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有六味:家常味、儿童味、情感味、交流味、实践味、语文味。
一、家常味 在课堂中,没有任何应景式的课件点缀,没有任何务虚式的花样翻新,却朴实、本色、本真、真实、扎实,散发出了本色语文课的家常味。自然、平和、亲切的态度贯穿课堂教学。能够扎扎实实教学生字、指导朗读。从儿童的角度思考,儿童因而更主动。整洁课中关注学生,认真倾听,指导书写。
二、儿童味 在课堂中我们要创设适合儿童的生活场,创设适合儿童的认知场,创设适合儿童的言语场,创设适合儿童的情感场,创设适合儿童的思维场,能够从儿童的角度来设计、思考,从而吸引孩子,满足孩子,引导孩子。这样顺应孩子心理,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儿童读课文,再读生字,从而让孩子亲近文本、喜欢文本。
三、情感味 情感是以真为前提的,离开了真,情感就不存在了,教学情感亦如此,离开了真,教学情感亦不存在。没有情感或教学情感不真的教学活动必定是苍白无力的。所谓“真”,就是要有感而发,有情而抒;就是要真实真挚真切,绝不是无病呻吟。教师首先是读者,要把在文本中“读”到的情感与学生对话,沟通“作者、学生、文本、教师”四种情感,使之共鸣。因此,教师要首先“读懂”“读透”文本中的情感,达到进入之、参与之,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要真。教师的情真,才能以情动情,以情传情,以情启情,才会唤起、感染、引发、启迪学生之情,使学生随真情入情。只有学生动真情,才能更好地对文本理解把握,领悟分析。教师的情感越真挚、越强烈,对学生打动就越深,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就越大。只有从心灵里流出,才会再流入心灵里。教师讲课,学生听到的不仅仅是教师那富于感染力的的音调,节奏缓慢、欢快的语句,音量适中的声音,而是透过这音调,这语句,这声音,感受体验理解领悟到教师对文本、作者之情的领悟理解把握,感受体验到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情感才称其为“真”,这样的情感才是教学的情感,才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交流味 平等“对话”、“和谐交流”不仅是课程提出的崭新理念,更是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和需求。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真诚交流;而互相交流和沟通所达成的默契恰恰是一种和谐,在和谐中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体现的是教学相长。交流味就是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闻道在先”,只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产生了积极强烈的反应,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因此,教师在备课伊始就全力以赴,“熟读胸中有本”,调动自己所有的语文功底和热情,尽力去感悟文本的深度与广度,争取吃透文本并有所超越,以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有重点、有层次、有高度。并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与学生建立一种自然的、对话的氛围,让学生一经进入学习,早早就成为学习的主体、对话的主角,以便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别巨匠心,巧妙地从学生已有知识和陌生知识之间的相似和联系上寻找切入点,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
五、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而这“特点”,就是“语文味”。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语文教学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像天边的朝霞,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也应像一首绮丽的小诗,和谐压韵、抑扬顿挫;还应像一幅斑斓的画卷,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更应像一曲动听的乐章,悠扬婉转、活泼欢快。
六、实践味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
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理解是前提,应用是目的,要充分的让学生去实践。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在语文课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在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里,教师只要不断地从创新角度深入实践,上下求索,同时也解放孩子,就一定会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的创新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要有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