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典籍】国学经典诵读

时间:2021-11-14 11:00:49 浏览量:

篇一:国学完整版

国学经典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见证国学经典教育新突破,分享国学经典教育新经验,了解国学经典教育新动向。

二、 国学经典的教育课程目标:

1、 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为学生打好汉语言文字基础;

2、 培养诵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3、 在熟读成诵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性格,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日常的行为规范。

阶段目标:

二年级 《三字经》的目标:

1、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

2、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

3、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 《千字文》的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千字文 》,体会国学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和理解其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养成良好的诵读兴趣和学习习惯。

四年级 《声律启蒙》的目标:

1、了解诗词技巧,领会平仄对仗,学做对联和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现能力;

2、培养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能力;

3、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五年级 《论语》的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3.感受古典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六年级《孟子》的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2、熟读成诵,能背诵《孟子》的经典语段,积累一些经典诵读方法;

3、感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三、国学的主要内容:

“国学”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遗留给后人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学习国学的主要内容有《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云》《孟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把诵读分年级有计划地进行,对不同年级背诵的内容做具体规定:

二年级《三字经》,南宋王应麟著(另说区适子著等),全书共一千余字,用三言韵语写成,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其中,包括了各类知识和典故,渗透着深邃的伦理道德和知识典故等多方面的,如对人生修养、伦理纲常、名物常识、经史子集、历史掌故、人物故事等等,无所不备,

阐发了为学和为人多方面的要求和教育,最后以鼓励儿童勤勉好学作总结,是一本儿童小百科全书。

三年级《千字文》是在“三、百、千”中较深的一本。所谓“读《千字文》以明义理”,是有道理的。在内容方面,它包括了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包括了大量的典故。在写作技巧上也颇有讲究,全书大部分是两句相对,对遣词、组句、对仗、押韵等都极为讲究。这不只是便于幼学者诵读,对将来学习经典和学作词也打下了初步基础。

四年级《声律启蒙》:声律就是诗词的韵律,《声律启蒙》是一部关于诗韵的启蒙著作,是儿童学诗的入门读物,由清代车万育编撰而成。《声律启蒙》按照古代通行的平水韵平声的顺序编排,每个韵部编成若干段押韵的文字,每段都由两两相对的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组成,不仅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知识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其中涉及天文、地理、历史、 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人们在学习诗词技巧的同时,还能广泛涉猎,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

五年级《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主要经典,也是儒家的首部论著,其中包括教育、哲学、伦理、道德和政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孔子有关进德修业和人生目标修己、安人的主要言行录。一部《论语》是一部为人处世、为学从政的小百科. 六年级《孟子》也是儒家中的一部主要经典。它是由孟子所述,并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记,载有孟子与其弟子及他人的问答和孟子的各种活动,包括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就其主要思想来说,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即施仁政、性善论、教育观。

四、教学措施:

1、各班语文老师根据本班情况,选取两节晨读课引导学生学习国学,可采用示范读或听录音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

2、二、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

3、四、五、,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读,可借助字理、图片、注释、故事以及联系生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教师在指导学生悟读时需注意:

一读就懂得,不要教;
教也不懂得,不要教;
教了能懂得,用心教。

5、 诵读方法可采用联想画面记忆法、创设情景记忆法、归类及依法、配

音朗诵法等,还可通过诗句接龙、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等,将平时的诵读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和故事化,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

6、 学生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课下准备头饰、道具等,在课上分

角色表演课本剧,以此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五、评价方式:

1、教师可利用国学课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小小擂台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经典诗文知识抢答,诵读表演唱,师生对诗,经典诗文书画比赛等。通过比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2、可采取阅读修学分的方式,根据学生个人朗读达成的情况予以加分或发卡,如朗诵形式是否富有创意,适当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朗诵是否熟练,声音洪亮,能够脱稿等。

3、四、五、六年级每月举办一次有关国学古诗文内容的手抄报(每月最后一周进行评比),从语文教师、美术教师中选取老师组成评委,评出一、

二、三等奖。手抄报的具体要求:

a.A4大小,可以是白纸或者是彩色的画纸,卡纸;

b.以读国学经典为主题,我们年级以《声律启蒙》为主,可以配合古诗、三字经等;
报纸的标题要显眼,突出。

c.在标题下写清楚“班级、姓名”。

d.手抄报的插画要和国学主题相匹配。

e.手抄报的内容可以用签字笔或者钢笔书写,由孩子自己抄写。

4、每年开展一次国学交流展示会,各班在教室组织表演,并做好宣传标语和教室的装扮工作。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可以是配乐朗诵、歌咏竞赛、个人展示、集体合唱等多种形式来演译国学经典,争取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篇二:华师 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

国 学 典 籍

第四讲 《论语》与儒家的人生智慧

张三夕博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一、 孔子与《论语》

1. 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后期(约生于周灵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其祖先是殷人后代的宋国贵族,后定居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开山之祖。

孔子三岁丧父,少年即懂礼,从事过帮人办丧事的“儒”的职业。(参看胡适的长文《说儒》)早年做过管仓库之类的小官,后来在鲁国一度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据《孔子家语?相鲁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有人考证即今山东汶上县】,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国在东,故西方诸侯皆

效法】。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可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五土之性: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中都宰是地方长官,孔子的政绩主要是制定有关养生送死一整套的礼节,并得到成功地推广。所谓司空是主官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长官,大司寇是掌管司法刑事的长官,兼理外交事务,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属于上卿。关于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钱穆所著《孔子传》中认为:“孔子自中都宰迁司空,亦见《孔子家语》,应为小司空,属下大夫之职。” 职位等级并不高。

孔子一生崇尚并且积极倡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制度,尝自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3.14》,意即周代的礼乐制度借鉴夏、商的经验并超过了夏、商二代,完美文雅。)“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7.5》)他把不能梦见周公视为自己衰老的标志。中国文化史上商、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人主要是受周文化的影响。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55岁时,孔子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面对各种礼遇、险阻始终处之泰然。68岁时,返回鲁国,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在政治上,孔子基本上是个失败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中晚年从事的私家教育和古文献整理工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诗》、《书》、《礼》、《乐》、《春秋》启诱弟子,实行“文、行、忠、信”四教,成就了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高徒,并带出七十二位很贤明的弟子。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位很优秀的“博导”。他又熟悉音律,擅长六艺,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9.15》)。

纵观孔子的一生,我们要记住他是一位在政治上是不太得意,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 《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记·坊记》,关于书名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种说法一般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言语、行事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论语》共二十篇,每篇都以开头一段的开头两个字作篇名(如《学而》)。

《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版本,而且有了今古文的区别。其中《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多出《问王》、《知道》两篇),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
《古文论语》21篇(多出《子张》一篇),是汉代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壁而得,是用六国文字写成。《鲁论语》和《齐论语》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篇目为

根据,融合了两个本子的内容,编成《张侯论语》。东汉末年,郑玄又以此本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文论语》作了注,广为流行,《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现在流行的便是《张侯论语》。

《论语》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 “仁”“礼”二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随着儒家地位的提高,它们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

《论语》的各种注释本非常多,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论语年谱》著录,关于《论语》的著作有三千多种。重要的注释本有三国时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收录在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南怀瑾《论语别裁》等。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我们推荐大家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全书约七十万字。

《论语》一书是儒家最重要的元典,分别收入《十三经》和《四书五经》中。古人非常重视此书,宋人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最近有学者质疑这种说法)。今人李泽厚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是“半宗教半哲学”。“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见《论语今读》卷

首“缘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第3页,6页)南怀瑾则比喻说,儒家的孔子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

我想强调的是,《论语》实乃我国讲人生智慧最重要的书,中国人讲做人的主要思想原则都在这本书里,因此,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二、 从《论语》看儒家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人生智慧非常丰富,这里我只想着重讲四个方面的智慧, 即“仁”的智慧、“中庸”的智慧、“学习”的智慧、“反省”的智慧。领会了这四个方面的智慧,大家可以受益无穷。

1、“仁”的智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思,读 《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讲学的特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明了孔子学说的丰富内涵。《梁漱溟讲孔孟》说:“用一种方法去求孔子的意思。先把《论语》里零碎的材料归纳成几个重要的态度,然后由其中去领会孔子的根本态度。把他的根本态度找出来,再逐条去解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大体上说,“仁”的主要意思既是指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有点类似于老子的“道”),又是指一种形而下的伦理道德修养,即讲如何做人。做人即成仁。仁和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的仁学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第五章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祭

篇三:国学经典必须掌握的一点知识

1:什么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有哪些?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2、什么是经史子集?代表作有哪些?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即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四书五经!

史部,《左转》就是编年类,《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子部,《孙子兵法》《司马法》就属于兵家类,《说难》就属于法家类。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楚辞》为代表

3、弟子规是谁写的,由论语中哪段来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yu)秀所作。

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

4、读国学经典做什么?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00字

中庸:“中”不偏激,中正平和“庸”永恒不变。“中庸”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4000字 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5000字

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约16000字

读《大学》擅做事读《中庸》会做官 读《老子》有智谋 读《论语》善经商

5、《大学》

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最后一段: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6、《中庸》

第一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最后一段:《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yo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7、《论语》

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最后一段: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8、《老子》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后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9、《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0、《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1、《朱子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