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范晔《后汉书 古文二则》及反思
范晔《后汉书 古文二则》教案及教学反思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学目标:
1、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立志做清正廉洁的人。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中国当前轰轰烈烈的反腐战争为楔子,列举徐才厚、周永康、令计划等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为反面教材,导入本课。
新华社天津6月11日电 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周永康当庭表示,服从法庭判决,不上诉;
进入司法调查以来,办案机关依法办案、文明执法,讲事实、讲道理,充分体现了我国司法的进步,使他认识到自己违法犯罪的事实给党的事业造成的损失,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再次表示认罪悔罪。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
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
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学生结合注解串译课文,教师知道点拨。
4、结构分析:本文分两层,1、杨震拒金;
2、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
5、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四、讲解《私心》
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学生结合注解串译课文,教师知道点拨。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5、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
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列女传?乐羊子妻》。《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如其所亡?,以就懿德;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杨震典故:毁屋留名
这年春天,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
虽然还是春寒料峭,杨震却是满头大汗。他停下脚步,一边用袖子擦汗,一边举目张望。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
“ 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 ” 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
“ 这不是大名鼎鼎的 ‘ 关西夫子杨伯起 ' 吗? ” 杨震也欣喜地叫道:
“ 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 ” 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 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
” 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
“ 老哥,此话怎讲? ” 老汉脖子一梗,说 “ 你装什么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
” 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 此话当真? ” 杨老汉拍拍胸口:
“ 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
“ 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 ” 管家战战兢兢地说:
“ 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
” 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
“ 想我杨震
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 ” 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
课后反思:本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教材的取舍上,基本上能体现教学重点。课前有布置练习题,以收集有关课文的材料为主,其次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从学生预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能比较准确地翻译课文,能译好重点文言词,基本上能掌握翻译的技巧,但是在课外资料的收集方面,普遍做得不理想,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少,知识面非常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供学生查阅的资料不全,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其次,学生不关注时事动态,在列举现代贪官题中,人物和事例单一。再次,对中华民族的古典书籍不太熟悉。
之于以上几种原因,今后的文言文教学除以文言词的掌握为教学重点外,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注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习惯。重视古代典籍的导读指导,同时也应多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修炼品质。
篇二: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①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
②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 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义不贪生、苟背恩德。” ③宇等复晓譬之。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楇①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死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④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敛。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长子寿,服竟为邹平侯相。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旧茔焉。(选自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楇:击。
温序字次房,是太原祁县人。出任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率兵平定北州,到达太原,遍访英俊之人,向他们请问策谋。弓里戍见了温序,认为他有奇才,上疏举荐温序,于是朝廷征他任侍御史,迁升武陵都尉,后因病免官。
建武六年,授温序为谒者,升为护羌校尉。温序巡视部属到襄武,被隗嚣别将苟宇拘劫。苟宇对温序说:“你如果同我合作,天下是可以得手的。”温序说:“我受国家重任,按职责应当效死命,大义所在,决不能贪生怕死,苟且背叛朝廷的恩德。” 苟宇等人又劝说他。温序一向有气力,大怒,大声对苟宇等人喝道:“丑虏哪敢胁迫汉将!”就用节击杀了几个人。贼人多,争着要杀温序。苟宇止住他们说:“这是义士为节而死,可以给他一把剑。”温序接过剑,在嘴里衔着胡须,环视周围的人说:“既然被贼所逼迫杀害,不要让土弄脏我的胡须。”就伏剑而死。
温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收尸归葬。光武听说了很爱惜他,命令王忠送丧到洛阳,赐城旁之地为温序的坟地,送丧仪谷一千斛、缣五百匹,提拔温序的三个儿子为郎中。长子温寿,服丧完毕后,任邹平侯相。温寿梦见父亲告诉他说:“长期在外作客,思念家乡。”温寿就弃官,上书请求回家安葬他父亲。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把他父亲的棺柩送回了家乡的旧坟地。
【阅读训练】: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分当效死( ) ⑵苟背恩德( ) ⑶此义士死节( ) ⑷服竟为邹平侯相()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历访英俊大人 B.问以策谋 C.仕州从事 D.苟背恩德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5分) 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赏析第⑨段画线句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把温序放在“独行列传”里,从上文中概括这一归类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7.(4分)(1)按职责(2)苟且(或随意、轻率)(3)为??死 (4)完毕(或结束) 18.(2分) A(或者C) 19.(5分)温序接过剑,在嘴里衔着胡须,环视周围的人说:“既然被贼所逼迫杀害,不要让土弄脏我的胡须。”就伏剑而死。
20.(3分)“大怒”、“叱”、“楇”、“杀”等神态、动作的描写和“‘虏何敢迫胁汉将!’”的语言描写,突出温序面对叛贼的怒不可遏的激愤斥责,表现了温序的勇敢无畏的豪情,体现温序的爱国思想以及保持气节的风骨。
21.(3分)温序的节操和言行卓绝当世。拜访英俊之人,问以策谋,然而温序更具奇异之才;
坚守节操,生死不惧;
思念家乡,即使托梦也要回归故里。
篇三: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分合考辨
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其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唐人李贤等注;
其志为西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这两部分 内容 联系在一起,并非一蹴而就,其分合过程历时五百年,最后趋于定型。这样特殊的经历,在历代正史中绝无仅有,不但造成刊刻《后汉书》标署撰人书名棘手,历代刻本颇不一致;
而且导致考察《后汉书》分合源流扑朔迷离,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更有不少学人不清楚《后汉书》中的两部分内容撰者非一人,注疏成众手,而把全书视为范晔撰、李贤注,在论及《后汉书》诸志时张冠李戴,评价失实。这类 问题 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给古代史、史学史和 历史 文献 学等 研究 领域都带来一定负面 影响 。笔者不揣浅薄,试就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分合过程加以考辨,提出个人一些初步的意见,希望对此问题研究有所裨益,达到祛疑求是的目的。
一、宋代以来《后汉书》刊刻中存在的问题
范晔《后汉书》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共计九十篇。后人因某些篇目过长,把本纪析为十二卷,列传析为八十八卷,总成百卷。据刘知幾《史通》记载:“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1](《古今正史》)范晔首先撰成纪传九十篇,随即又“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2](《范晔传》)后因受诬“谋反”被杀,十志未成。此书虽系未竟之作,但因以《东观汉记》为依据,又吸收两晋、南朝诸家后汉史书之长,体例谨严,繁简适当,记事翔赡,议论卓绝,成就远出同类著作之上,受到广泛好评。刘昭评价说:“范晔《后汉》,良诚跨众氏。”[3](《后汉书注补志序》他鉴于范书卓越,率先为之作注,“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4](《刘昭传》)。刘昭又为西晋司马彪所撰《续汉书》中的《律历》、《》、《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作注,来弥补范晔《后汉书》无志的缺憾。唐代前期,李贤广集宾客,再次为范晔《后汉书》作注。唐代中叶的刘知幾评价说:“先是,晋东阳太守袁宏抄撮《汉氏后书》,依荀悦体,著《后汉纪》三十篇。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1] (《古今正史》)指出范晔《后汉书》在众家纪传体后汉史书中成就最高。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5](《后汉书提要》)揭示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惠栋撰《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对刘昭、李贤两家《后汉书》注多有补正。清末李慈铭评价范晔《后汉书》的成就说:“自汉以后,蔚宗最为良史,删繁举要,多得其宜。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有特见,远过马、班、陈寿,余不足论矣。”[6](《后汉书》)高度评价了它在 中国 史学上的地位。王先谦及其弟子黄山把刘昭《续汉书》志注、李贤《后汉书》纪传注和清人惠栋《后汉书补注》融合一处,撰成《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对中国古代学者注释《后汉书》的成果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成为历代《后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今人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宋文民著《后汉书考释》,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值得 参考 。由此可见,范晔《后汉书》纪传和司马彪《续汉书》志以及刘昭、李贤注疏,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流传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晔《后汉书》最早的刻本,系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由陈充等人校勘,“既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7](《崇儒》四之一)。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又
刊刻由刁衎等人续校的《后汉书》校定本[8](《淳化校三史嘉祐校七史》)。上述两个版本都只有范晔所撰的纪传,而没有司马彪的《续汉书》志。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仁宗即位,未改元)十一月,判国子监孙奭上疏:
光武嗣西汉而兴,范晔继《东观》之作,成当世之茂典,列三史以并行。克由圣朝刊布天下,虽纪传之类,与迁、固以皆同;
书志之间,在简编而或缺。臣窃见刘昭《注补后汉志》三十卷,盖范晔作之于前,刘昭述之于后,始因亡逸,终遂补全,缀其遗文,申之奥义。至于《舆服》之品,具载规程;
《职官》之宜,各存制度。倘加铅椠,仍俾雕锼,庶成一家之书,以备前史之缺。伏况《晋》、《宋书》等,例各有《志》;
独兹《后汉》,有所未全。其《后汉志》三十卷,欲望圣慈许令校勘雕印。[3](《乾兴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牒国子监》) 仁宗命马龟符、孙奭等人校勘,于“乾兴元年十一月戊寅校定《后汉志》三十卷颁行”
[8](《淳化校三史嘉祐校七史》)。同时把刘昭所注《续汉书》志补入范晔《后汉书》,于“天圣二年送本监镂板” [7](《崇儒》四之六)。自北宋孙奭校刻本把两书合为一书以后,就产生出《续汉书》志在《后汉书》中如何位置和撰人暨注者如何署名两个问题。其一,关于编次位置。北宋孙奭校刻本把《续汉书》志附在范晔《后汉书》纪传之后,以后南宋绍兴本,元代大德本,明代毛晋汲古阁本,1965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皆依此式。但是,历代纪传体史书通行的编撰体例为纪、志、表、传,《后汉书》无表,所以明代北监本和清代武英殿本就直接把《续汉书》八志置于范晔《后汉书》十纪之后、八十列传之前。这样一来,《后汉书》中三部分内容的编订次序就出现了“纪、传、志”和“纪、志、传”两种版式,难以统一。尤其是目录编排次序和正文编排次序,有的版本相互歧异,很不一致。如上海涵芬楼百衲本影印南宋绍兴本(原缺五卷半,影印时借北平图书馆藏本配补)卷首目录次序是“帝纪一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卷”,而正文刊刻次序则是“帝纪、列传、志”。同样,汲古阁本卷首目录凡三行,次序是“十帝纪一十二卷,唐章怀太子贤注;
八志三十卷,刘昭注补;
八十列传八十八卷,唐章怀太子贤注”,而正文刊刻次序也是“帝纪、列传、志”。其二、关于撰人与注疏者署名。由于孙奭校勘《后汉书》时误以为《续汉书》志是刘昭补作,以致湮没了司马彪的名字。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余靖等人受诏复校《后汉书》,仍然沿袭其误,认为“十志未成,晔被诛。至梁世,有剡令刘昭者补成之”[9](《景祐刊正札子》)。后来按“纪、传、志”次序编订的南宋绍兴本,各纪传卷端署名“唐章怀太子贤注”,各志卷端署名“刘昭注补”;
毛氏汲古阁本各纪传卷端署名“唐章怀太子贤注”,各志卷端署名“梁刘昭注补”。而按“纪、志、传”次序编订的明代北监本,十纪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注补”,八十列传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
清代武英殿本十纪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八志卷端署名“梁剡令刘昭补并注”(而目录却署“梁剡令刘昭补志”),八十列传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以致近人胡玉缙批评说:“卷首目录,官本凡题三行,曰‘宋宣城太守范晔撰’,曰‘梁剡令刘昭补志’,曰‘唐章怀太子贤注’,亦误。”[10](《史部正史类一·后汉书》)标署混乱,莫衷一是。
上述版本标署方式的共同问题,就是遗漏了《续汉书》志的撰人司马彪(字绍统)的名字,很容易使人产生范晔《后汉书》中的志为刘昭补作并加注疏的误解。清代四库馆臣曾经指出:“自八志合并之后,诸书征引但题《后汉书》某志,儒者或不知为司马彪书。”[11](《后汉书》)事实上这种误解时有发生,而且也发生在历代著名学者身上。南宋洪迈论及范晔《后汉书》说:
沈约作《宋书·谢俨传》曰:“范煜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搜撰垂毕,遇煜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缺。煜本传载煜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既造《后汉》,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不果。”此说与俨传不同。然俨传所云,
乃范纪第十卷公主注中引之,今《宋书》却无,殊不可晓。刘昭注补志三十卷,至本朝乾兴元年,判国子监孙奭始奏以备前史之缺。故淳化五年监中所刊《后汉书》,凡九十卷,惟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而无志云。《新唐书·艺文志》:刘昭补注《后汉书》五十八卷。不知昭为何代人,所谓志三十卷,当在其中也。[12](《范煜汉志》)
洪迈把司马彪所撰《续汉书》志误作刘昭补作,难辞考证不审之咎。南宋吴仁杰也误以为《后汉书》中《郡国志》为范晔所作[13](《涂山》)。另据清初何焯说,明清之际学者孙承泽亦有此误:“八志,司马绍统之作,本汉末诸儒所传而述于晋初。刘昭注补别有总叙,缘诸本或失刊刘叙,故孙北海《藤阴札记》亦误出蔚宗志《律历》之文。”[14](《后汉书志》)乾嘉时期的王鸣盛又指出孙承泽以外,清初著名 理学 家李光地亦误:“范蔚宗之前,作《后汉书》者已有数家,今皆不传,而范氏独存。??范书无志,梁刘昭注之,即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孙氏承泽、李氏光地皆指为范氏书。”[15](《范氏后汉书用司马彪志补》)可见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