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桃花心木文本解读
一棵树能告诉我们什么
——林清玄《桃花心木》教学解读
桃花心木的花,一朵就有大汤碗那么大,是深深的橘色,硕大而鲜艳的花连成一片,美到令人晕眩,莫怪连鸟儿都要大声地歌颂。
这是林清玄笔下的一种特别的树——桃花心木。这样一棵开满了橘色的大花,“美到令人晕眩”的桃花心木能告诉我们什么?
《桃花心木》一文呈现的正是一棵树能够告诉我们的东西,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自然,树本身不会说话,文本是通过一个种树人之口告诉我们的。与一般的种树人相比,林清玄笔下的种树人十分奇怪: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固定,浇水的量也不一定;二是他似乎知道有些树会莫名其妙地枯死,而面对枯死的树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大惊小怪,而是从从容容地补种下去。面对种树人的这种种奇怪的行为,读者与作者一样心中充满了疑惑:到底该什么时间给树浇水?
多久浇一次水比较好?
浇多少水比较好?
你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枯萎呢?
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是否就不会枯死了呢?
????
当作者把这些疑惑向种树人和盘托出的时候,种树人的一番话十分朴素,但却富有哲理: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这一番经验之谈,正是一棵长大的树能够告诉我们的生命密码:树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种树人的浇灌和培育。只有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由一棵树的生长,作家联想到人的成长: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从一棵树、一朵花联想到一个人,从一粒沙、一滴水联想到整个世界,是林清玄散文一贯的创作手法。其实,万物同宗,这种联想是极其自然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上虽然十分常见,但如林清玄这样娴熟、细腻而又毫无矫情之感的运用,又实在不是一般功力所为的。我想,林清玄的佛教背景使他看待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理解,这种理解往往化为一种慈悲的情怀,在充满温情的目光中看到一种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在这篇《桃花心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树在不确定中汲取水分,拼命挣扎,在骄阳和荒野中艰难生存下来,这样的树就可以长成百年大树。同样,对一个人来说,在不确定中生活,就是要忍受许多无法预料的挫折和困难,在不断的考验和磨炼中走向成熟,这样的人“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人怎样才能长大,怎样才能充满智慧,怎样才能坚强面对人世的风风雨雨,就要像一棵桃花心木那样学会自己寻找水源,汲取养料,而不是依赖与被动的等待。这个被作者明明白白讲出来的道理,是从桃花心木的生长中受到的启发,由于种树人的解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理解这个道理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那么,教学这个文本,除了理解道理本身,还有哪些内容可教呢?我认为,这个文本的写作方式和叙述结构应成为另一个教学重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先叙事再感悟、从物到人的写作方式和叙述结构。大体说来,教学这个文本可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种树人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板块的教学,大致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重点问题:
1.你认为一棵树要生长,大概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体验讨论,为感受下文中种树人的奇怪做法作准备。
2.林清玄笔下的种树人是怎么做的?列举文本的有关描述来回答,感受种树人的种种奇怪做法。
3.面对种树人种种奇怪的做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将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整合。
4.如果你是种树人,请你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可参考文本中的有关语句来回答。在讨论过程中,理解种树人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
第二板块:桃花心木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由种树人的一番话,想到了什么?
出示下列文字辅助学生理解:
在小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有情有感,努力地探索智慧,锻炼自己的意志,作好人生的准备呢?
——《飞翔的种子——现在的“桃花心木”》
你认可作者的感悟吗?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人或事来证明你的观点。
对种树人的这番话,你还有别的感悟吗?
第三板块:作者的写作告诉我们什么
梳理文本结构:作者由桃花心木的生长联想到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根据这个写作思路,如果将文章划分成两部分,你认为应该怎样划分?
讨论写作手法:这种由物到人的写作方法,你觉得如何?你还读过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其他文章吗?
拓展相关文本:可链接出示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砖隙的番茄树》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种写作手法。
篇二:桃花心木课内阅读含 全
六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桃花心木》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爱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丈高的 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qī xī)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②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③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 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 有时浇得多 有时浇得少
④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 偶然)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⑤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 地枯萎(wěi wǔi)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⑥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⑦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cóng cōng)容容?⑧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原 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⑨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jī jí)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zhá zhā)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⑩种树人 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⑾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练 炼)出一颗 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⑿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⒀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
2、划掉文中不当的字或拼音。
3、给③加标点。
4、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语重心长依赖 反义词:从从容容 勃勃生机
5、作者觉得种树人很奇怪,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简要说明。
① ② ③
6、改陈述句 ① 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②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7、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A.枯萎:
B.语重心长:
8、作者由树联想到人,这是一种的写法。
9.第⑨自然段中画线的“不确定”是指第⑾自然段中画线的“不确定”是指 举例说明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0.“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你知道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吗?
11、选文第⑾自然段中“很少的养分”是指指 。
答案:
1、 林清玄 《鞋匠的儿子》《和时间赛跑》
2、 划去qī 偶然 wǔi cōng 原 jī zhá 练
3、 , , , ;
, , 。
4、 近义词: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依赖——(依靠)
5、
6、
7、 反义词:从从容容——(慌慌张张) 勃勃生机——(死气沉沉) 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浇水的量也不一定 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补种。
懒人不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
忙人做事不可能那么从从容容。
A形容因干枯而萎缩 B说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8、 借物喻人
9、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浇水无规律;
人的不确定是指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磨难。
10、 因为桃花心木已经学会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
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自然不会枯萎了。
.选文中“很少的养分”是指——指在生活的不确定中能锻炼出独立自主的心。,“巨大的能量”是指——面对困难巨大的信心。
篇三: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王崧舟《桃花心木》
2015.04.24
一、 导入
1、 公布《桃花心木》课前预习调查的结果。
PPT出示:
1.花心木》先写了一个故事,后讲了一个道理,你认为作者林清玄的目的是什么?
A、 为了写这个故事;
B、为了讲这个道理。
选A的没有;
选B的45人,占全班的100%。
2.《桃花心木》所讲的这个道理你读懂了吗?
A、完全读懂了;
B、似懂非懂;
C、读不懂。
选A的44人,占全班的98%;
选B的1人,占2%;
选C的没有。
师:这道题的结果让我震撼。但是我又担心你们是不是真的懂了,还好教学还没开始。
3.《桃花心木》所写的两部分内容,你比较喜欢哪个部分?
A、故事;
B、道理。
选A的6人,占全班的13%;
选B的39人,占全班的87%。
它出乎我的意料,喜欢故事的占了全班的13%,喜欢道理的占了87%。
二、 在文学语境下品读《桃花心木》
既然读懂了道理,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这句道理,划上波浪线。
请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回答。
评价:读得非常流利,一样的举手。
PPT出示道理的。
这就是林清玄在这篇课文中的道理。齐读。
出几个简单的问题:
林清玄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
生:不确定。
师:同学们把“不确定”这个词圈出来。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好处是什么?
生:第一个好处是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概括为“生活考验”“独立自主”。(板书:生活考验、独立自主)你可以把这两个词语画出来。
在不确定中生活还有第二个好处,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
师:“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板书)
过渡:读书最难的地方,不在于你读懂了什么,而在于,你还读不懂什么。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完完全全读懂了之后,孩子们,你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生:我经不住压力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会不会自闭?
师:他担心在不确定中生活,万一没有足够的力量的话,可能会出现问题。
生:而且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遇到困难,我们也不能自己解决。
师:孩子们听到没有,他还是怀疑林清玄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林清玄说,在不确定中生活,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个孩子开始怀疑了,他不再轻易相信了,他觉得,不一定。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就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还能独立自自主?顺着刚才这位孩子的思路,你们还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生:加入一开始就在不确定中生活的话,那么别人没有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就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到后面你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什么也不会做。那一开始在不确定中生活,别人应该给你帮助,到后面你才知道这些事情怎么做,对事情就有了新的认识,就知道怎么做了。
师:你的意思是对不确定的事情要一定的过程是吗?
生:是的。
师:并不是说在不确定中就能完全将很少的养分转化为能量。并不是说只要在不确定中就一定能够努力生长,是吗?
生:嗯。
师:这是他的思考。
师:你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你们发现了吗?所有的问题都跟什么有关? 生:不确定。
师:再读这个词。
生:不确定。
师:是的。你们发现所有的问题都跟不确定有关,你们甚至还可能发现,当你真正明白不确定,也许你们刚才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不确定?
生:应该有许多根本没有想到在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就是林清玄说得不确定。
师:他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明白不确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和思路。
生:可以问问长辈。
师:哦!可以问问长辈,可以问问别人曾经遭遇过的不确定的生活。这也是一个建议。
生:根据桃花心木遇到的那种不确定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
师:他建议联系课文,联系故事本身。
师:有人建议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有人建议我们联系别人的生活,还有人建议我们联系故事上下文。,好,那我们首先来联系课文的故事来。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桃花心木》这个故事,看看故事本身那些地方能帮助你读懂这点,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波浪线划下来。开始。
生反馈,读: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请你说。
生:对于树来说,水应该是它的生命之源,种树人每天浇不一定的量,就是让它们适应这个环境,如果没有水源的话可以多生存几天。加入有水了就是拼命吸收。
师:这个孩子他觉得这段文字特别有价值,这段文字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不确定。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看看你读出了那些不确定。
生齐读。
师:你读出了哪些不确定?
生:我读出了他浇水的时间不确定。
师:怎么说?
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隔很久才来一次。
师:他发现第一个不确定是“时间不确定”。好,继续。
生:第二个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他发现了第二个不确定是“水量不确定”。好,继续。
生:??
师:好,卡住了。其实还有,谁来补充?
生:他来的时间不一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你发现什么不确定?
生:时间。
师:刚才前面也说时间,后面也说是时间,建议把那个时间换一换?
生:我觉得把前面的换成“规律”。前面浇水是时间没有规律。
生:隔的天数。
师: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三个不确定,第一个是“浇水的天数”,第二个是“浇水的量”,第三个是“浇水的时间”,而这三个不确定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字眼来充分地体现到,这个字眼在这段文字前前后后出现过很多次,那个字眼?
生:有时。
师:孩子们把所有的“有时”一个个圈出来,都不要落了。
生圈画词语。
师:数一下几个?整整7个。来读一读这一段有7个“有时”的文字。
生齐读。
师:如此不确定的浇水,为什么?
生:我觉得种树人是想让桃花心木自己寻找水源,
师:这个信息你是从哪儿发现的?
生: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候隔三天,有时候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师:我问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浇水?你找到了更有价值的信息吗?
生: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才能长成百年大树。
师:他的问题回答得有价值。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有价值的发现?
生:因为他这样浇水是为了模仿老天爷在下雨。因为老天爷下雨是没有规律的。所以这样才能使桃花心木适应这样的环境,使自己扎根。
师:有道理。你们听明白了吗?原来种树人这样浇水完完全全是在模仿谁下雨? 生:老天爷。
师:我们来看看,原来,老天是这样下雨的——
学生齐读:
师:所以,种树人是这样浇水的——
学生齐读:
师:种树人之所以要这样浇水,那完完全全是因为老天是这样下雨的,再读—— 学生齐读:
师:所以,他才会如此不确定地浇水,读——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是因为老天下雨不确定。而当树苗适应了老天下雨的不确定,它们就能真正经得起——(生:生活的考验),就能锻炼出——(生:独立自主的心)。当树苗真正适应了老天的不确定,它们就能把很少的养——(生: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它们就能学会——(生:努力生长)。其实,这就是林清玄最后悟出的道理。
师:刚才我们联系课文、联系故事、联系有价值的信息读懂了不确定,现在,谁在来读一读这个道理?我想,跟你一开始读的感觉,可能会有所不同。
生:
师:这所有的好处都来自什么?
生:不确定。
师:所有的作用都因为什么?
生:不确定。
师:所以你们会自然而然地把那个重音留给谁?
生:不确定。
师:再来一次。
学生齐读。
师:这个道理太重要了,然而,这么重要的道理,林清玄一开始明白吗?
生:不明白。
师:怎么看出来的?来,默读课文,寻找正确答案。发现原来林清玄一开始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甚至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不明白。
师:你是从哪儿发现林清玄开始不明白这个道理的?
生: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来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 生:种树人做事为什么不按规律。
师:你是从作者的猜想中看出来他不明白这个道理。谁还从别的地方读出林清玄不明白这个道理?
生:我忍不住问他??
生:因为如果我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去问他了。
师:你从作者一连串质疑当中发现了他那是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继续发现。
生: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生:我从莫名其妙这个词看出来。
师:在咱们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作者说感到奇怪,前后出现了几次?
生: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师:孩子们。把这一次“奇怪”圈出来然后标上“1”。继续。
生: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师:告诉大家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六自然段。
师:把“越来越奇怪”也圈出来,标上“2”。继续。
生:更奇怪的是??
师:把“更奇怪”也圈出来,标上“3”。还有吗?没有了,请坐。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三次奇怪,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作者越来越不明白种树人为什么要这么浇水。
生:他感到奇怪的时间很长,一直处于疑惑当中。
生:感觉到奇怪越来越深。
师:他发现三次奇怪的层次和程度是不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他第一次奇怪只是有一点,到最后他感到越来越奇怪,已经很想知道答案。
师:他到最后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
师:我知道如果继续发现下去的话,你们会顺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一个说,他奇怪的时间很长;
一个说,他的奇怪层次和程度不同;
一个说,他在不断地思考。你们所有的发现都是在替作者着想。我想问问大家很简单的问题,你们知道林清玄写这篇文章给谁看的?给他自己看的吗?
生:应该是给种树人看的。想说种树人的行为给自己有什么启发,表示感谢。
生:是写给现在那些过分依赖家长的孩子看的,希望他们独立自主。
师:你的意思是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看。
生:我觉得是给任何养成依赖之心以来别人的人看的。
师:请问,你读过这篇文章吗?你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时候是。
师:所以,不用附加任何条件,这篇文章就是写给读者看的。你是读者吗?你呢?我们都是读者。既然林清玄所写的这篇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来,一起看他的第一个反应,什么反应?
师:现在你是读者,当你看到作者写自己奇怪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我感觉我也非常奇怪,因为他说奇怪更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也跟他一起奇怪了。
师:非常真实的心情。所以这时候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听他继续讲下去,和他一起明白这个道理。
师:这是太自然的需求了,他就是想继续往下读。来,你是第二位读者。
生:作者他有这样的一个心理活动,我有一种大部分同学都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往下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师:你看,你不仅把自己的反应说出来了,更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咱们看第三个读者。作者说“更奇怪”了,注意了是“更奇怪”。
生:更加想知道答案。
师:这个时候你有什么冲动?
生:想要直接问一下种桃花心木的人。
师:当然你是见不到这个种树人。所以唯一可以满足你冲动的方法就是——(生:继续读下去)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原来作者写自己一次又一次得奇怪,是在吊谁的胃口? 生:读者。
师:吊一次不够就吊——(生:两次),吊两次不够就吊——(生:三次),最后把读者的胃口都吊到了。我们一起读。
师:作者之所以能写得那样富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作者用了这样的方法,读——(生:设置悬念)。现在你也会若有所思,假如以后我也写这样类似的故事,我也把读者的吸引力牢牢地集中在这里,你也可以试着采用这样的方法,读——(生:层层深入)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了这个道理上,它叫——(生:不确定)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