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 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2016 年 11 月
目
录 序
言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发展现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面临的挑战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基本原则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构建西城特色养老服务模式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完善全区养老服务设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实施幸福养老工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推进重点领域突破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构筑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建立健全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加大儿童福利保障力度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完善优抚安置服务体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深入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推进基层民主自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深化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促进公共服务方式改革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加快专业社工人才发展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加强民政治理能力建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加快法治民政建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推进智慧民政建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构建领导体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推动政策创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加强资金支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加强宣传力度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 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序
言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政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新的常态化特征,首都和西城区的发展面临着新定位和新机遇,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
《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是西城区“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专项规划,围绕西城区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标,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路径,是新时期西城区民政事业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编制依据:《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国家及北京市民政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规划期限:2016 年—2020 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西城区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市、区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在惠民生、抓改革、求创新、促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重点改革举措逐步实施,重点任务全面完成,为西城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区”,社区协商共治机制建设获“2014 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充分发挥了民政在民生和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构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了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不断推进民政工作法制化、标准化,在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等领域出台二十余个文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街道标准、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标准、社区服务中心评估标准等推动民政工作标准化建设。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综合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联合募捐等制度,推动民政工作统筹发展。
专栏 1 1 :
综合减灾示范街道 标准
综合减灾示范街道标准,是西城区与北京市民政局签署的“一区一品”建设项目重要成果之一。西城区在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地方性综合减灾示范街道标准(试行),包括了 2 项基本条件和 8 项基本要素、25 条具体要求,强调组织管理、风险评估、预案演练、宣传教育、设施装备、多元参与等社区减灾核心要素。该标准的出台促进了我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对其他地方制定相关标准也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建立了西城特色的综合性、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安置渠道不断拓宽,复退军人得到有效安置。军休服务社会化探索初有成效,文化养老得到推进。孤儿福利保障有序推进,推动孤儿融入社会。改进服务管理方式,地退人员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专栏 2 2 :西城区社会救助体系
“十二五”期间,西城区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区 30 个委办局、15 个街道的 7 大类项救助工作实现了救助联动。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基本保障,即低保、低收入制度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专项救助,即助困、助医、助老、助学、助残、住房、法律援助等救助;临时救助,即灾害救助、临时性困难救济;社会救助,即慈善帮扶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帮扶。同时,为确保救助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先后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救急难”机制、低保核查机制以及社会救助监督检查机制。
民生服务有效改善。推进社区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发展平台服务商 900 多家,提供服务项目 6 大类 140 余项,便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92 %的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达标。探索“无围墙养老院”、医养结合、菜单服务等养老服务模式,基本构建了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机构,其中,新建养老照料中心 23 家,各类养老机构对居家养老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完成婚姻登记处办公新址规划建设,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婚姻登记机关,探索建立了高峰日分散办公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捐赠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实现民政工作效能和为民服务水平有效提高。
专栏 3 3 :无围墙养老院
“无围墙养老院”发端于月坛街道汽南社区,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打破传统养老院模式,将服务送到老人家中,为推动“无围墙养老院”建设,西城区还打造了“零距离”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具备了对老年人的动态分类统计管理、身体健康评估、保障老年人居家安全、规范服务商的服务管理以及对老年人服务需求跟踪统计分析等功能,拓展了“无围墙”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化服务管理功能。
社会参与不断加强。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有序推进基层自治,探索形成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居民自治”,“专家+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自管会带动居民自治等多种模式.试点开展“参与式”协商治理,社区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成功创建 175个市级“六型”示范社区。积极推动社区服务站改革,实施社区事务“一站式”综合受理,探索开展社区服务站社会化。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分类分层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作。实施社区社会组织“1+1”助推工程。推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分类管理、执法监管,形成“两级管理、三级服务”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制。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积极开展联合募捐工作。
专栏 4 4 :社区社会组织“ 1+1 ”助推工程
从 2013 年开始,西城区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社区社会组织“1+1”助推工程,通过“系统性设计、政策性引导、组团式服务、专业化支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将专业社工队伍、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等引入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三社联动”,以专业的社会组织、专业的社工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队伍建设持续提升。通过社区换届选举,选优配强社区领
导班子。加强对社区工作者分层培训,强化社区建设队伍。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及民政从业人员参加国家社工师和助理社工师职业考试,提高专业化水平。持续开展民政干部培训工作,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做好民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现人员梯次配备,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加强。
“ 十二五 ” 期间 西城区 民政事业发展 主要数据一览表
类
别
指
标
2010 0 年
2015 年
社会救助 临时救助发放金额(万元)
217.6 757.09 医疗救助发放金额(万元)
345.5 1881.43 慈善救助发放金额(万元)
356.08 820.92 救灾物资保障规模(人)
0 2500 社会福利 养老床位总数(张)
1715 3011 基层政权 和社区建设 社区居委会选举中采取户代表选举方式或直接选举方式社区的比例(%)
45.3 63.1 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标率(%)
58 92 社区工作者中持证社工总人数(人)
20.2 43.3 社会组织 建设 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数(个)
3.5 4.4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累计专项资金(万元)
2000 13500
二、面临的挑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阶段,这为谋划、设计和推进民政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充分关注中低
收入者基本生活,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也要求民政领域的深化改革,其它领域的深化改革如全面放开二胎等都要求民政部门做好相应保障工作,全面依法治国要求进一步提升民政工作法治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提高民政队伍为民服务的能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可能会给民政服务对象的就业、增收等带来困难。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民生服务。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目标给民政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明确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西城区提出要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民生保障的标准和要求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转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创新民政服务提供方式。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民政工作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前景更加广阔。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一些产业的从业人员将面临着再就业,人口疏解进一步加剧人户分离现象,给开展民政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老龄化形势严峻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十三五”期间,预计全区老年人口每年以 1%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预计到“十三五”末,老年人口将达到 47.5 万,占全区户籍人口
的 30.2%,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正在逐渐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推进养老服务的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养老院成本高,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短缺,特别是护理型养老床位不足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需要继续完善,养老模式需要进行创新。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民政事业改革,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和服务品质,汇聚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坚持民生优先,巩固兜底民生,提升基本民生保障能力,为建设和谐宜居之区,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而努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开创西城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创新民政工作体系,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民政工作资源的整合,保住底线、适度普惠,面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推动民政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民政工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民政事业,提高民政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惠及民生就是发展的理念,贴近民生需求,加大保障力度,兜住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推动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积极推动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均等化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依法治理、综合施策。不断健全民生工作政策,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的理念,用法治思维破解民政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发挥法治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软性约束作用,促进民生保障服务对象的自律,通过学习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创新解决民生保障的能力。
分合衔接、统筹协调。推进政社分开,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凡是能够由社会力量承担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由社会力量承担。坚持民政部门对民生保障工作的主导、协调的职责,实现资源整合、工作配合,使职能分开与资源整合相互结合、相互衔接、统筹协调。
三、发展目标
以持续改善民生、解决民政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为重点,坚持高标准、广覆盖、保底线,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社会参与、提升治理能力,促进政府的民政工作从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形成与“十三五”时期西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相呼应的民政工作体系,创建民政工作的“西城经验”,力争“十三五”期间民政工作走在全市前
列,推动西城在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目标的实现。
具体目标如下: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全区养老服务资源,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服务为支撑,互联网为平台,政策为保障”的中心城区特色养老服务模式,抓住和用好重要窗口期,及时、科学、综合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挑战。
——构筑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福利进一步适度普惠,残疾人服务保障、儿童福利保障工作更加深入。优抚安置服务保障内容标准化、方式社会化、成果高效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任务中积极“补短板”,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西城居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住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有力时机,进一步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加强社区协商,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建立与西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作用突出的社会组织建设体系。
——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促进民政服务方式改革,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民政社会服务力度。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业社工融入西城民政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服务品质。
——加强民政治理能力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统筹推进西城民政执法、守法建设,打造法治民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信息化与民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推进“互
联网+”,打造智慧民政。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中主动谋划。进一步强化民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民政干部队伍。
“ 十 三 五 ” 期间 西城区 民政事业发展 主要指标
类
别
指
标 2015 年 2020 年 防灾减灾 救灾物资保障规模(人)
2500 4000 综合减灾示范街道达标率(%)
30 50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标率(%)
60 80 社会福利 养老床位总数(张)
3011 4500 养老照料中心和老年餐桌覆盖率(%)
-- 100 儿童短期集中养育照料床位数(张)
0 50 基层政权 和社区建设 社区居委会选举中采取户代表选举方式或直接选举方式社区的比例(%)
63.1 70 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标率(%)
91 100 社区工作者中持证社工比例(%)
43.3 50 社会组织 建设 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登记或备案社会组织数(个)
4.4 10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周转床位(张)
0 50 福彩工作站(面积≥300m2 )(个)
0 1 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面积≥2000 m2 ) (个)
0 1 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面积≥500 m2 ) (个)
2 15 精神卫生服务床位(张)
0 100 重度智障人员和其他需要托管的复合型重度残障人员托管床位(张)
0 100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构建西城特色养老服务模式 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为契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服务为支撑,互联网为平台,政策为保障”的中心城区特色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让全区老年人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完善全区养老服务设施 1.完善区、街、社区养老设施。推进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裕中西里养老院建设,实现区级养老服务机构南北“一条龙”。各街道实现辖区内居民区一平方公里内一所养老照料中心服务的全覆盖,发挥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辐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加大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发挥其日间照料、社区服务功能以及支持养老照料中心辐射居家服务功能,推行居家养老“菜单式”服务和管理,实现社区养老便利化。
2.促进公办养老机构归位。强化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功能,开展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失独、高龄等老年人服务需求。扶持公建民营机构或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发展,建立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权责明晰、监管有力的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体系。
3.探索推进公共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继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支持社会力量与家庭开展居家设施适老化改造。探索在有条件的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爬楼机等设备。
(二)实施幸福养老工程 1.健全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加大老年人社会救助力度,适当提高救助系数,提升特困、残疾老年人的救助水平。建立
和完善高龄津贴、高龄特困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各项津补贴科学调整机制。推进老年人优待政策向适度普惠发展,提高老年人优待水平。
2.构建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老年人安全教育,为老年人配备呼救器、烟感报警器、防走失手环、智能手杖等智能产品,构建“老有所安”的服务网络。完善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推进养老助餐工程。开展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丰富老年人文化、体育生活,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实现精神关爱服务全覆盖。在全社会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三)推进重点领域突破 1.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制定西城区医养结合试点工作规范标准,构建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协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居家养老的能力,发挥家庭医生团队在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社区医疗机构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优势。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社会
专栏 5:养老助餐工程
养老助餐工程旨在重点解决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日常就餐难题,由餐饮企业、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专业送餐机构和单位内部食堂,通过开设老年餐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方式,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十三五”期间,基本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
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2.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认真做好相关政策设计和引导,积极扶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服务企业参与养老服务。
3.探索推进区域化合作养老。探索开展跨区域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开展社保对接、购买区域外养老服务,区域外季节性旅游休闲养老等试点形式,鼓励、引导老年人到郊区或京外异地养老,减少城区养老压力。同时,将养老服务业向区域之外有交通、环境、空间、劳动力等支撑条件的地区转移发展。鼓励竞争力强、有实力的养老服务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在京津冀区域实现连锁经营。
二、构筑基本民生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的兜底保障职能,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全面实施精准救助,加大对民政服务对象的保障力度,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西城居民。
(一)建立健全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区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救助资源,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及时处理社会救助工作中需要跨部门协同解决的“急难”事项。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核对机制建设,积极推进部门信息共享,科学认定救助对象,提高救助工作准确率。
2.不断强化社会救助力度。全面实施精准救助,确保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救助措施精准到位、救助流程精准高效。推进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做实“主动发现受理”,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的兜底功能。规范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程序,严格救助信息公开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实现“阳光救助”。统筹西城现有救助政策,完善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体系,强化相关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统筹发挥各项制度的功能,形成“救急难”合力。探索救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标准化、专业化,实现救助方式向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转变。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社会化,推动社会力量承接事务性、专业性救助服务。
3.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推动综合施救,探索政府救助政策与慈善组织、社工机构相互对接。
4.发展西城慈善事业。推广“慈善北京”标识,开展慈善公益宣讲,营造“慈善光荣、奉献可敬”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慈善和社会救助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慈善对社会救助体系的
专栏 6:精准救助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 649 号),按照民政部和市民政局“精准救助”的要求,西城区的“精准救助”工作将依托综合救助管理信息平台,开展救助数据分析研究。通过救助关口前移,建立重点困难人员摸排、新增人员建档及定期巡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的作用,对重点人员定期巡查其家庭在生活、医疗方面的动态,为主动救助的实施提供可靠依据。
有力补充。积极扶持发展慈善组织,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强化信息公开。加强捐助设施建设,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力争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捐赠站点。推动慈善超市建设,到 2020年底,参加全市统一的连锁或加盟的慈善超市达到 15 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慈善超市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探索慈善超市绩效评估体制机制,促进慈善超市健康发展。推动社区成立慈善帮扶站建设,建立定向慈善机制,使困难群众在社区内便捷享受慈善救助。
专栏 7:社区慈善帮扶站
社区慈善帮扶站是街道慈善分会的下设工作联络点,突出“救急难”功能,通过发动社区工作者、楼门院长、积极分子、社区志愿者等社区力量,了解掌握社区动态、关心社区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现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
5.提升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示范机制,探索并建立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有效模式,推动基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到 2020 年,全区救灾物资储备库总数达到 17 个(区级2 个、街道级 15 个),所有社区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建立区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平台,提高应急物资调拨使用效率,切实增强全区灾害应急救助保障能力。推进基层灾害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救援志愿队伍统一培训、管理和调度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培训,完成 500 人以上的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确保每个社区配备 2 名防灾减灾信息员。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演练。做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宣传演练活动,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技能“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
(二)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 1.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健全补贴与服务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加大对成年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逐步提高残疾人医疗救助水平,严格落实临时救助政策,对临时性困难残疾人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研究残疾人入住社会福利机构补贴办法和社区日间照料支持措施。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与区残联、区卫计委合作,通过共建共享等方式推进我区精神病及重度残障人员社会福利机构建设。
2.深入福利企业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企业、机构,承接社会福利服务。推进福利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尚未改制的 6 家企业完成改制工作。淘汰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福利企业。
(三)加大儿童福利保障力度 加快补缺型儿童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变,逐步将全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低收入家庭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建立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津贴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自然增长。落实残障儿童监护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养育津贴制度。推进儿童短期集中养育照料床位建设,完善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功能。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及西城区困境儿童的救助帮扶工作。
(四)完善优抚安置服务体系 1.推进优抚工作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服务资源,为优抚对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精细化管理服务模式。增加优抚保障经费,建立多层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
长机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组织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开展祭奠烈士、缅怀英烈活动。
2.加强双拥工作。围绕党的强军目标,深入普及全民国防教育。适应军队建设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的形势要求,拓展双拥服务领域,丰富内容、改进方法、创新形式,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围绕“社区文化、文艺、教育、科技、法律”五大板块,推进军民文化融合发展。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健全安置工作体制机制,挖掘安置渠道。建立退役士兵信息库,为自主就业的士兵提供信息方面的帮助。建立就业跟踪系统,随时掌握退役士兵的就业信息。积极扶持退役士兵就业,加大对退役士兵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的就业能力。
4.推进军休服务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社会化。适应军队改革裁军新形势,做好军休人员的接收服务管理工作。推进军休服务与养老服务体系融合,把军休机构纳入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服务辐射范围。推进军休与社区融合,共享资源。引入社会服务机构,推广“社工进所”,借助社会力量为军休人员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多元化服务,建立与社会保障机制相衔接,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协调、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更加有力支持。
三、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以建立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深入推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三社联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骨干作用。
专栏 8: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根据民政部《关于同意将北京市西城区等 40 个单位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批复》(民函﹝2015﹞233 号),我区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验主题为“推进三社联动,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周期为期三年。创建工作将努力打造具有西城特色“三社联动”模式,促进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互联、互补、互动,提高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促进社区社会组织更加活跃、专业社工作用更加突出、社区更加富有活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一)深入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1.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街道加强区域党建、开展公共服务、统筹辖区治理、组织综合执法、指导社区建设等职能,推动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推动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化,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在街道通办。整合街道各项服务资源,构建跨部门综合服务平台,便利群众就近获取各类服务和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
2.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推动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站职能分离,将居委会工作重心转向居民事务的议事、决策、监督。探索实行“多居一站”,以服务半径十五分钟为原则,优化服务站点布局,开展试点推动现有社区服务站的整合。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取消社区层面的各类评比考核项目,清理各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工作台账等,力争在全市率先推出社区工作项目“清单”,推动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到位,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入位,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归位。规范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和社区印章的使用管理。
(二)推进基层民主自治 1.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完善社区民主选举、管理、决策、监督制度,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在条件成熟的社区试点开展社区直选,提高户代表选举率。引导居委会抓好以民主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走千户访千人”和“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长效工作机制。创新自治方式,探索老旧小区、大院社区及新建小区等不同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构建西城特色的社区自治模式。
2.推进社区民主协商。推进“参与式协商”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协商共治的工作机制,推进社区议事协商的制度化,到 2020 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西城特色社区协商治理模式。
3.加强社区依法治理、以德治理、以学治理。通过依法治理,在社区居民中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通过以德治理,修订居民公约,推动社区“和”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体居民的道德水平;通过以学治理,深化学习型社区建设,以学习推动治理思路创新,创新性地解决社区发展中的问题。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改革。深化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运营、全程跟踪评估”的社会化运营模式。完善“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设施体系,推动建设区街级市民中心,构建跨部门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健全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整合社区服务资
源,开展社区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
2.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注册管理、教育培训、时间积累、绩效评估、奖励表彰等相关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鼓励各界人士参与社区和各领域的慈善活动,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普遍化。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志愿服务更多地服务空巢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社区特困人群、失独老人等。
(四)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社会组织混合型登记。落实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相关意见,对公益慈善等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对政治法律、宗教类双重管理登记,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备案管理登记。落实登记机关、行业主管和相关部门分工和职责,建立起政府监管为主导、社会监督为主体、行业自治为支撑、法律监督为底线的综合监管体系。
2.建立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制度。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建立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建立全区统一的社会组织信息发布平台。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不断推进政社分开,到 2017 年,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五)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1.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理顺社会组织党建隶属关系,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拓展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
径,突出社会组织特点开展党组织活动。
2.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和服务引导,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推动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孵化中心的支持性作用。通过重点扶持等手段,打造一批可学、可看、可示范的西城区社会组织品牌。探索发展社会企业,发挥社会企业机制在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跨区域协同合作共享和治理机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3.推进“三社联动”。
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实现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的互联、互补、共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的紧密对接,组团横向开展服务,提高群众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参与度。
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一)深化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 1.加强婚姻收养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跨区婚姻登记办理工作,探索建立登记高峰日分点分片办公模式。推进婚姻家庭服务,探索婚姻家庭辅导、婚姻家庭危机干预机制,帮助解决家庭危机。完善各项设施,开展国家 5A 级婚姻登记机关创建工作,推进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信息化。健全收养登记评估机制,做好收养登记工作。
3.完善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维护界线稳定。优化街道行政区域设置,促进街道设置划分更趋
科学合理。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发展地名文化产业和开展地名文化宣传。
4.积极推动殡葬改革。开展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积极引导文明治丧,简办丧事,树立清明祭扫新风尚。加大殡葬市场、医院太平间监管力度,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保障殡仪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切实做好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倡导科学合理实施见义勇为行为。
(二)促进公共服务方式改革 1.加大政府购买民政服务力度。深化养老服务、社区服务、防灾减灾、婚姻、福利企业等民政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民政服务由政府包办、直管直办向政府主导、社会主办,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发展转变。
2.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式管理。选择适宜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社会力量提供。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区内外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三)加快专业社工人才发展 1.加强专业社工人才的登记管理和继续教育。以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为核心,加大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2.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融入西城民政服务领域。完善民政领域社工岗位设置,在养老照料中心、福利机构、救助站、军休所等机构设立专职社工岗位。
3.健全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推动教育、卫生、司法等部门,以及学校、医院、青少年服务、社区矫正、人口计生等服务机构开发社工岗位。鼓励和扶持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深化发展“会(联合会)—所(事务所)—站(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服务项目点)”为轴线的西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五、加强民政治理能力建设 (一)加快法治民政建设 深入落实各项民政法规政策,推动民政依法治理。严格依法行政,建立职权法定工作机制,推进民政事权规范化,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公开化。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实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民政执法力量,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民政干部法制教育,提升学法、懂法、用法能力和水平。深入有效开展民政普法宣传活动,形成多元化的法治民政宣传教育体系。
(二)推进智慧民政建设 加大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民政事业中的运用,建设智慧民政。推动民政业务信息整合,促进与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较为完整的民生保障大数据库,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加强与公安、人力社保、卫生、住房、金融等部门数据交换和比对,建立跨业务、跨部门信息处理平台和数据库,保障数据库安全。加强民政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建立民生保障决策支持系统。推动民政公共服务进网格,提升服务群众效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拓展智慧养老项目和产业发展。试点建设智慧养老社区,推动科技养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社区治理
深度融合。多渠道推动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和智能化,到 2020 年,实现各项民政业务的网上预约和办理。
(三)促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 推动民政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防灾减灾、慈善事业、婚姻登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等民政业务的三地协同。
落实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任务。统筹利用区外区内资源,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部分可以异地建设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在兄弟区或津冀相对集中建设的形式配备。
适应西城人户分离比较严重的现状,探索建立与兄弟区的联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兄弟区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确保民政服务对象在其它区居住也能一样享受到便捷的西城民生福利保障。
(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民政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民政工作。探索实施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党组把关“三位一体”式的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正度。加强“入口审核、过程培养”的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引进、教育培训及考核监督的作用,不断提升民政干部素质。“十三五”期间完成干部轮训工作,每年培训干部不少于全员的五分之一,每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 天。
2.培养和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大规模、系统化的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
高持证比例。逐步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薪酬与专业技术级别挂钩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完善社区工作者职务成长通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拓展社区工作者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探索将各街道一定比例的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和领导岗位面向优秀社区工作者公开选拔录用。健全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体系,实现队伍建设精细化管理。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构建领导体制 成立区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区“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统筹指导与协调,建立区、街道、社区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的联动机制。根据规划内容,各部门根据职责,编制有关重点工作内容的专项分规划及实施方案,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对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
二、推动政策创制 做好现有各项政策的梳理、应用,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地。努力争取部、市相关民政工作政策的先行先试。结合西城区情,加强政策创制,根据需要和可能,争取以区委区政府名义或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具有引领意义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加强民政工作对外交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建立西城区民生保障事业发展专家智库,为实施规划及西城民政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重大思路提供政策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加强资金支持 推动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立项,统筹解决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问题,部分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采取在兄弟区或津冀异地适当集中建设形式解决。建立民政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根据全区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探索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民生保障事业,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发行福利彩票、鼓励社会捐赠以及社会资本投入并举的多元机制。完善民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和支出绩效评估机制,防止资金违法违规使用。
四、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民政宣传工作,增进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了解,及时将党和政策的惠民政策精准传递给公众,使更多符合标准的居民能够及时享受民政公共服务。把握新形势下移动政务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的新趋势,强化西城民政网站内容建设管理,开通西城民政微博,建立西城民政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提升民政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注、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传播民政声音的网上舆论新高地。
相关热词搜索: 西城区 北京市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