览量:

  绵农发〔2017〕193号

  关于印发《绵阳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2017-2020 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畜牧)局、各园区农业主管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部署,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局组织编制了《绵阳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2017-2020 年)》,经 6 月 26 日局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绵阳市农业局

  2017年6月27日

 绵阳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2017-2020 年)

 绵阳市农业局 二〇一七年六月

 目 目

 录 录

 一、规划背景 ............................................................................................... - 1 -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 - 1 - (二)工作成效 ....................................................................................... - 3 - (三)存在的问题 ................................................................................... - 4 - (四)发展机遇 ....................................................................................... - 5 - (五)规划依据 ....................................................................................... - 6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 7 - (一)指导思想 ....................................................................................... - 7 - (二)基本原则 ............................................................................................ 7 (三)规划目标 ............................................................................................ 8 三、区域布局 .................................................................................................... 9 (一)平坝浅丘区 ........................................................................................ 9 (二)丘陵区 ......................................................................................... - 10 - (三)山区 ............................................................................................. - 11 - 四、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工程 .............................................................. - 11 -1 (一)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复 ................................. - 11 - (二)实施农药减控工程,治理农药残留污染 ................................. - 13 - (三)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 - 15 -

 (四)实施畜禽养殖提升工程,建立畜牧生态产业体系 ................. - 16 - (五)实施清洁生产工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 18 - (六)积极推进重点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 - 20 - (七)强化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建设 ................................................. - 22 - 五、环境评价 ............................................................................................. - 23 - (一)环境评价依据 ............................................................................. - 23 - (二)污染危害 ..................................................................................... - 23 - (三)污染途径 ..................................................................................... - 24 - (四)技术措施 ..................................................................................... - 25 - (五)环境评价 ..................................................................................... - 25 -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 26 - (一)投资估算 ..................................................................................... - 26 - (二)资金筹措 ..................................................................................... - 27 - 七、保障措施 ............................................................................................. - 27 - (一)加强组织保障 ........................................................................... - 27 -7 (二)创新治理机制 ........................................................................... - 27 -7 (三)强化科技支撑 .................................................................................. 28 (四)抓好示范引导 .................................................................................. 28 (五)加强宣传培训 .................................................................................. 28

  - 1 -

 绵阳市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畜禽废弃物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或土壤残留,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作物秸秆污染、畜禽养殖场污染、农用地膜污染等。目前,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为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巨大,但高投入、高消耗、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的恶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

 1. 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 , 利用率低。全市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化学品投入依附度高,2015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629.6 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365.8 万亩,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218866吨,其中:氮肥 103483 吨,磷肥 57520 吨,钾肥 10978 吨,复合肥 46819 吨,全市亩均化肥 25.85 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 8 公斤);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面积 2923.1 万亩次,使用农药总用量 4872 吨(折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9440 吨,其中:地膜使用量 6090 吨,地膜覆盖面积 95.85 万亩。由于投

  - 2 -

 入量大,加上技术影响,化肥和农药当季利用率分别仅为 35%和35%,流失严重。

 2. 畜禽养殖量大,粪污 有效处理 率低。2015 年,全市生猪出栏 377 万头,牛出栏 15 万头,羊出栏 127 万头,兔出栏 925万只;鸡出栏 4082 万只,鸭出栏 1581 万只,禽出栏 6213 万只;肉类产量 42.54 万吨,禽蛋产量 12.29 万吨,奶产量 2.38 万吨;按国家畜禽养殖排污系数测算,全市畜禽养殖每年产生的粪污总量为 1929 万吨,局部性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65%,成为困扰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

  3. 农田废弃物产生量大 , 资源化 有效 利用 率低 。2015 年,全市秸秆产生量为 367.337 万吨(其中可收集量 313.06 万吨),年综合利用秸秆 300.51 万吨,利用率 95.99% (按可收集量计算)。其中:肥料化利用 184.69 万吨,占利用率的 59.00 %;饲料化利用 61.774 万吨,占利用率的 19.73%;基料化利用 7.276 万吨,占利用率的 2.32%;能源化利用 36.005 万吨,占利用率的11.50 %;原料化利用 10.761 万吨,占利用率的 3.44 %。整体来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装备水平不高,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存在低效利用。

 4. 水 产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存在,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率低。部分生产者片面追求高产量,养殖投入品不合理使用,残饵和排泄物不断累积,打破水体营养盐的平衡,加重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养殖系统循环失调。2015 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 35.6 万亩,产量达到 10.41 万吨,常年废水产生量约

  - 3 -

 6000 万方,一半左右未净化处理,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成效

  全市推进的“沃野绵州”工程,从不同层面破解了农牧业发展中难以突破的瓶颈,有力促进了“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产业并举和互补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65%;病虫危害总损失率仅为 0.9%;统防统治面积达678.1 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达 31%;地膜回收率为 72.84%;全面取缔了大水面网箱养殖和水库施肥养鱼;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5%以上;沼气农户已达到 59.6 万户,占适宜建池农户的 76.69%;中等水平地力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在 60%以上,其中,现已建设高标准农田 205.18 万亩,所占耕地比例为 48.46%。

 1. 着力“治污”,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明确了全市畜牧业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推进畜禽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将发酵处理过的畜禽粪污、沼液综合利用还田、还林,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 着力“优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编制出台了《绵阳市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精、调、改、替、提、集、带”七字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引领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

 3. 着力“减量”,大力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出台了《绵

  - 4 -

 阳市到 2020 年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方案》,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减少病虫危害。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推广已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完善病虫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

 4. 着力“治残”,狠抓白色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应用可降解膜和 0.01mm 以上的地膜,适时揭膜技术提高了农膜回收的完整性和再利用率。

 5. 着力“循环”,强力推进种养循环。已基本形成了按带动主体分类的家庭自然循环模式、园场模式、合作社模式、市场模式;形成了按循环过程分类的“1+N”种养相结合、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全市先后启动实施了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建设、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农村沼气工程、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地膜回收利用等项目,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在综合防治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综合配套治理技术尚不成熟。相关治理技术研发落后,缺乏集成配套、成本可控、简便实用的成熟技术,难以为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2. 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有待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掠夺式农业经营方式,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3. 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生产经营方式不合

  - 5 -

 理,资源利用率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亟需转变。

 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未形成良性循环。治理大多以工程防治、农艺防治为主,尚未实现管理与技术的软硬结合、种植和养殖的有机结合,尚未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各个方面,形成区域集成配套综合治理体系。

  (四)发展机 遇

 2017 年农业部为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力推五大行动,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养殖粪污综合治理行动、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进地膜综合利用行动,已经打响了面源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1. 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行动体系初步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具有明确的“一控两减三基本”量化目标,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初步建立。未来将继续增加加密监测点位。

 二是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细化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目标。

 三是养殖污染防治纳入法治轨道。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依法治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全面构建农业环境治理体系进入重要机遇期。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

 一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政府密集出台了很多环境保护的政策。多个治理环境污染的文件,为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

  - 6 -

 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五)

 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 年)》; 2.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4.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7.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 年)》; 8.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 9.农业部《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 10.农业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 11.《四川省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 12.《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十三五”规划》; 13.《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14.《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 15.《四川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 年)》; 16.《四川省关于加强农膜科学使用促进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的指导意见》;

  - 7 -

 17.《关于加快推进“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的意见》; 18.《绵阳市“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9.《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绵阳的决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思路,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和工程示范,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要与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相衔接,根据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区域土地、水、废弃物处理能力、环境承载力和发展需要等因素,合理规划种养区域布局,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产格局,确保环境友好,资源持续利用。

 2. 坚持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明确治理重点、实施范围和治理模式,抓住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率先在主要区域、重要流域和优势产业取得突破。按照有限时间、有限范围,突破重点,

  - 8 -

 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3. 坚持技术创新, 综合施策。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用化学投入品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减排,统筹考虑水、肥、药等生产要素使用和畜禽粪污、秸秆、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产排状况,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有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4. 坚持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治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教学、企业多方面积极性,形成治理合力。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对不合理使用农业化学品、过度种植、过度养殖,造成土壤、水体、生物和大气污染的种植(养殖)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污染治理与经济赔偿责任。

 5.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综合考虑,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清洁生产。加强广泛宣传教育,营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社会氛围,以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为主,末端治理为辅,采取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三)规划目标

 到 2020 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总量明显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5;“两减”:即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和废旧地膜回收率逐年提升,基本实现有效利用;农

  - 9 -

 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 2020 年,农业源总氮、总磷排放量削减 10%,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其中,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 40%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 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 40%以上;可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量不断提高,不可降解地膜回收率达到 80%;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 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75%以上;耕地地力平均提高 0.5 个等级,其中新建成的133.8 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平均提高 1 个等级以上。

 到 2020 年,建立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监控,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三、区域布局

 根据全市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结合各地农业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按照平坝浅丘区、丘陵区、山区等三个区域进行分区实施,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区。

  (一)平坝浅丘区

 主要分布于涪江、安昌河及其支流两岸的一级至三级阶地和山前冲积平坝,包括安县南部区域和江油、涪城、游仙、三台县

  - 10 -

 的部分乡镇,幅员面积 168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6.1 万亩,大部分为稻田。主要种植模式以菜-稻-菜、小麦(油菜)-水稻-秋菜、玉米(间豆类)-小麦(间蔬菜)等为主。本区域属农业主产区,农业集约化水平高,农田化肥、农药投入量大,造成氮、磷等养分流失对地下水影响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直接排放对河道水体造成污染,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对大气污染严重。

 防治重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肥料高效利用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设施农业和集约农业化学品投入的减量增效;建立耕地合理轮作制度和精准施肥技术,控制化肥投入量;推进畜禽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以肥料化、能源化和基料化利用为重点,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和规模化产业利用。

  (二)丘陵区

 主要分布于市境内中南部,包括梓潼、盐亭两县,三台、江油、涪城、游仙部分乡镇,幅员面积 779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 万亩,该区主要种植粮经、果、桑,利用模式水田以小麦(油菜)-水稻-(蔬菜),旱地以小麦-玉米-红苕、果-瓜-菜-苕等为主。本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随地表径流流失量大,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低。

 防治重点:大力发展秸秆覆盖、坡改梯、“三池配套”为主的坡面水系拦截技术;以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合理布局种植业和养殖业;以秸秆基料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为主,推动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专

  - 11 -

 业化统防统治。

 (三)山区

 主要分布市境北部山地,包括平武、北川两县和安州、江油部分乡镇,幅员面积 10590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0 万亩,山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山高谷窄,坡耕地分布广,产量水平低。在开发利用上,以发展水果、干果、茶叶、药材为主。本区域农业集约化程度低,种植业化学投入品施用粗放,利用率低;畜禽养殖分散。

 防治重点: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提高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等高效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重视塑料农膜污染防治,提高农膜回收率。

 四、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复

 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恢复和发展绿肥种植,从源头上减少化肥用量;推广肥料精准施用、节水灌溉、有机—无机结合、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和降低化肥施用总量。

 1. 技术路径

 ----。

 推进精准施肥技术。以土壤测试和科学合理的肥料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形成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为一体的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体系,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 12 -

 ---- 调 整化肥使用结构 。

 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示范推广高浓度、缓控释肥料及水溶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肥等高效新型肥料。

 ---- 改进施肥方式。按照农艺农机相结合、基肥追肥统筹兼顾的原则,大力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机械喷肥和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氮素肥料因撒施、表施导致养分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 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肥含有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养分,能够加快土壤改良速度,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2. 建设内容

 ---- 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企对接直供,扩大配方肥施用范围,充分发挥配方肥在化肥减量、农田减污方面的作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 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进肥料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新型肥料试验、示范和筛选,选择效果突出的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 提升耕地质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 13 -

  专栏 1

 化肥减量增效重点工程 1. 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程

 在主要农作物上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优化和完善各县的测土施肥配方,建立示范片 5 个。

 2. 高效施肥机械应用工程

 在果树和蔬菜作物上率先推广水肥一体化,建设滴灌、喷灌和渗灌等设施,建立水肥一体化工程示范片 5 个。

 3. 绿肥种植示范工程

 建立不同农业生态区和种植制度的绿肥种植示范区,促进用地养地结合,建立绿肥种植示范片 5 个。

 (二)实施农药减控工程,治理农药残留污染

 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造成大量农作物病虫的耐药性和抗药性提高,使得农药防治效果下降,用药量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药减量使用能大大降低农产品的毒物残留,从而极大减轻农药对人畜生命健康的危害。

 1. 技术路径

 ---- 控制病虫危害发生。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

  - 14 -

 治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

 ---- 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技术。积极推广药剂拌种、“一喷三防”、精准施药和高效施药机械防治技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防控效果,有效降低化学农药防治次数和使用量。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根据病虫监测预报,坚持达标防治,适期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

  - --- 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2. 主要建设内容

 ----。

 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

 推进农作物绿色防控融合。积聚农业部门和企业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技术集成、产品直供、指导服务,加快绿色防控产品、高效低毒农药、现代植保机械及科学用药推广应用,促进农

  - 15 -

 药减量控害。

 ---- 强化高毒、高残农药源头监管。全面建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实现高毒农药从生产、经营到使用全过程的无缝隙监管。

 专栏 2

 农药减量增效重点工程 1. 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工程

 根据作物布局及病虫害发生规律,全市以三台、安县、江油、梓潼四个现代植保示范县为样板,新建 5 个综合防控示范片。

 2. 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

 通过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增加和提升喷雾机、弥雾机、无人机等大型施药机械的服务能力,新建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 20 个。

 (三)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在农作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基础上,扩大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领域,拓展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鼓励和扶持机制。

 1. 技术路径

 ---- 秸秆肥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堆沤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最多的一种方式,结合农机化作业,将秸秆粉碎后,通过覆盖和耕埋方式入田,对不适合直接还田的秸秆,在田边、地头经堆沤腐熟后,作有机肥施用。

  ---- 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广秸秆“三贮一化”(青贮、黄贮、

  - 16 -

 微贮、氨化)饲料化利用技术,结合畜牧养殖业,大力推广饲用青贮玉米、秸秆压块技术、揉丝技术,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

 ---- 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推广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其培养基使用后还可用作优质的有机肥还田。

  ---- 秸秆能源化利用。结合大气污染治理,推广秸秆打捆直燃、秸秆沼气、秸秆气化技术,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

 秸秆原料化利用。结合工业生产,利用秸秆生产人造板、工业用纤维等。

  2. 主要建设内容

 ---- 大力实施秸秆还田。在全市大部分地区,实施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同时,采用生物菌剂快速腐熟还田和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应用。

  ----。

 建立和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在满足秸秆还田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秸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形成秸秆收储和物流体系。

  ----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鼓励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收集农作物秸秆并进行综合利用,明确秸秆利用的补助条件及标准,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四)实施畜禽养殖提升工程,建立畜牧生态产业体系

  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小区),推行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引导畜禽养殖专业户向规

  - 17 -

 模化发展,逐步实现养殖废弃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理;扶持大、中型养殖场和有机肥生产企业,提高畜禽粪污的收集、转运和加工处理能力;建设商品化秸秆饲料精深加工厂,规模化生产秸秆压块、颗粒等秸秆精深加工饲料;引导企业生产固化成型燃料或生物天然气,大力发展大型沼气工程和新村集中供气工程。

  1. 技术路径

  ---- 推广适宜 畜禽粪污 循环技术。立足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行猪-沼-果和猪-沼-菜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 畜禽粪污 肥料化 利用。畜禽粪污是优质的有机肥料,经过微生物菌剂发酵后施用,利用率显著提高。在人为控制堆肥因素的条件下,把有益微生物菌剂加入到畜禽粪污中,在好氧、厌氧或好氧一厌氧交替作用下,对粪便进行腐解,从而提高堆肥质量。

 ---- 畜禽粪污 能源化 利用。畜禽粪污可以直接燃烧,更多的是生产沼气,在厌氧细菌作用下,将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有机酸,再将简单的有机酸转化为沼气。

 2. 主要建设内容

 ----。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优化养殖布局,强化污染防治,推行种养结合、以地定畜,鼓励引导畜禽粪污资源化还田利用。

 ---- 提升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大优质高效畜禽品种选育推广,从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减少养殖污染物的排放,以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

  - 18 -

 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为核心,不断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 强化生态循环技术应用。重点对畜禽养殖场粪污清理、输送、贮存、处理等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沼气工程建设、有机肥生产、种养结合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工艺,减少养殖污染物的排放。

 ----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建设运行模式,并实现所有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实施清洁生产工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以消除地膜残留污染为重点,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回收率,实现地膜栽培的清洁生产,消除“白色污染”。

  1 1. . 技术路径

 ---- 推进地膜科学合理使用。在旱作农业地区,选择耐候期大于 12 个月且符合国家标准的农用地膜,延长农膜反复利用使用周期。大力推广使用 0.01mm 及以上厚度地膜和一膜多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技术,以降低废旧地膜机械回收和人工捡拾的难度。

 ---- 减少地膜使用数量。以各种秸秆、杂草、树叶、牲畜粪便、苇子等有机物覆盖地面,增加生物覆盖面积,生物覆盖的技术原理和地膜一样,在土壤表面和大气系统中增加了一个过渡层,以降低水分、空气、温度等剧烈变化对土壤的影响,使土壤

  - 19 -

 热量条件平稳、均匀,从而达到改善土壤根系环境的目的。生物覆盖常用方法有三种:

 一是直接覆盖。在作物株行间用有机物如:堆肥、作物秸秆、落叶、锯末、花生壳等直接覆盖的方法。

 二是留茬覆盖。大田作物在机械收获时,根部秸秆高于地面留茬,上部秸秆粉碎或直接齐垄铺于地面。

 三是生草覆盖。冬春季节种植绿色覆盖作物,利用覆盖作物较强的根系穿透能力与团聚作用,有效减少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

 ---- 加快可降解地膜示范和推广。可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可降解的新型地膜,降解地膜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氧化的作用而达到的降解。积极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评价试验研究,通过筛选、示范、推广,完善可降解地膜的技术措施。

 ---- 引进和推广农田残膜机械。积极引进机械回收农田残膜的新技术新设备,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机械捡拾农田残膜,以降低农田残膜的捡拾难度,节省回收用工。

  2. 主要建设内容

 逐步建立地膜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等市场化运行机制。

  ---- 建立废弃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以废旧地膜加工企业为龙头,采取企业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建立覆盖地膜使用重点区域的回收网络,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运行有效的农用废弃地膜回收加工体系。

 ---- 建立标准膜科学使用示范区。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市场监管的方式,对应用新型可降解地膜给与适当补助,

  - 20 -

 降低业主、农民使用新型地膜的生产成本,减少传统塑料地膜的应用面积。

 ---- 逐步规范和完善回收网点。以丘陵和山区为重点,按照先建后补方式,扶持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以乡镇统一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网点,通过以旧换新、改补使用环节为回收环节,明确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奖补政策。

 专栏 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

 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建立农作物秸秆收运储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建 10 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片。

 2.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建设“生态养殖+沼气+有机肥+高效种植”模式的种养循环经济产业示范片 20 个,大力发展以畜禽粪污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产业。

 3. 农村沼气工程

 在规模养殖场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畜禽粪污或秸秆为原料的新村集中供气工程,新建大、中沼气工程 20 处。

 4. 农膜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以丘陵区和山区为重点,采用以旧换新、改补使用环节为回收环节,建设残膜回收及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片 10 个。

 5.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贴试点,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片 5 个,鼓励使用大包装农药。

  (六)积极推进重点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全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育,均属嘉陵江水系,有大小河

  - 21 -

 流 52 条,连同溪、沟共计 3000 多条,安昌江和芙蓉溪是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建成净化河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区,强化种养系统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对氮、磷化肥的过度依赖,丰富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自净能力。

  1. 技术路线

 ---- 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农艺节水保墒、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等技术,改进耕作方式,选育耐旱新品种。

 ---- 减少养殖对河流的污染。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等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引导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推广新型养殖技术。推广科学放养、精准投喂、规范用药、生态调水等先进集成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发展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等复合种养模式,减少氮、磷等排放。

 2. 主要建设内容

 ---- 实施农田节水工程。完善以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水肥一体化为重点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实施农田节水战略,大力推广农田节水各项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灌溉水、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大力推广深松整地、畦田改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地膜周年覆盖及穴播技术、

  - 22 -

 旱地覆草和秸秆还田等旱作节水技术,节水保墒营造土壤大水库,提高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

 ----。

 加强涪江流域的支流治理。依据土地承载力确定流域畜禽养殖规模上限,因地制宜,系统设计,优化布局农田氮磷控源减排、坡耕地生物拦截、坡耕地径流集蓄与再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田间处理与利用、生态沟渠、区域性面源污水调控与净化等各类示范工程。

 ---- 强化河长制管理:按照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相应辖区内河湖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强水污染防治,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排查入河湖污染源,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

 ---- 实施水产养殖减排工程。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选,建设粪污分离、水体净化设施,推广种养结合、健康养殖技术,建设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对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废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

 专栏 4

 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对涪江和安昌河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支流,建立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片 5 个。

  (七)强化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建设

 根据种植、畜牧、水产业规划布局,选择典型区域,设置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采用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全面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动态,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种植业监测

  - 23 -

 点分别在平坝、丘陵、山区按不同种植模式设置,开展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和土壤质量监测;养殖业监测点分别设置在生猪、奶牛、禽类、水产等养殖场,开展污染物排放量组成的监测。

 专栏 5

 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建设工程 种植业:在平坝浅丘区、丘陵区、山区以的主要种植模式建立产排污定位监测点 12 个。养殖业:在畜牧重点区分别建立生猪、奶牛、禽类、水产 4 类养殖排污定位监测点 8 个。

 五、环境评价

  (一)环境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

  (二)污染危害

 农业面源多污染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复合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正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对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1. 对水体环境的危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

  - 24 -

 水库等水体,表现为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的硝酸盐累积、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及饲料添加剂污染,造成水体质量下降、透明度降低,人畜长期饮用这些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会中毒致病。

  2.:

 对土壤环境的危害:造成土壤有害物质超标和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影响土地的持续产出能力。主要体现在过量粪污排放到土壤中,将逐渐削弱土壤对有机物质的自净能力,最终造成土壤空隙阻塞和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秸秆焚烧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废旧膜残留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

 3.:

 对大气环境的危害:秸秆焚烧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污染空气环境,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过量的化肥使用造成氮肥挥发而引发温室效应,还会对臭氧层造成的破坏以及形成酸雨等;禽畜粪便中有机物厌氧分解形成的有害的气体和携带着病原微生物的粉尘也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4.: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危害: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表现为农村居民饮用水超标和乡村水体污染,作物秸秆、禽畜粪便以及人类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和丢弃。

 (三)污染途径

 1.水体环境污染:水产养殖业直接向水体施药;农田施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体迁移;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畜禽粪污

  - 25 -

 直接排放;污染物经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漏进入地下水体和地下水。

  2.大气环境污染:秸秆焚烧、农药漂浮、禽畜粪便随意堆放、氮肥挥发,这些污染物直接影响了空气质量。

  3.土壤环境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禽畜粪便直接排进土壤,造成土壤板结。

  (四)技术措施

 1.源头控制:主要包括新型肥料的使用,科学的施肥技术、科学的灌溉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耕作等技术。

  2.过程阻断:主要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于氮、磷等这些农业面源污染物处理的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水质得到净化,通过植被过滤带使农药和除草剂形成的污染有效降低,使流域的氮磷的含量有效减少。

  3.末端治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末端进行治理的技术包括污水再利用技术以及土地污染修复技术。

  (五)环境评价

 1.农业化学品投入要根据限量标准,科学使用,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减少挥发和渗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提高资源化循环利用率,不仅能减少污染,还能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规模养殖场要建设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生产有机肥料及沼气,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同时,有机养分回归土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26 -

 4.通过加强农膜科学使用,促进农田残膜回收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5.对污染较重的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有效推进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六、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四年重点工程建设共需投资 43000 万元 ,其中化学投入品减量增效工程 6000 万元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 33000 万元 ,典型区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2000 万元 ,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建设工程 2000 万元 。

  专栏 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投资概算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总投资 43000 万元。

  1.化学投入品减量增效工程 6000 万元。其中化肥减量增效工程2000 万元,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工程 3000 万元,绿肥种植示范工程 1000万元。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 33000 万元。其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12000 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16000 万元,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2000 万元,农膜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1000 万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 2000 万元。

  3.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2000 万元。

  4.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建设工程 2000 万元。其中监测点建设经费 1000 万元,监测运行经费 1000 万元。

  - 27 -

 (二)资金筹措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投入,主要包括耕地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牧产业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

 二 是市、县通过财政预算,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要注重安排用于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生产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

 三 是积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生产者增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入,自觉运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生产技术。

 四 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用 PPP 模式推动第三方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该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切实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落实责任和措施,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合力,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做好示范工程建设和技术推广。

  (二)创新治理机制

 要探索建立农业环境问题第三方治理机制,培育专业化企业和组织,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污染治理,推进设施运行管理等市场化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设立

  - 28 -

 专项资金,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挂钩,对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纳入补贴,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探索建立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

相关热词搜索: 防治 污染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