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3个民间故事
林大钦银湖对对子
明代的潮州状元林大钦从小就非常聪明,父亲早丧,十六岁就到银湖村去教书以便养家糊口。第一天到银湖时,乡里老大怕他年少才学浅,有意试一试地,便指着书斋后花园的花草说:“银湖院后虎耳草。”要他对对。他忽然想起早上路过金石宫前来银湖,看到到处龙眼树开花的情景,立即对了下联:“金石宫前龙眼花。” 而且“金”胜“银”,“前”胜“后”,“龙”胜“虎”,“花”胜“草”。老大拍手叫好,就把他留下来教书。
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
清朝乾隆年间,揭阳县山美村与池厝渡村,经常闹乡界纠纷,彼此对立结怨,成为历史悬案。
后来,山美村出个郑大进,官拜直隶总督。村里人倚仗郑大进官威权势,欲置池厝渡人于死地,两村结怨日深。
某年郑大进衣锦还乡,消息传来,山美村地浮三尺。郑氏宗族更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大进回乡后,门庭若市。他回避一些不必要的迎来送往,深入乡众,察访民情之后,便发出请帖,邀池厝渡和周围邻村的“三老”前来赴宴。这时,山美村有些人,满以为这是郑大进的“鸿门宴”,专等时机抓“刘邦”。
池厝渡的“三老”肩负着乡亲们的嘱托,抬着全猪,全羊,扛着大(木盛),战战兢兢,鱼贯而行,特来向郑总督大人祝贺荣归。他们踏进山美村地界,便见郑大进亲来迎接。大家喜出望外。正待上前施大礼,郑大进急忙阻止道:“毗邻叔侄,何须大礼!”接着迎“三老”进村。
宴席上,郑大进殷勤地向池厝渡“三老”敬酒。酒过三巡,郑大进站起身来,和颜悦色地说:“诸位父老乡亲,郑某有片言相告,俗云,人心齐,泰山移,和睦友爱至高无上。但愿山美村和池厝渡的诸姑伯叔,同胞手足,妯娌姐妹,从此以后,同心同德,—消积怨。谁怀异心,与此同例。”郑大进拿起筷子,折为二截。在场人等,个个正襟危坐,瞪日相睹,恭聆训言。
有顷,郑大进又语重心长地说:“山美村和池厝渡厝角头相望,田边田,厝边厝,邻地乡亲,都是炎黄子孙,有什么冤仇不能解?有什么结怨不能消?山美村的父老乡亲,你们不要以为是有郑大进,凡事便可强人三分,须知道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望以万年大计为重,日后子孙为怀,解除旧怨,增进和睦,共同过好日子。”—席话说得山美村人低头沉思,感动得池厝渡“三老”热泪盈眶。
自此,山美村和池厝渡和睦团结。“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成为一句哲言,在潮汕流传下来。
“钱食迹在”:夏雨来的故事
有一年,海阳县新来了一位县太爷。他的老婆十分迷信,早晚要到城隍庙进香。为了少让老婆走弯路,就叫人在县衙后墙开了个后门。按古例,县衙是不能开后门的。开了后门就等于宣布招邪纳贿,这是要按律问罪的。这件事被夏雨来闻知了,就来找县太爷说:“晚生穷极,特来请太爷帮忙两件事:第一,借给十元开赌摊;
第二,找个地方开赌摊。我看这公堂上阔阔绰绰的,正好设局。”县太爷一听,登时七窍生烟,拍着桌上说:“如果是生活难度,借钱买米、做生意,这还有一说。你却是借钱开赌摊,还要设在公堂上,真是岂有此理?”夏雨来说:“县尊不必生气,试问县衙可开后门,这赌摊怎么不可开在公堂上呢?”太爷被
这一问,反而慌了手脚。夏雨来说:“太爷如不帮忙,恕晚生也不帮忙太爷了。”太爷被缠得没有办法,加倍借给了钱,一共二十元,只是央求他不要声张,赌摊也不要开到公堂上。太爷虽然出钱,毕竟内心不大踏实,总担心出现第二、第三个夏雨来,便叫人把后门堵塞了。
县太爷将后门堵塞后,就想警告夏雨来。他出了个帖子请夏雨来吃饭。桌上只摆着潮州小食“胶罗钱”(糯米糍粑)。太爷的意思是要让夏雨来懂得:你吃了我的“钱”。夏雨来也是个鬼精灵,一看便明白太爷的意思,举箸将“胶罗钱”吃了,笑着说:“太爷,钱食迹在。”并且指着县衙后门的方向,意思是说:我吃了你的“钱”,你开的后门虽然堵塞了,但那个门迹还在呀!即劣迹难灭。
县太爷知道对付这个人不容易,只得笑脸应付:“是呀,是呀,钱食迹在。食了就好,食了就好!”
篇二:小学民间故事
篇一:小学生必读的神话故事
小学生必读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中国)》《上帝创世的故事》《(希伯来)》《女娲造人(中国)》《上帝造人的故事(希伯来)》《梵天创世的故事》《(印度)》《天神创世的故事(日本)》《女娲补天(中国)》《神农尝百草(中国)》《黄帝战蚩尤(中国)》《仓颉造字(中国)》《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国)》《大禹治水(中国)》《牛郎织女(中国)》《钟馗捉鬼(中国)》《后羿射日的故事(中国)》《嫦娥奔月(中国)》《伏羲兄妹的故事(中国)》《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希腊)》篇二: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故事的教学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故事的教学
作者:奚洁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3年第11期
民间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透过民间故事,我们能看到某个时代的伦理纲常、道德取向、善恶态度,能看到某个地域的风俗人隋、精神气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民间故事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建构教学序列,教给阅读方法,拓展阅读空间,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一、表达驱动,以说促读
我们看到,在教材中编者都提出了“讲故事”或“复述”的要求。可见,我们可以以讲故事为形式,以表达为驱动,以说好促进读明白,以此统领民间故事的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
1.从背到讲,有故事味。在第一学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形成阶段,需要一定数量的输入,才能逐步形成有质量的输出能力。因此当民间故事第一次在二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出现时,编者提出的训练要求是“背诵课文”,是有其合理性的。
二年级下学期教材中,连续出现了两个民间故事,在背诵的基础上提出了讲故事的要求。而讲故事与背诵的区别在于:背诵忠实于原文,讲故事可以借用原文,自己组织语言;
背诵关注内容,讲故事还要关注讲的语气、语调;
背诵时是旁观视角,而讲故事是进入情境,甚至进行角色模仿。在这一阶段,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讲故事,如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2.内化语言,生动复述。“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是《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将故事讲得具体生动呢?感受优美简练的文本语言,将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中年段复述故事的主要方法和目标。
3.简要概述,抓住要点。随着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简要概述故事大意成为讲故事的形式之一。概括复述有多种方法,教师要关注方法的传达。
4.多角度说,创意表达。创造性复述对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的流利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语言简练、口语化的民间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情节的空白点,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让故事通过我们的再创作而更加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可变换角度(结构、人称等)复述故事,如《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是从第三人称全知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牛郎的角度进行讲述。
二、激活想象。创意表达篇三: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阅读题
一、填空题.
1、古时候人们为了驱赶凶恶的“年”而仿照竹子做成鞭炮,称之为(爆竹)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原本是驱赶凶恶的“年”兽的日子干脆称为(过年),每逢此时,家家户户( 贴
春联 )、( 张灯结彩 )、(放鞭炮 ),一片热闹喜庆景象。
2、《神农尝百草》第一次尝的是(“茶”),第二次尝的是(“甘草”),后来尝了(“断肠草”)而死,为了拯救人们而牺牲,人们称他为(“ 药王菩萨” )
3、海力布最后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据传说,现在还有叫(“海力布石头”)的地方 。
5、中国有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座名山。
6、田螺姑娘和(常州 )的叫(吴堪)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7、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大渠 ),把漳河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
8、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9、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变成了( 巨大的五彩蝴蝶) 。
10、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筑长城,孟姜女哭倒长城,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在山海关修了座(“孟姜女庙”)
11、一个叫苏和的牧童用白马的骨头制作了第一把 (马头琴)。
12、赵州桥是( 鲁班 )造的,这座桥面上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 )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
13、人们为了纪念刘三姐,每年(八月十五)便成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
14、养蚕的人们为了纪念(巧儿)的功劳,都叫她(“ 蚕花娘娘”)。
15、在天镇峰下的山坡上,出现了一群怪石,人们称它为(“ 百鸟归巢”)。
16、很久很久以前,无锡惠山、太湖一带有四个妖怪,它们是(毒蛇)、(恶虎)、刁马和臭鼋。
17、这一年,乡亲们派了聪明、善良勇敢的青年(汪嘉)去找幸福鸟。
18、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19、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由来与战国时期的伟大人(屈原)有关,他留下了(《 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一天,楚国人民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20、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传统的节日——(火把节)
21、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
22、读了《民间故事》,你一定对这些人物的故事相当熟悉。如 (孟姜女) 哭长城、(张飞 )数芝麻、 (包公) 巧审青石板、 (刘墉) 智斗贪官。
二、选择题。
1、农历 (c)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聚。
a 、八月初七 b、六月初六 c、七月初七 d 、七月初六
2、桃园三结义,排行老大,老二,老三的分别是谁( d)。
a 、刘备 张飞 关羽 b、关羽 张飞 刘备
c、 张飞 刘备 关羽 d、刘备 关羽 张飞
3、东坡肉是(a )的一道名菜。
a、苏州 b、上海 c、杭州 d、南京
4、猎人海力布为了救老百姓而说出实情后变成了(a )。
a、石头 b、宝石 c、小白蛇 d、龙王
5、吹箫引凤指的是(b )
a 梁山伯和祝英台 b 萧史和弄玉
c牛郎和织女 d苏小妹和秦观
6、写“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对联骂财主的是(c )
a 唐伯虎 b 苏轼 c 祝枝山 d马良
三、判断题。
1.《爱之链》讲述了一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故事。
( √× )
2.神农氏遍尝百草。第一次尝的是“茶”,第二次尝的是“甘草”,最后一次尝的是“断肠草”。?????????? ( √)
3.沉香劈开高大的泰山,救出了母亲。???????????()
4.中国的民间故事很多。其中被誉为“四大民间故事”的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和《白蛇传》。??()
5.故事《传家宝》中,老铁匠的传家宝是一大堆的金银财宝。??()
6.猎人海力布为救老百姓英勇献身。马良有一枝神笔,专为穷人画画。?()
7.关羽、刘备和诸葛亮“桃园结义”。?()
8.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吃粽子的习俗。?()
9.苏东坡智断“青苗案”。?????????????????()
10.《沸水煮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清明·寒食节是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而设定的节日。()12、每年腊月初八,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传说是为了纪念一烧火和尚。()
四、连线题。
孟姜女巧计救阿福
花木兰歌仙
刘三姐
包公
济公
马良
神农
柳毅
杨六郎
顾恺之
豹子头
壮族歌仙
黑旋风
药王菩萨
马头琴
药王菩萨 哭长城 代父从军 巧审青石板神笔 冰冻遂城 点睛 传书 神农 李逵 刘三姐 林冲 壮族山歌盛会,代代相传 雪夜上梁山沂岭杀四虎 尝百草,救黎民刘三姐蒙古族 “大阿福”无锡惠山 《找太阳》彝族 阿诗玛藏族刘墉 除巫治邺
包公 智斗贪官
济公
花木兰
西门豹巧审青石板 巧计救阿福 替父从军
篇三:智慧民间故事
篇一:试论民间故事中蕴含的民众智慧
试论民间故事中蕴含的民众智慧
摘要: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立足于现实生活并富于幻想,是人民群众智慧的成果。
关键词:民间故事 民众智慧 价值 阿凡提
民间故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最兴盛、最普及的口头文学样式之
一。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从狭义上讲,是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事作品。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看,民间故事有一个特点:贴近生活,故事内容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是人民群众智慧的成果。
民间故事有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娱乐价值:故事的娱乐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对于成年人 还是对儿童来说,都是如此。而民间故事是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人与动物等等之间的种种关系,讲故事成了民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既可以使成年人在劳累之余获得精神上的调节、放松和安慰,也是儿童的精神营养品,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育价值:故事的内容包含着对民众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民间舆论的作用,对认得教化与劝诫的功能,这个可以从民间故事的起源说起。民间故事最早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后被加工成文字,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深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爱和恨,他们创作了一个个传说故事,以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理想.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比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有三种教化主题:一是为人不要过于贪婪,二是要知恩图报,三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有其他民间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民众种中基本观念,学会分辨是非善恶,知道做人要善良、勤劳、勇敢、机智。教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艺术价值:民众故事具有立足于现实生活有富于幻想的艺术特色,,它的简洁精练的表达方式和曲折生动的结构技巧等,都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
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四)文化资料价值:特定的故事在时代和生活环境中形成,也带有特定时代和生活状态的印记。“民间故事构成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学家及研究人类习俗的学者应该将各种故事的存活史的大量增加的材料,用之于阐释他们自己的发现的”。们可以从中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从四个价值中不难发现民间故事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蕴含着人们群众的智慧,我举个例子具体论述民间故事中蕴含的民众智慧。
《阿凡提的故事》
国王为了拿阿凡提开心,带着阿凡提和一批随从外出旅游狩猎,他让阿凡提骑了一匹老马。正当他们狩猎时,天气突变下起了倾盆大雨。国王即刻停止狩猎掉转马头与随从一起奔回王宫。阿凡提的老马怎么也跑不起来,他只好停下来把衣服脱下塞到褡裢里,准备冒雨骑马回王宫。骑到半路,雨停了,阿凡提便从褡裢里取出干净的衣服穿上回到王宫,国王惊奇地问道:“阿凡提,你的衣服怎么没被雨淋湿?”
“尊敬的国王陛下,您让我骑的是一匹神马,您们走后,它突然长出了翅膀,一眨眼的工夫就把我带到了这里。”
国王信以为真,当他第二次外出狩猎时,他把自己的坐骑让给阿凡提,自己却骑上了那匹老马。这次外出又下起了大雨,阿凡提掉转马头狂奔而去,国王的随从们也跟着阿凡提奔驰回宫。可是,国王骑的老马根本没像阿凡提说的那样长出翅膀,反而越走越慢。这时他这才领悟到上了阿凡提的当,发誓回去后一定好好惩罚阿凡提。
国王像一只落了水的猫,好不容易回到了王宫。他质问阿凡提:“阿凡提,你胆敢欺骗我,那
匹马怎么没长出翅膀?”
“尊敬的陛下,您什么时候听说过马会长出翅膀?既然那匹马跑不动,您不会像我那样把衣服脱下来装到褡裢里吗?嗨,国王是一回事,智慧又是一回事。”阿凡提回答道。
“蓄着山羊胡子,鹰钩鼻子,小圆眼睛配上小叶图案的眉毛,头缠色拦头布,戴小帽,手拿弹拨乐器,骑着小毛驴游走四方”对于这个动漫人物我们非常的熟悉,这便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阿凡提。说到阿凡提我们便会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阿凡提与巴依老爷,其中又有着许多斗智斗勇的故事。
而上述故事中则讲的是阿凡提与国王的故事。从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阿凡提的为人。勇敢、富于智慧、蔑视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如“尊敬的国王陛下,您让我骑的是一匹神马,您们走后,它突然长出了翅膀,一眨眼的工夫就把我带到了这里。”这是阿凡提面对国王刁难,轻巧解决后对国王的反击。我们常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我们只会一笑而之或把他当成笑话,但是这个国王却信以为真,也照样模仿。结果如同一只落水的猫。这里就可以体现出国王和阿凡提的为人处世态度。故事最后有句画龙点睛的话语“尊敬的陛下,您什么时候听说过马会长出翅膀?既然那匹马跑不动,您不会像我那样把衣服脱下来装到褡裢里吗?嗨,国王是一回事,智慧又是一回事。”尤其是最好一句”国王是一回事,智慧又是一回事。”犀利地讽刺了国王的无知、愚昧。也体现出了阿凡提聪明、机智、幽默,和对统治阶级的大无畏精神。
阿凡提是智慧的象征,他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而且幽默风趣。
阿凡提是笑得使者,用笑声颠覆权威,感动人心。
阿凡提是侠士的代表,伸张正义,鞭达恶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阿凡提敢于挑战邪恶与霸权。
阿凡提接触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遭遇深深同情,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在幽默的玩笑中,无情地讽刺地主老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阿凡提这个传奇人物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反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和封建世俗观念的斗争中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品质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的宝藏,无限的文化宝藏!
参考文献:
[美]斯蒂·汤普森 著:《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
黄涛 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戈宝权 著《阿凡提的故事 》
《山海经·海内南经》
战国楚·屈原 著《天问》篇二:什么是民间故事
【什么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民间故事类别】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1]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2]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3]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故事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4]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5]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名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
【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什么】
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首先,幻想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通过无线的幻想与想象,编造故事,在简单的故事中,却透露出最直接深刻而容易理解的寓意。
其次,民间幻想故事的主要题材内容主要是一些“很穷”与“很富”的人,例如:穷小子、王公贵族,以及后母之类的。
第三,主要的体裁包括家庭、青年与老人、国君与官僚等,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发展,矛盾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之间,透露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
第四,幻想故事的题目一般都直接显示出故事的主人公,而且故事情节一般不会过于复杂,一般都是一些很容易被接受与理解的大众故事,而且故事里面的人物一般都比较极端,好的就永远都不会变坏而且绝对的单纯,坏的从容貌到骨子里都在坏,大多数作者甚至不给人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读出民间故事的特点
——《牛郎织女》教学谈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就是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学语文是学课文的语言,课文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也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牛郎织女》这是一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之首。作为民间故事它的特点有哪些,应该如何展开我们的教学呢?
我想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的产生原因。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的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善良勤劳的放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得到了天上织女为妻,男耕女织,夫妻恩爱,生活美满,后来被王母发现棒打鸳鸯,一年只能在七月七日在喜鹊的帮助下相见一次。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故事不仅离奇而且虚假,可是照样百代流传。这是为什么么呢?这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儒家顺应这种潮流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占统治地位,这种文化特别容易产生“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只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生活就很容易实现。牛郎织女之所以经久不衰,口耳相传于民间乐坊,也就是因为它宣扬的就是去追寻这种理想的生活——善良勤劳娶妻生子。只不过,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一幕罢了,它只能存在于故事传说之中,成为了统治阶级麻痹农民的一种思想上的武器。或许,也有不少人发现了这种美丽的错误,于是,封建恶势力(现实的力量)的代言人王母娘娘打碎了这个美梦。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就是一出典型的悲剧了,古希腊崇尚悲剧,可是我们中国人不喜欢,我们喜欢大团圆。于是一年允许牛郎织女见上一面,在无尽的黑暗中,留给我们一线光明。虽然现实是苦的,可是我们还有希望、还有梦想,还有追求。
理想的语文学习是高效的,它也需要我们追寻。准确把握本文问题特点进行教材解读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本文属于民间故事,它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艺术感染力强。教学时一定抓住这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重点教学。具体分析如下:
一、把握故事情节。
上面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故事发生的时间线索来看,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波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首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情节出人意料。一开始文章就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牛郎是孤儿,哥嫂都虐待他,只有一头牛和他亲近,这里的“牛”比人还要好。这是第一个出乎意料。接着“一天晚上”,老牛竟然说话了,而且告诉他的是如何去讨老婆,这是第二个出乎意料。第三个出乎意料是“第二天黄昏”,牛郎真的得到了一个老婆,而且还是天上的织女。最出乎意料的是织女同意嫁给牛郎的时间极短,而且原因竟然是“心眼儿好,又能吃苦”。——可见中国历来不缺少梦想家。第四个出乎意料的是三年后的“一天”,老牛在他们生活的最幸福的时刻死了,但是死得并不彻底,还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王母的出现能算作第五个出乎意料,“暴跳如雷”“闯进”“狠狠一推”“拽着”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反面人物。敢爱敢恨,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特点。第六个出乎意料是牛郎竟然飞了起来,老牛在前面的伏笔这里显露了出来。第七个出乎意料发生在牛郎即将追上织女的刹那,王母的玉簪划出了一道天河。牛郎织女化成了两个星座。最后一个出乎意料是鹊桥的搭建,让故事多少有了一个大家尚可以接受的比较圆满的结局。其实这正是因为他是民间文学的原因,老百姓可不希望小两口生离死别望眼欲穿啊,于是口耳相传,就渐渐变成了大团圆结局了。
二、感受人物形象
文中主要人物一共出现了四个:牛郎、织女、老牛、王母。正面的是前三个,反面的是王母。次要人物有哥嫂还有牛郎的儿女。中国的传说故事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好人出奇的好,坏人特别的坏。文中坏人的代表是王母娘娘,好人的代表是前三个人物。这样阅读起来比较痛快,但是很容易造成我们思想的僵化,非此即彼,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其实现实世界远没有故事传说中所描绘的简单。
牛郎:自耕农民的代表,具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德。善良,勤劳,爱家庭爱妻子爱孩子。
织女:家庭主妇的代表,美丽聪明,心灵手巧,善良勤劳,渴望自由。
老牛: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睿智慈祥,无私奉献。
王母:是有封建等级观念的家长、族长的代表,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冷酷无情。
感受他们的形象可以从文章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着眼,好好品读,是能够读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知道正面和反面人物之外,还要知道他们还有主次之分,从故事情节和题目来分析,主要人物无疑是牛郎织女两个人,那么次要人物出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要好好思考一下。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主要人物。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衬托”,当然还可以细分一下,老牛属于正衬,王母属于反衬。作为一种写作的手段,学习一下,也是有益处的。
三、体味语言风格
文章改编自叶圣陶的《牛郎织女》,叶老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语言平实、纯正,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这一点和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一脉相通。全文没有一处拗口的文字,文通字顺,朴实自然。自己的女儿的时候就能基本上读完全文,基本理解大意,可见民间文学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一定要让孩子多读多感悟。比如,老牛所说的关于如何寻找织女的一段话,就很有趣味。有些近似于顶针修辞格的雏形。读起来感觉会更有趣味,更有活力。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的特点。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有243个故事。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称呼:《天方夜谭》。“天方”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的称呼,仅凭这名字,就足以把人带到神秘的异域世界中。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它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的,是这个地区广大阿拉伯人民、波斯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很早就在阿拉伯地区的民间口头流传,约在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出现了早期的手抄本,到12世纪,埃及人首先使用了《一千零一夜》的书名,但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基本定型。《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经产生,便广为流传。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就传到了欧洲。书中的故事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波斯和印度;
2、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流行的故事;
3、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年)统治时期流传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是中古阿拉伯文学中《赫左尔·艾夫萨乃》的古代波斯故事集(即《一千个故事》),其故事源于印度,最初是梵文,后译成波斯文,然后再译成阿拉伯文,同时加进一些阿拉伯故事;
第二部分源于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特别是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有关埃及马姆鲁克王朝的故事。其核心是第一部分。有的故事也讲到中国。
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括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总计264个故事。《一千零一夜》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从口头创作到编订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公元6世纪,印度、波斯等地的民间故事就流传到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大约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出现手写本。又经过几百年的搜集、整理、加工、补充,大约到16世纪才最后定型。而由文人编纂成书,出版问世,还要晚一些。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人民艺术才能和创造性的结晶,有如下5个特点。
第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一千零一夜》的作者展开了想象和幻想的翅膀自由驰骋:无所不能的神灯与魔戒指;
一夜间建立起来的宫殿;
往来于宫中的飞毯;
会飞行的乌木马;
海岛一般大的鱼;
能隐身的头巾;
可以驱使神魔的手杖;
能看到任何遥远目标的千里眼,等等。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战胜邪恶势力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还把美好愿望的幻想性与现实的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