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落实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领导干部发言材料(例文)

时间:2021-10-26 09:26:04 浏览量:

整体谋划 试点带动 先行先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XX 是东部沿海大省,辖 2 个副省级市和 14 个地级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今年以来,XX 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 XX 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省级推动,通盘谋划。抓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立足省情,充分发挥省级在规划设计、政策配套、整体推进方面的作用。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作为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环,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一并考核。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平安 XX 法治 XX 建设三年规划》,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心,量化任务指标,明确市域责任。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刘家义书记先后 4 次深入城乡基层,调研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建设等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整体联动。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直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社会治理职能,出台 8 个专门工作意见,形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省委组织部就城市社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区域化党建分别印发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四德工程”建设,促进“以法立德、以德润法、法德共进”;省民政厅推动各地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出台《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基层协商民主;政法有关部门将推进诉源治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法律“六进”活动等纳入民生实事工程。三是试点带动。组织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状大调研、大摸底,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提升”的思路,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将全省 16 个市根据地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分为东、中、西三类,全面开展试点。

 二、市级主责,全域推进。抓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在市级。必须充分调动市域内各类社会治理资源,打造权责明晰、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压实市级责任。明确要求各市党委、政府承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目前已有 8 个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或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委政法委,政法委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6 个市出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和配套方案。比如,青岛市成立6 名市领导任指挥的指挥部,实施基层治理、扫黑除恶、公共安全等六大“市域社会治理工程”。二是发挥市域优势。各市充分依托市域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资源调配职能,用好用活在立法、司法、行政、人事、资源等方面的决定权和决策权,努力把市域打造成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烟台市率先为全部乡镇配齐专职政法委员,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淄博、东营、滨州、菏泽等市明确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为事业单位,实行“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着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平台。三是打造市域品牌。省里提出指导性意见,下放有关政策、权限,给予各市充分运用地方事权的空间,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品牌建设。各市按照开放性、实践性、竞争性要求,自选几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工作,聚焦放大本市优势开展试点,形成品牌,互相学习借鉴。比如,威海市探索创新“六治融合、一网联动”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平安指标列全省首位;潍坊市积极推行“党建+网格化”模式,以党员稳定带动群体整体稳定,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促进群体长治久安;济宁市充分发扬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打造推广矛盾调处化解“和为贵”工作室品牌经验,形成本市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

 三、立足职能,狠抓落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委政法委把握职能定位,积极牵头抓总,充分发挥统筹谋划、组织推动、经验总结、督导落实等职能,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强力推进。省委政法委定期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片会,及时培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4 月份、7 月份两次召开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交流推广青岛等 7 市具有典型性、引领性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形成相互学习、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二是完善规范。省委政法委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大力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出台“雪亮工程”、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等规范,并写入《XX 省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条例》,纳入“数字 XX”整体规划,在政策、保障方面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支持。制定《基层社会治理“双星双优”主题活动方案》,对全省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行星级动态管理,每年推选表扬优秀综治中心干部、优秀网格员,并充分运用新媒体讲好网格故事、树好队伍形象。三是督导考核。10 月份,省委政法委按照“四不两直”方式,聚焦工作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各市交叉对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省委政法委汇总通报,指出问题不足,促进各市攻难点、补短板。调整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年度考评体系,加大市域社会治理考核权重分值,营造全省上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浓厚氛围。

 突出地域特点 坚持问题导向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胡 焯

 甘肃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省委决定,今年在 5 个地级市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1 至 10 月,5 个试点市刑事案件、命案同比分别下降 7.6%、48.6%,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主要做法是“五个一”:

 一、编制“一套方案”,绘好试点工作“路线图”。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委政法委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将试点作为全省政法工作三年大提升的标志性工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试点方案》,确定试点工作总体框架。组织领导上,省委决定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平安甘肃建设领导小组,5 个试点市均成立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政法委牵头、20 多个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建立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领导工作格局。建设内容上,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提出法治氛围、道德风尚、群众自治等 6 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围绕完善共治格局、打造工作网络、优化治理方式、建强支撑保障等 4 个方面内容,确定 20项重点任务,设置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群众安全感等 5 项否决性指标,强力予以推进。分类指导上,统筹考虑经济、地域、民族等特点,确定兰州、天水、酒泉、张掖、金昌 5 个市进行试点,要求试点市在全面完成重点任务的基础上,省会城市突出示范引领,民族地区突出宗教和顺等,努力探索具有甘肃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设立“一个体系”,树起试点导向“指挥棒”。积极探索创新平安甘肃建设协调机制,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科学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平安甘肃建设责任制考评奖惩办法》,省委、省政府与所有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央驻甘单位和各市(州)党委政府等 204 个部门单位签订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第一次实现平安建设责任制全覆盖。始终把考核奖惩指引作为“指挥棒”,将试点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平安甘肃建设目标责任书,制定考评细则,增加试点工作在平安建设中的权重,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定量考核、评价奖惩制度。第一次研发平安甘肃指数,设置公共安全、矛盾纠纷调处、便民服务等 9 大类 133 项指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社会治理成效,实现精准化预警管理,指导试点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

 三、做实“一个载体”,打造社会治理“综合体”。加快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发挥好服务群众、信息收集、预警督办、矛盾化解等职能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工作载体。省上抓规范指导,制定《甘肃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动建设规范化、实体化综治中心,做到有机构编制、有办公场所、有工作经费,目前全省已有50%的市(州)成立事业编制的综治中心,82%的县(市、区)、97%的乡镇(街道)建成综治中心。张掖等市为所有乡镇(街道)增加一名党委委员兼任政法委员,统筹指导综治中心工作。市县抓集成应用,酒泉等试点市将综治中心打造为汇聚社会治理资源的重要平台,整合司法、人社、国土、民政、住建、信访等部门单位力量,推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运作模式,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协调制度,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

 四、搭建“一个平台”,厚植融合共享“智慧树”。为解决社会治理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功能不一等问题,第一次统一建设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首先在 5 个试点市布建运行,逐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实时感知、统计调查、研判预警、联动处置。打破信息壁垒,建设 1 套标准规范体系、1 个政法大数据中心,打通信息联通渠道,将 200 多个部门单位涉及社会治理的数据全部接入,实现政法综治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完善功能模块,设计涵盖社会治理各要素的政法基础业务、平安甘肃专项业务等 5 大应用平台、400 多个子系统,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持续支撑。发挥平台功能,积极对接市域需求,设置开放端口,鼓励各地进行自主性、差异化设计,不断完善智辅决策、智辅监管、智辅服务等功能,为常态化、科学化预测预警预防提供有效支撑。

 五、完善“一套机制”,形成多方联动“共治圈”。指导试点市积极推进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工作机制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综治中心牵头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张掖、酒泉等试点市在各县(市、区)依托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动调处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诉前调解、专业调解以及信访化解力量集中办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完善“六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构建智能化技术防控网、常态化治安巡逻网、精准化风险预警网、明晰化公共安全网、多元化社会共治网、专业化处突维稳网,目前全省全面建立治安户长、网格员、群防群治以及专业化应急处突 4 支队伍。完善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机制,兰州市将公共服务方面 48 部热线全部纳入 12345 民情热线,整合政府服务职能,实行“一号受理、分类转办、跟踪回访”;天水市将民生服务和呼叫平台融入综治中心,实行“一窗口受理、一中心办结”。完善公众参与的民主协商机制,张掖、金昌、天水等地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多元参与,畅通公众参与的规范化协商议事渠道,建立“和事佬”协会、“邻里帮帮团”、民情“连心扣”等机制和模式,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让身边人解身边事”,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 推进海滨新城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孙建华 天津市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4 次亲临天津 2 次视察滨海新区,明确要求“滨海新区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口,推动区域社会治理取得了新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大局持续保持高度稳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挺起主心骨,靠统筹有力打造共建新格局。滨海新区社会治理体量大,世界 500 强企业有 146 家在新区投资落地,国家超算中心、新一代运载火箭、人工智能等一批国家战略研发制造基地都在新区。辖区内海域、陆地兼备,港区、油区、园区兼有,既有国际化、现代化的高端社区,又有经济欠发达、管理难度大的渔村、乡村,治理主体多元、治理要素多样、治理结构复杂。特别是新区由 3 个行政区合并组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体制机制衔接不顺、运转不力等问题凸显,曾发生了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针对新区社会治理之难之痛,区委区政府坚持打造北方经济新引擎与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双轮驱动”。一是靠科学理念来引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区域社会治理实践,突出加强党对区域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立足中央对新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基层基础,从健全治理体系入手,从新起点、宽领域、多层次、高标准来谋篇布局,全力打造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新城。二是靠坚强的组织来主导。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区、街镇、社区村都成立了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领导小组,三级书记担任组长,完善了十大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做到党委主导、属地主责、部门主管、基层主抓,统筹调度辖区各类组织共商共管共建。三是靠刚性的责任来督导。制定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规则清单“三张清单”,完善考核办法,全区 92 个驻区单位、区直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各开发区、街镇全部纳入区域社会治理考核,以责任落实倒逼区域社会治理任务执行力。

 二、盯住问题抓,靠边干边立构建共治新体系。针对区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难点焦点,坚持固根基、补短板、扬优势,盯住问题治、形成合力抓。一是抓实“四防工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无缝对接,组织直升机、无人机、海上舰船、公安武警、保安辅警、平安志愿者等力量资源,实现了海天地立体巡防巡控全覆盖,人地事物组织风险防控无盲区。二是抓实“四门行动”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开展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组织万名党员干部下街镇、进村居、入楼门,面对面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完善访调、公调、检调、诉调对接机制,建立工会、企业、仲裁、司法“四方共助”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构建起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历史积案化解攻坚,261 件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清零。三是抓实“三大攻坚”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体系,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聚焦聚力“三大攻坚”:强力推进扫黑除恶,围绕创建“无黑”城市,紧盯重点行业领域地区,深挖彻查“官伞警伞庸伞”,打掉了一批非法集资和传销、长期盘踞码头、扰乱平行进口车市场、非法占用企业土地、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等黑恶势力犯罪团伙;强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统筹公安、边防、渔政、海事、港航等 21 个部门联合执法,完善海域生态修复、港口船舶污染监管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危化企业整治,建立危化品全流程监控平台和运输专用车道,不漏一库、不漏一车、不漏一物,确保了区域安全。

 三、推动力量下,靠精细服务搭建共享新平台。按照市委抓区带街镇促社区村的要求,确立由区来统、街镇来抓、社区村来办的思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一是依照三级职能分层构建基层治理标准。区级层面实现“四全”,组织体系全建立、协调机制全完善、工作平台全联通、保障力量全到位;街镇层面实现“五能”,充分为街镇赋权减负,优化机构设置,强化能统筹、能调度、能治理、能管理、能服务的职能作用;社区村层面实现“六有”,有组织、有场地、有平台、有服务、有队伍、有保障。二是建成三级贯通的网格管理指挥中心。做实做强区、21 个街镇、441 个社区村三级网格管理机构,统筹整合区域内党建、民政、城市管理、环保、食品安全、禁毒、消防等各类网格资源,打造 743 个“全科网格”。三是打造三级联动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整合街镇司法所、信访办、公共安全办、网格管理中心和综合执法合署办公,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基层治理应急处置、综合执法联合查处、服务群众快速响应、重点工作“最后一公里”五项联动机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将 109 个印章审批合一,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区、街镇两级 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只进一扇门”,“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成为常态,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乡镇,区域社会治理效益最大限度惠及人民群众。

 对标“两高两化” 探索厦门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 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伟华

 厦门市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照中央政法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要求,对标“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定位,全力驱动市域社会治理格局转变、方式转化、重心转移、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

 一、理念驱动治理格局转变:从“单一管”到“多元治”。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是多元参与、开放共治的社会治理。厦门推动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和基层群众同向发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党委政府引领治理。市委市政府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两高两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主动创稳、铸魂创安、强基创先“三创工程”,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主抓手。健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治理机制,对“三创工程”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社会力量协同治理。积极引导公证机构参与司法体制改革,全国首创“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的司法辅助事务外包机制,并逐步向“公证+”延伸。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器,推动社会组织优胜劣汰和村(居)全覆盖,为刑满释放人员、失独家庭等提供 70 余项常态化专业服务。培育了蓝天救援队、南普陀义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治理志愿队伍。三是基层群众民主治理。立足国际化定位,积极探索将外来人员、台胞台商、外籍人士等“新厦门人”纳入自治组织,开展协商自治。创新“政府补一点,大家捐一点”机制,推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结对共建,鼓励居民开展社区书屋、小区绿地认捐认养等共建活动,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

 二、目标驱动治理方式转化:从“被动防”到“主动创”。着眼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固化提升金砖安保经验,在风险防控中化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精准预测、及时预警、有效预防。一是推进“主动创稳”工程。紧盯房地产、涉众金融等热点领域,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推进“常态创稳”。建立情报动态掌握、形势动态研判、策略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动态创稳”。依托“厦门百姓”APP,发动社会力量上报隐患、参与治理,推进“专群结合创稳”。二是建立“主动防控”体系。在金砖安保基础上,构建站卡查控、海域管控、街面巡防、社区安防、单位内保、安保警卫六大立体防护圈,探索应用各类新技术,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确性。三是实施“主动警务”战略。运用现代技术,延伸工作触角,对入厦流窜作案前科人员和治安高危人员及时发送普法信息,关注活动轨迹,必要时上门查访警示,提高预测预警各类风险能力。

 三、需求驱动治理重心转移:从“粗线条”到“微治理”。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厦门瞄准小单元、着眼小平安、盯住小需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在小单元推动大治理。立足城市小区这一“最小单元”,健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治理架构,推动机关党员 100%到社区报到,让社会治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开发“家住厦门”小区治理平台,推动业委会网上选举、小区事项网上投票、风险隐患网上填报、民生服务网上办理。二是让小平安凝成大平安。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平安小事抓起,完善小区安防系统,塑造“家安”;开展道路交通亡人事故专项整治,打造“路安”;推进食品药品网格监管全覆盖,保障“食安”;整治 28 个重点行业乱点乱象,推进“业安”;提升“心灵绿洲”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覆盖面,保障“心安”。三是从小细节做好大文章。以推广中小学“延时服务、午餐工程”为切入点,带动破解校园周边摆摊设点、交通拥堵等治理难题。依托厦门警方“e 政务”平台,推广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旅游签注立等可取等“微服务创新”,努力让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四、科技驱动治理动能转换:从“数据多”到“数据活”。发挥数据治理效能是激发社会治理动能的关键。厦门在数据聚起来的基础上,推动数据新起来、跑起来、活起来,以数据的生命力提升治理的生命力。一是让数据新起来。推进全市统一的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时对接公安、卫健、住房等系统和小区门禁、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数据,搭建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高速路”,确保数据动态更新,鲜活准确。二是让数据跑起来。把公安、社保、教育等 50余个部门的 400 多项社会治理服务事项,全部装进“i 厦门”手机平台,努力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三是让数据活起来。加快市域社会治理协同平台建设,努力为部门提供社会治理大数据分析服务。比如,汇聚法院、房产、公证等部门数据,打击房屋“套路贷”犯罪。通过大数据的充分运用,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例文 四中 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