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解析(100分)
篇二:浅谈怎样分析和观察社会热点问题
浅谈怎样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及其所蕴涵的挑战、机遇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与此同时,我国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
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就要学会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分析观察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
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
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
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
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
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
面对新时代层出不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树立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共享的观念,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履行义务,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这样才能协力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共同谱写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篇三:热点问题
为官不为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正在成长起来。同时,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
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这些情况,过去也有,为什么当前表现得比较突出?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我们工作来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生硬,对干部教育引导不够及时到位,在思想、理念、作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调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是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使一些干部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为官不为是重要的遴选考点,一定要掌握习大大所讲的为官不为的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公选王遴选网推荐阅读:2016公务员遴选面试试题及答案(热点预测题):如何整治 “为官不为”使之“为官有为”?
大家都认为,一些干部“为官不为”已成了一个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就要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
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加兴奋点、消除困惑点,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
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既要求干部自觉履行组织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又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面对媒体如何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每一个重大突发事件,都是考验干部的时刻。当前突发事件应对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舆情”。如果说事件处置决定突发事件的最终结果,那么,舆情应对决定事件的社会影响。许多案例表明,在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习惯于逢事“捂盖子”,反倒使谣言有了走在真相前面的机会,也使煽风点火、渲染炒作有了空间。
谣言止于公开。理性回应、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关键是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这样既可以有效缓和公众的焦虑,又可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从而取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实现“止谎止慌”、安定人心。
媒体是传达信息、与公众沟通的主要载体,有效处置突发事件,一定要重视与媒体的沟通和信息发布工作,回应社会关切。
主动发声,引领社会舆论。在突发事件中,一些干部面对媒体存在“怕、躲、
强与媒体的沟通,既要以快制快,迅速抢占舆论先机,又要防止快中出错,在事情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把不真实不准确的东西发布出去;
既要速报事实,有针对性地讲清真相,又要慎报原因,不轻易下结论;
既要先声夺人,在最短时间内公布真相,让谣言无以立足,又要再报跟进,滚动播报信息,不断公布事实真相,有效引导舆论发展。
注重技巧,选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点。
在突发事件处置与媒体沟通中,要做到:
首先要以诚相待。面对媒体,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新闻发布传达的信息要准确、清晰,向群众作坦诚的解释。
其次要简洁明了。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情况,让群众明白。
再次要开门见山。选准公众的关注点和媒体的兴趣点,言简意赅,表明立场。
最后要处乱不惊、条理分明地传达自己掌握的信息,传递政府积极、严肃、稳妥处置突发事件的态度,凝聚共识、树立信心。
抓住重点,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影响力。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往往在一些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发一声或一言就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所以,要完善沟通机制,运用好党报党刊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这里要强调的是,既然承认矛盾存在,就没必要为突发事件“反应过激”。不按制度和程序采取措施,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讲法治、讲公正。执法部门“法治至上”,就会引导群众“理性至上”。因为这些事件的性质并不复杂,群众表达的主要都是利益诉求,并渴望实现公正。只要尊重民意、坚持法治,维护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复杂的问题便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基层微腐败
相比“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痛之更切、恨之更深。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微腐败伤根基
毒蛇不分大小都有毒、都伤人。“老虎”“苍蝇”都是贪、都伤民。相对于偶尔露峥嵘的“老虎”来说,随处可见的“苍蝇”有时危害更大。“微腐败”虽小,却伤根基。“微腐败”可能成为2016年公务员遴选笔试面试考点,参加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各省区市遴选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需要重点留意。
俗话说“老鼠看仓,看个精光”。基层“微腐败”有“小”、“多”、“近”三个显著特征:小,小官小贪,贪污受贿的绝对数不大;
多,数量多、次数多,出现的领域众多, 存在的形式众多;
近,离基层近,在群众身边贪。贪蝇成群,其害胜虎。习近平指出:“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有的搞雁过拔毛,挖空心思虚报冒领、克扣甚至侵占惠农专项资金、扶贫资金;
有的在救济、
补助上搞优亲厚友、吃拿卡要;
有的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有的执法不公,甚至成为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代言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微腐败”的危害性犹如“蚁穴溃堤”、群蝗毁田,如不能及早消灭,早晚会溃堤崩厦,无法挽回。“微腐败”和“巨腐败”虽在程度上、数量上有所区别,但在腐败的本质上却没有丝毫区别。一旦踏入腐败的泥潭,大腐败是腐败,小腐败也是腐败。更何况,那些“小贪官”一旦经过投机升为“大官”,可能比人们现在看到的“老虎”更加可怕。数量众多的“苍蝇”破坏了党与人民的感情,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信心,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更给党和国家的威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微腐败”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与高职位的干部腐败相比,群众身边的腐败给老百姓带来的是“切肤之痛”。“微腐败”的群体是以基层工作人员为主,他们手中的权力看似不大,但由于他们处在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前沿,与基层群众打交道最多,其腐败行为损害群众利益也最直接。随着惠农、扶贫政策越来越多地出台,这些惠农款、扶贫款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救命钱、安家钱,但对于一些基层“苍蝇”来说,这些钱物却成了可口的唐僧肉。一些基层干部巧取豪夺、“雁过拔毛”,想方设法满足私欲,直接损害着基层群众利益。基层执法不公问题突出,有的基层执法人员暴力执法、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以权谋私、以案谋私,有些干部甚至成为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保护人、代言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直接伤害着党的群众基础,动摇着党的执政根基,如不斩尽杀绝,后果不可想象。
“微腐败”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获得感”是广大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幸福感。“微腐败”既啃食人民的物质获得感,又伤害人民的精神获得感。“获得感”首先是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