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是什么|五位一体是什么内容

时间:2021-11-14 11:53:59 浏览量:

篇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十年发展,成就辉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五位一体”总格局。这是较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传统格局的质的跨越,使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中国实际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五位一体”、“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转化的过程,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科学发展观有机地切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不断地探寻符合人民群众发展模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们才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自己所预想的目标,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也仅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民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通过科学发展为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努力实践,把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它不但充分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总之,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并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体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彼岸。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

报,2007-10-25.

[2]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1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顾海良 思想理论导刊, 2005

[5]赵海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11

篇二:十八大宣示“五位一体”是什么

十八大宣示的“五位一体”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作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五位一体”便是其中之一。“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一起抓,并列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一体”。这一重要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号,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三: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我党为中华民族描绘的美好愿景,也是广大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国家建设的布局不断科学合理进步完善。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演变。从单纯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实现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
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1986年,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由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是从新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这一系列理论和观点的提出及其实践,意味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深化,意味着我党驾驭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成熟。“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二、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要求。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把人与自然界的能量与物质变换,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协调、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和最终推动力。在当代,任何发展中国家,发展都是硬道理。对于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所以,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这就要牢牢确立“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社会理想,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刻应该遵循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就是人类能够自觉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的价值追求、发展观念,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制度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包容了优化生态、民生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实现生态导向的现代化——即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奋斗方向。

三、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为本明确地被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把生态

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五位一体”,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期待。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从总体布局的不断丰富完善中,可以看出党执政为民出现的三大变化:

变化之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提高。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总体布局,丰富了治国理政实践。

变化之二:执政为民理念不断升华。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政治文化生活,到建设生态文明,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得到升华。变化之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意愿更加坚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享有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伴随着质量的提升,而且,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保障也更加完善。如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人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指日可待。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