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莫言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时间:2021-11-14 11:15:50 浏览量:

篇一:浅谈莫言“生死疲劳”

浅谈《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力作,在他的这部书中体现了建国、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带给农村的变迁。在书中,西门闹历经六世轮回(西门闹、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西门猴、大头儿子“蓝千岁”), 整本书描述了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与西门闹有关的亲属人员与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洪金泰、老区长、县长之间的错综的世俗纠葛。

莫言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可是说从莫言懂事开始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混乱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反右倾以及文化大革命都给莫言这一代人造成了难以忘怀的伤痛,而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也让西方的一些自由主义思想给中国造成了一定混乱,身为作家的莫言就是要反映社会现实,并进行精神提纯。这些现象在莫言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中有所反映,孔子曰:“《》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

之所以选择《生死疲劳》,而没有选择《丰乳肥臀》,个人认为这是一部比《丰乳肥臀》还要成功的著作。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描写农村的生活,但《丰乳肥臀》描写的是一个伟大母亲与她的儿女们的艰难生活;
《生死疲劳》更侧重于转世地主与他的生前亲人的关系,与土地的关系,在作品中更是突出了老蓝脸这一单干农民的不屈精神。《生死疲劳》在述了从土改到农村合作化,再到大练钢、大养猪,最后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历程。

《生死疲劳》是近年来莫言的著作,他写这篇作品仅用了四十三天,一天最多写一万多字。有人说:“他这样写作,可以保证质量吗。”但我认为,他花了数十年收集材料,并且参杂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这一切都支撑着他写作。

《生死疲劳》的主角西门X,即是主角,又是一个旁观者。说他是主角是一位一切事情都是围绕着他家的那一亩二分地展开,又都是与他有关的人员之间的事情。他又是旁观者,是因为他都是以“畜生”的身份活动在书中,见证了全村的变迁,后代的命运,由一开始的灵魂在人畜之间挣扎到完全沦为“畜生”,这一切的一切他都在默默地注视着,并切以“畜生”的身份进行反抗,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这也是他在西门闹以来不断抗争、从不屈服的反映。

对于这本书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它的思想性,一个是他描写的内容及用语贴近农村生活,最后一个是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身体敏感词汇及用语的现象。

首先我们谈谈思想性,小说第一章“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是情节的序幕和开端,西门闹仅出现在此章。他的身世是被枪毙后在阎罗殿受审、遭酷刑申冤时喊出的:“在人世间三十余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像我这样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没有犯死罪的人不应该枪毙。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土改不是“暴力革命”,却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改革开放前的历次社会政治运动,对人的惩处,无需经过法律程序。土

改时农村基层政权就可以处死人,西门闹被杀也属常态。我们是不是该此事进行思考呢?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呼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不要再任意的践踏人权。其中的另一形象——蓝脸(全国唯一单干户),他单干,符合国家政策——“入社自愿,退社自愿”。但蓝脸坚持单干代价沉重。为此,“文革”中被列入“牛鬼蛇神”遭游斗,家庭分崩离析,他白天不能下地干活,只能在夜间下地耕种。跟随蓝脸单干的二儿子蓝解放和西门牛多次惨遭毒打,蓝解放被迫入社,西门牛在造反派的毒打中死去。即使如此,蓝脸仍不改初衷,单干到底。颂扬农村中敢于维护自己权益、勇于抗争的硬汉形象,呼唤社会更多一些蓝脸式的人物,加快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进程;
而在最后,迎来了改革开放,蓝脸获得第二次解放,成为受人尊重、挺直腰杆做人的劳动者。颂扬改革开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过上了心满意足的好日子。这是《生死疲劳》释放的正能量。

二是关于农村生活的描写,提到农村生活就不得不提农村人的素养——农村人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眼界有限,务实,诚恳。再好的东西说一千道一万不能给他们带好处,也不会接受。这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他们没有福利,收入单一,土地是他们的唯一经济来源,土地是他们的生命,有了土地还需要他们长年累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他们知道什么叫“一个汗珠摔八半”‥‥‥‥ 而莫言正是抓住了这一中心,很好的在书中彰显了人地关系的变迁。蓝脸坚决不加入合作社,坚持自己的初衷,是维护自己的权益,无可厚非。

最后一个是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身体敏感词及用语的现象,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

总而言之,《生死疲劳》是一部真实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生说变迁的长篇小说,主要叙述了在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文化大革命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背景下的土地变迁关系,呼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尊重人权。

篇二:莫言《生死疲劳》等小说

真实而荒谬的文字

——莫言《生死疲劳》等小说读后感

范斯琦

在许多对于莫言小说的介绍文字中,都将他的小说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比较,认为他的小说是中国版马尔克斯精神的体现。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把有些相像,或者神似或者形似的东西,说成是中国的马尔克斯之类的。莫言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他,是因为他在马尔克斯的影响下发展属于自己的东西,将他的所见所感用一种让人感觉甚至有点荒谬的笔法写出。我在读了莫言的《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后读了《百年孤独》;
在合上马尔克斯的小说时,我忽然觉得他的风格似曾相识,但具体的又无法清晰地说出。这也证明了所谓的“中国的马尔克斯”并不正确,他们只是风格相似而已。莫言自己也曾说过:“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

正如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说:“(诺奖颁奖词中)我们用的词是hallucinationary realism,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已经过时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不否认莫言的写作确实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ionary realism)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他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在莫言故事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定是来自于生活的。他这两本小说发生的背景差不多,都是文革前后,正好与莫言的人生经历相吻合。无论是《生死疲劳》中谄媚装腔的吴秋香,顽固不化的洪泰岳,为身份“奋斗”一辈子的西门金龙,勤奋老实却最后与人私奔的蓝解放,还是《丰乳肥臀》中有恋乳癖,身材高大的精神侏儒上官金童,坚强质朴的上官鲁氏,七个性格各异又都勇敢追寻幸福的姐姐??莫言把这一个个人物演绎的生活百态清晰自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故事真实,辛酸,残酷。

然而他的描述同时又会让你感觉到有一种由荒诞而产生的不真实的感觉——你会觉得某些程度上那只是一个故事,就像是《生死疲劳》中作者所写的:“??这又是那小子(指莫言)胆大妄为的编造。他小说里描写的那些事,基本上都是

胡诌,千万不要信以为真。”《生死疲劳》中的掌柜西门闹生前是个乐善好施,广结好友的财主,高密没有哪一户人家没受过他的恩,然而他在文革时被打死,到阎王那里受尽折磨,经过了六世轮回。“轮回”之类的事情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而这就加强了“故事”的色彩。然而他的描写如此细致甚至精致,让这“故事”有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他如此形容两位鬼卒:“他们的身体结构与人无异,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的肤色像是用神奇的汁液染过,闪烁着耀眼的蓝色光芒。我在人世间很少见过这种高贵的蓝色,没有这样颜色的布匹,也没有这样颜色的树叶,但确有这样颜色的花朵,那是一种在高密东北乡沼泽地开放的小花,上午开放,下午就会凋谢。”每次读他的文字,我都会有一种非常“异样”的感受,可以称之为“不安的真实”。明明是假的,但你却愿意去相信它,然而你相信的时候又真切地明白这个故事的不真实。大概也只有“幻觉现实主义”这个词能解释了吧。

不过,一本好的小说,或者说是一本能被大部分人接受、欣赏的小说,情节上一定是要吸引人的。毕竟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哲学家,一本被称为“哲学著作”的充满大道理和抽象意象的书能被人尊敬却没办法让人欣赏。

《生死疲劳》是我看得第一本莫言的书。一开始看了书名以为是一个历经过生死的人医生的故事,没有想到是一个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经历六世轮回,跨越五十年的所见所感。西门闹“虽死犹存”,用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灵魂见证着曾经与自己一起生活的人们跨越半个世纪的变迁。他认识的和他认识的人们的后代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高密东北乡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被不由自主地困在这张网中。不论他们一生中曾走到世界的那一个角落,他们最终的归宿永远是生他们的这片土地,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回到故乡。莫言这一种叙述的方式非常奇特——尽管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的特殊叙述方式,甚至有的顺序乱得让人头疼,只有看完一遍后才能稍微理清。在莫言众多的有着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中,这一篇有着一定的特别地位——因为很多对于“莫言的代表作”的推荐,人们能首先想到的其中之一都是有《生死疲劳》的。我想对我而言,是那些性格各异的又通人性的动物们。比如《猪撒欢》这一章节中的沂蒙山公猪刁小三。

在这一章节中,西门闹转世为一头健壮的公猪,“四肢健壮,身体修长,粉

皮白毛,短嘴肥耳,是猪中的英俊少年”,在杏园养猪场称了王。然而他前世为西门闹时的儿子西门金龙开车到沂蒙山进了一卡车的猪,包括了那只叫做“刁小三”的野猪。他从一出场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下了车就躲在了车下,戳梧桐杆子,扔瓦片都没用,刁小三一口就能把那些坚硬的东西咬碎。最后还是用泡了酒的白面馒头才灌醉、制服了他。这个角色的设立一看就知道是和西门猪站在对立面上的——“瘦而精干,嘴巴奇长,尾巴拖地,鬃毛密集而坚硬,肩膀阔大,屁股尖削,四肢粗大,眼睛细小但目光锐利,两只焦黄的獠牙,从唇边伸出来。”果然后来他就和西门猪为了争夺猪王的地位而搏斗,结果以刁小三双目被抓得失明而告终。但是没有人能想到的是,后来他们相继逃出养猪场后,刁小三竟成了主角的军师,使三角洲上的野猪全都臣服于他。这两个角色可谓“不打不相识”,失明后的老刁一下子变得沉稳起来了,尤其是在被人阉割催胖时,他坚持锻炼,吃东西很节制,硬是没让自己接近被宰杀的命运。这与那些面临看似的绝境却仍然用自己的力量拼出一条道路的人们是多么的相似!《生死疲劳》中还有一章叫做“狗精神”,我想并不仅仅是狗这个物种有着某种特别的精神,哪怕是猪这个公认是好吃懒做的代表的物种,也有着人们可以去学习的地方。我并不清楚莫言在塑造这些动物形象时是否有着这种特别的用意,但我从他们的故事中领悟到了谁也没有资格小瞧谁,每个人,每个动物,哪怕看上去不堪,说不定有一天就能让我们为之惊叹。

说到“西门猪和刁小三成为同盟”的后来,我不得不提起莫言的有一种写作风格——把故事后来的情节在前面用几笔带过,有意无意地先提起。他也曾以某个主人公的口吻这么说:“我大概是被莫言这小子传染了,总把后面的内容提前说。”不管他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在读书的时候这种特殊的内容安排的确能产生不同一般的写作效果。后来在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一开头就是一个悬念,“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而这个悬念甚至要到了好几个章节过后才得以解开。回到莫言的“剧透”写法,这种写法在某种程度上使后来发生转折的时候,读起来不至于吓一跳;
在之前读到的时候也对后面的内容产生了些许期待。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莫言的小说情节会急转直下来达到让人受到惊吓的效果——他的构思比较缜密,层层递进,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同时刚才引用的那位主人公的话又引出了莫言小说的另一特点——他总是喜欢把自己作为小说的一个人物放在他的故事里,而且还不是路人甲这种无关紧要的小角色。这一点在《生死疲劳》中特体现得格外明显。从《驴折腾》中调皮捣蛋,擅长编顺口溜,是主人公蓝解放的干兄弟的小顽童莫言,成长到《狗精神》里已从作家班毕业,在西安一家小报担任记者的长大后的莫言。他总喜欢把自己描写得丑态百出,就像是那个严肃的革命年代里一个油嘴滑舌的小丑。在他的另一本小说《酒国》里,他甚至用书一半的章节来放一个叫李一斗的写作爱好者和他尊敬的莫言老师的通信——我想那百分之百是现实生活中这个已经得了不少奖的作家莫言。对于这种写法我实在是分析不出作者的意图,但是效果还不错,至少让《生死疲劳》这本其实充斥着那个因年代原因而产生的种种悲剧的地方变得幽默了起来,让一个本应是虚构的故事变得讨人喜欢,看似更接近事实。而最重要的影响,我觉得这其实体现了莫言对于小说创作的投入。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了情节中,他不仅是故事情节的创造者,他更是一个故事的见证者,一个参与者。所以这不能只算作莫言写小说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一种态度的表现。

莫言的文字之所以真实,是因为他的一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他后来回忆说,他起初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同时他的文字之所以显得荒谬,是因为他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的颁奖词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莫言的想象力是超越人类的存在。??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当他把童年的幻想付诸笔端,便成就了文学史上这一笔真实而又荒谬的油画。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

最后,我想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一段来再次赞扬莫言。“莫言是一个诗人。他撕下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从无名的大众群体中凸现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抨击历史和对历史的剥夺篡改以及政治的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篇三: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浅析《生死疲劳》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摘要:《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六世轮回为叙事结构,以西门一家和蓝脸一家的命运为主线,从土地革命、农业集体化,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讲述了五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描绘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小说成功塑造了驴、牛、猪、狗、猴和世纪婴儿等一系列精彩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些多彩的形象背后,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等待读者挖掘和解读。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土地 乡土小说 农民 莫言

在莫言还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作品就因关注农村社会变迁、关爱农民生活、关心土地问题的独特选材,而得到广泛的关注。莫言的作品和阎连科一样,都源于真实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作品都源于生活,并且限定在50-80年代的农村生活。而《生死疲劳》又在莫言一贯的农村主题上有所创新,正如莫言在自述中所言:“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生死疲劳》延续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的“大河式家族史诗”主题,它善叙事,喜白描,人物刻画生动、鲜明,叙事角度多元,结构创新。《生死疲劳》的结构类似于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表现形式上则大量借鉴了拉美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叙事技巧上,莫言以堕入“六道轮回”、屡次转生为畜的地主“西门闹”的叙事观点作为第一人称的主轴,从1950年一路写到2000年,加上后设式的蓝解放与大头儿倒叙的对话,再穿插故事中角色“莫言那小子”的叙事角度,来补足第一人称叙事所不能及的观点。这样既能收全知全能之效,使得情节得以有效地推进,又以真假莫辨的多重视角尽量地避开了全知全能的限制,是一套非常精巧复杂的叙事结构。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生死疲劳》通过两条生命链来讲述西门家族的故事:一条生命链是转世轮回的驴、牛、猪、狗、猴,另一条则是血脉延续的西门家族。两条叙事线索构成了“人畜混杂,阴阳并存的艺术画面”。

西门屯就像是中国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莫言通过记叙西门屯的故事,投射出的是历史大潮中无数平凡又渺小的个体的人生命运。

“佛云:生死疲劳,皆系贪欲,无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富有禅意的话是《生死疲劳》的题记。与西方“原罪论”和“依靠努力救赎才能升入天堂”的生命观不同,莫言杂糅了道教、佛教和传统道德观念的中国生死观,认为生命是轮回。于是他以这种极富东方特色的六世轮回的构架来讲述土地的故事。他创造的这种表达方式和叙事技巧极大的解放了作家,让读者得以多维度、全方位地理解过去五十年间发生在东方土地上的生活。尽管不是严格对应,但几乎每一世的轮回都大抵对应中国的某个社会阶段。

一、乐此不疲的“驴折腾”

西门闹枪毙后,大闹阎王殿。阎王将其变为驴。这个阶段大抵对应土改、“四清”阶段。此时,他对前世还有着深刻的记忆,还对前世人们对他子虚乌有的审判和果断的枪决怀有不平与怨恨。与这样的情感相对应,转世而为驴的西门驴,有着典型的驴脾气,性格急躁、怨恨冲天,但又对精神上的自由极其渴望。一方面,他以驴的视角,看到自己死后的命运:原来的三房老婆都已改嫁他人,自己想来偏爱的小妾也落井下石的急于洗清与他生前的关系。捡来的奴才蓝脸翻身成了他原来家里的主人;
另一方面,作为一头驴,他又深深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出于对自由的追求,对摆脱束缚的渴望,他甚至希望能够和心爱的母驴一起私奔。莫言给本章取名为“驴折腾”,既符合驴子本身精力充沛、逃离羁绊的生物本性,又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总体上是公平和宽松的。过去富有的地主无论是否出于自己的勤劳致富,都不可避免的遭了殃,大多数普通农民还没有成为各种运动和斗争的牺牲品,他们从社会变革

中得到了好处。

二、孑然一身的“牛自由”

西门驴死后,投胎转世为牛。这一部分的叙述视角经历了第一次转换,由西门闹变成了蓝解放。此时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驴折腾时“地主跌倒、大家吃饱”的时代不同,此时“自由”成为了一种奢侈的幻想。蓝脸一家因为不愿入社、坚持单干,被全村人孤立和敌视,到最后甚至家人都与蓝脸分道扬镳。平凡如蓝脸和他的牛,并不敢奢求自由,只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老实耕种、勤恳收获,不被时代浪潮卷走。但在当时狂飙突进的疯狂时代背景下,他们注定要为自己的独立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小说中,老实勤恳的牛成了追求自由的象征。它是踏实的,也是执拗和倔强的。它毅然拒绝给人民公社耕地,哪怕就要被火烧死,依然不屈不挠。这种倔强的牛脾气,是对简单粗暴、一刀切的人民公社运动无声抗争。这种“犟劲”正是对“思想独立,劳动自由”的强烈渴望。

三、群体狂热的“猪撒欢”

牛死后,西门闹转世投胎成为了猪。此时正值最疯狂最荒谬的文革年代,莫言彻头彻尾的使用魔幻的笔法,刻画那个荒诞的时代。由于毛主席号召大力养猪,猪的地位达到了顶峰。在政治的指挥棒下,人性中最灰暗的贪欲、堕落和扭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政治热情的驱动下,人人仿佛都进入了狂欢的状态:西门金龙为了抢救快要死亡的小猪,居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且向老上级表示:“洪书记,从今之后,公猪就是我的爹,母猪就是我的娘!”而西门闹与刁小三的政治斗争胜利之后,又收获了母猪们殷勤的“草帽歌伴奏忠字舞”。美国学者史景迁甚至注意到了“1976年夏天,毛泽东在北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山东省高密县西门屯大队杏园养猪场的猪也奄奄一息。” 这种荒诞的笔法是对那个荒诞时代的嘲讽与痛斥。事实上,在政治的驱动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丧失了理智, “猪撒欢”比比皆是。

四、精神空虚的“狗大王”

猪死后,西门闹又变成了一条狗。此时的西门闹,已经远离了土地,成为了一只混迹城市的狗。虽然他混的“颇为明白”,当上了风光的狗协会会长。成天价聚会、吃喝玩乐,成为了丧失生命活性和灵气的空虚的狗。莫言把这一部的标题设置为“狗精神”,也正是对当时现代城市中的人早已失去了“精神”的讽刺。政治的狂热迅速降温,人们对生活突然失去了目标,浑浑噩噩,整日混吃混喝,无所作为。

颇为可惜的是,小说仓促收尾,西门闹终于变成了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猴子,但这只猴子也毫无理性思维,只是人类的奴隶而已。最后西门闹终于在这五十多年的轮回中变回了人形,成为了一个得了奇怪病的世纪婴儿??

“小说就是戏剧化了的生活”,读了《生死疲劳》之后发现,此言不虚。莫言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荒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极富东方色彩的故事。人物的六世轮回,不同的转世都仿佛一个含义深刻的时代预言,没有人能逃脱时代发展的大潮。西门一家、蓝脸一家,以及那些畜生们,同为历史的经历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高密县东北乡的农民和他们的家畜,已经凭借《生死疲劳》,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莫言. 生死疲劳[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6.

[2] 莫言, 李敬泽. 向中国古典小说致敬[N]. 新京报, 2005-12-29.

[3] 张喜田. 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论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佛教意识[J]. 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2):125-128.

[4] 夏鑫. 析莫言《生死疲劳》的荒诞叙事[J]. 山花. 2010(18).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