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许多低中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十分重要。
1.从学生的现状分析
很多孩子做“两操”时动作跟不上节奏;读课文的时候普遍稀稀拉拉、拖拖沓沓,缺乏节奏的美感和韵味;高年级的孩子唱歌时还要老师声嘶力竭地打节奏往前拉或往回拖……由此我们想到:要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首先要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于是,我们决定进行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的研究。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音乐教育必须关注早期教育”等观点,我们把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中段,通过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这样教和学都会十分轻松,孩子们也能在音乐中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2.中外名人论述分析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曾说过:“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因此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3.从节奏感角度分析
对于节奏的领悟依赖于肌肉系统的运动和听觉能力,而身体恰恰是体验节奏
本课题为金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立项课题,由金坛市朝阳小学音乐组承担,高慧主持,主要成员有施月琴、李媛媛、刘红梅、周一娴。
研究周期:2011 年 2 月至 2014 年 10 月。
课题博客:http://chaoyanggaohui.blog.163.com/
的最好媒介;节奏感是调控时间片段的连续组合的能力,只能在重复整个身体运动经验之后才能获得,由有形外化转变成无形的节奏感。
因此我们确定了“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研究”的课题,进行
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概念界定
节奏感:是指具有敏锐、敏捷的感受、领会和能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音值相互关系的能力。
音乐节奏感:是指在用手击拍、划拍的基础上逐渐丢掉“拐棍”,不靠音响、形体动作的帮助,而凭心智及内心的感觉去准确地掌握节拍、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而节奏感是节奏训练的中心。节奏感是指具有敏锐、敏捷的感受、领会和能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音值相互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应该在用手击拍、划拍的基础上逐渐丢掉“拐棍”,不靠音响、形体动作的帮助,而凭心智去准确地掌握节拍、节奏,可以结合视唱、听音、唱歌、音乐欣赏等进行。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学生音乐节奏感训练的教学策略,培养低中年级小学生音乐节奏感与音乐感受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与延伸训练低中年级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方法与途径,多方位开发学生的音乐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及掌握音乐节奏的现状的调查研究。
⑴低中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现状的调查。
⑵低中年级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程度的调查。
2.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
⑴挖掘生活中的节奏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知节奏的研究。
⑵借助柯达伊节奏教学法培养学生感受与表现节奏快慢、强弱的能力的研究。
⑶借助各种打击乐器和自制乐器进行合奏并创编简单节奏进行节奏训练来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进行团体、个体问卷调查,针对反馈信息,探寻实施策略,注重共性与个性相兼顾,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培养以后的音乐乐感提供便利。
3.节奏行为训练法:
音乐节奏感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奏感习惯,就需要对他们平时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且通过表扬、鼓励或者是批评教育等方式,不断巩固,促使行为转化为习惯,形成音乐节奏感。
六、研究过程及策略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确定以来,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儿童内心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和《韵律的波涛在童心深处涌流》等理论性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期初,我们以骨干力量来带动其他教师研究。期间我们围绕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节奏感教学来规划教研活动,开设节奏教学研究课,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来体现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中老师们得到了体会,新颖有效的节奏教学确实给音乐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研讨课。
研讨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低年级小朋友初学节奏,高慧老师先让他们从快慢入手,如火车“咔嚓咔嚓”跑得快,老牛“哞——哞——”走得慢。然后再从节奏的强弱讲起,如春节放鞭炮时,第一声“嘣”最响,第二声“啪”比较轻一些,在山谷里大声地喊叫,一会儿传来了轻声的回音等,都体现出强和弱的规律。就是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上形象的教学,低年级学生慢慢地懂得分辨不同的音符节奏了,也为中高年级更进一步的节奏教学提供了基础。
4.注重课堂实践,探索低中年级节奏教学的有效策略
⑴策略一:结合生活现象和通过儿歌朗诵来掌握节奏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①生活的音响与时值挂钩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我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②通过音乐时值与动作相结合 “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动”了,就意味着有兴趣,并乐意参加学习。因此,我根据音乐教育理论中这个有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动”起来,来主动地理解和感受音符的时值。例如,像马跑、像射箭、像跑步等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就得到深深地体验。
③通过朗读来掌握节奏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有“节奏基石”这个词,非常形象地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特征表现出来。所谓“节奏基石”,指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而“节奏基石”在音乐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最小形态的固定节奏型。
⑵策略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①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
②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⑶策略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中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二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三、四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
七、研究成效
本课题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师生的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提高,我们相信这一课题的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教师方面
⑴通过本课题实验,提高了全体音乐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
音乐教师在研究中边学习边思考,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并获好评。在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在教案、论文评比活动中更是成绩喜人。一些老师的文章还陆续发表在市、省级刊物上。例如,高慧老师撰写的《小学音乐课中的节奏教学之策略研究》一文荣获江苏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 2012.3);撰写的《节奏:音乐与心灵的契合》一文荣获金坛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和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2011.12);撰写的《给音乐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一文荣获金坛市“体艺 2+1”论文评比一等奖;撰写的《音乐,原来如此美丽》一文荣获常州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另有施月琴老师撰写的《在音乐课堂上绽放素质之花》一文发表于《新课程学习》2012 年第 1 期;撰写的《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文荣获金坛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⑵开展音乐课题研究,造就了一支优良的音乐教师队伍
按照“音乐节奏感教学”教师培训计划,教师都能够从音乐新课标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平台。在全市交流的一堂音乐公开教学研讨课中,高慧老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始安排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金坛市 2010—2012 年的中小学艺术节活动中,我校的三位音乐教师连续三年被评为市优秀辅导老师。
2.学生方面
⑴让节奏闯进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百态都在不停的变幻之中,但又不失“万涓归淙”的原则,而节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把节奏一一对应到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状态,也就是说,让节奏“闯”到生活中去比如说在讲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简谱)时,我就把二分音符形容为拖着尾巴走路,学生马上想到要慢一点;然后四分音符是用两条腿走路,学生马上知道四分音符比二分音符要走得快;八分音符呢,我就说是踩着滑板走路,学生便马上回答:“八分音符走得比四分音符走的更快!”就是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上形象的教学,低年级学生慢慢地懂得分辨不同的音符节奏了,而后引导学生在节奏的变化中去体验、挖掘节奏,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⑵借助“指挥”,逐渐培养了学生内心节奏感
这种借助“指挥”培养内心节奏感的方法在歌唱教学中尤其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在学唱歌曲时,其中一首歌曲结束前有延长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指挥引导,知道了力度及速度分配的特点。到演唱时,学生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却能准确、整齐、统一地表现出歌曲的这一部分。这说明经过“指挥”这一辅导手段的训练,孩子们已把老师的指挥动作融进了心里,建立了这一乐句演唱时统一的内心节奏感。
⑶组织丰富多彩的律动活动,进一步提高对节奏的要求
人的节奏感与运动觉是相联系的,运动觉的配合可以增强节奏的感觉,因此,美国的卡.科恩教学法认为应让孩子们用身体来感觉节奏。律动与节奏训练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动”,而活泼好动是低中年级儿童的天性,抓住这一特点,我把对学生节奏感的练习从音乐动作入手。学生在拍手、点头、拍肩、摊手和走步练习中体会到了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老师还通过在钢琴上进行即兴弹奏,在速度、力度、音区上加以不断变化,让学生随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觉又训练了节奏,从而达到协调动作再现音乐的目的,潜移默化中帮学生建立稳定的节奏感。
⑷打击乐器进课堂,强化了学生内心节奏感
打击乐器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老师把从前嘴里念、手上拍、脚下走的节奏过渡到三角铁、沙球、双响、快板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演奏。先分声部独奏练习,而后再合奏练习,在合奏时,学生要听自己的节奏是否正确,自己所在的一拍是否与别人所在的一拍相吻合,自己的情绪、力度是否与别的同学大致相同……,这样学生在用手击拍、划拍的基础上逐渐丢掉“拐棍”,不靠音响、形体动作的帮助,而凭心智及内心的感觉去准确地掌握节拍、节奏。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合奏渐渐体现出配合默契、和谐动听,课堂气氛处于极端活跃、愉快之中,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可贵的是,通过这种合奏训练,在学生的心理上渐渐建立起一种无形的“音乐向心力”,稳定了内心节奏感,为今后的合唱、合奏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年来,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艺术节、六一文艺汇演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面更广了,节目的质量和表演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鼓号队风采大赛中我校学生以其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演奏征服了评委,荣获一等奖;在市艺术节比赛中,舞蹈、合唱、课本剧表演都取得了集体类节目一、二等奖的好成绩;邢文青、李锦若等多名同学在独舞、独奏、独唱等个人项目中获一、二等奖,颜文倩同学还在全国拉丁舞比赛中取得金奖的好成绩。
八、研究后的反思
1.节奏能力的层次类别
根据达尔克洛兹对儿童节奏能力的研究,笔者在这几年对本校学生多次进行节奏能力测试,发现儿童在节奏能力方面有以下层次类别:
⑴完全没有节奏感的学生。他们的耳朵对说话声音的差别(如温和、严厉、讽刺等)都没有明显的不同感觉,尽管他们的智力正常,在音乐上却难以有所感应。不过,这样的学生极为少见。
⑵节奏感发展较好的学生。他们一开始就能自如的按节拍行走和做动作,但唱准和听辨旋律的节奏较难。
⑶具有较好节奏感的学生。他们能听辨有节奏的音调,但往往不能识别非节奏性的音响。他们一旦训练后,能很快获得良好的节奏感知能力。
⑷天生具有好的音乐耳朵和节奏感的学生。但音乐感觉能力也不同:有的听觉好,但读谱和歌唱差,或反之;有的对旋律听觉好,但听辨和弦差等。
2.学生节奏能力表现的差异
上述学生节奏能力的层次类别,并不能包括学生在节奏能力方面的所有现象,学生节奏能力在表现上有许多差异,如:
⑴易于领会、理解节奏,但表现节奏较难。
⑵用嗓音表现节奏容易,用身体表现节奏困难,或反之。
⑶表现已知节奏容易,但辨别、记忆生疏节奏困难,或反之。
⑷当音响和动作停止后,难以保留节奏的印象。
⑸表演他人提供创造的节奏容易,但表演自己想象的节奏较难,或反之。
如何针对不同节奏能力学生实施不同的节奏教学策略,是研究中遭遇到的最大困惑。
总之,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培养与积累的过程,我们一定会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培养、训练,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形式的节奏训练。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把节奏教学有序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帮助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表现的水平,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很快地从忙乱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音乐节奏表现的主人,从容而又准确、流畅、生动地把握、表现好节奏,直至完美地艺术地表现音乐。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 音乐 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