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指导书]建设工程质量通病

时间:2021-10-26 09:16:17 浏览量: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预防

 (一)

 钢筋加工 :

 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现象:箍筋末端未按规定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原因分析: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及应用范围;现场配料及钢筋加工管理混乱。

  防治措施:

  1)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如图 9);

 2)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可做如下处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但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

 (二)直螺纹丝扣加工

 现象:丝扣缺损、数量不够、丝头端部不平整等(如图 10、图 11)。

 原因分析:

 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现场交底不清; 图 图 11:钢筋直螺纹丝头加工机械

  图 图 10:部分钢筋直螺纹丝扣加工不合格

  图 9:箍筋下料、加工规范 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维护不到位; 3)丝头加工后未及时加戴保护帽进行保护; 4)钢筋端部直接采用切断机切割。

 防治措施:

 1)钢筋接头丝扣加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2)现场须配备通规、止规等检测工具,对加工的丝头要经常性抽查; 3)合格的丝头应及时加装保护帽; 4)钢筋端头应采用无齿锯切割,以保证钢筋端部平整。

 (三)

 钢筋安装 :钢筋直螺纹连接缺陷

 现象: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裂等。

 原因分析:

 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如图 12); 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矩扳手及时检查; 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 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如图 13); 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

  丝扣长度不够,端头切割不平。

 图 12:直螺纹接头切割不平,丝扣长度不够 图 13:直螺纹接头用通规和止规检验

  ( ( 四 ) 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准

 现象:

 1)浇筑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2)预制板制成后,板底出现裂缝。凿开混凝土检查,发现保护层不准。

 原因分析:

 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得太少。

 2)当采用翻转模板生产预制平板时,如保护层处在混凝土浇捣位置上方(浇筑阳台板、挑檐板等悬臂板时,虽然是现浇的,不用翻转模板,也有这种情况),由于没有采取可靠措施,钢筋网片向下移位。

 预防措施:

 1)检查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够 2)钢筋网片有可能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保护层偏差,例如用铁丝将网片绑吊在模板楞上;采用翻转模板时,也可用钢筋承托网片(钢筋穿过侧模作为托件),再在翻转后抽除承托钢筋(如不是采用翻转模板,则在混凝土浇捣后抽除)。

 (五)露筋

  现象: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发现其表面有钢筋露出。

 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土时,振动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

 预防措施:

 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竖立钢筋虽然用埋有铁丝的垫块垫着,垫块与钢筋绑在一起却不能防止它向内侧倾倒,因此需用铁丝将其拉向模板挤牢,以免解决露筋缺陷的同时,使得保护层厚度超出允许偏差。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绑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治理方法 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混凝土接合可靠,原混凝上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层、砂粒或残渣,并在表向保持湿润的情况下补修。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据露筋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锈蚀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

 (六)箍筋间距不一致

 现象:

 按图纸上标注的箍筋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

 原因分析:

 图纸上所注间距为近似值,按近似值绑扎,则间距或根数有出入。

 预防措施:

 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有时,也可以按图纸要求的间距,从梁的中心点向两端画线。

 (七)四肢箍筋宽度不准

  现象:

 对于配有四肢箍筋作为复合箍筋的梁的钢筋骨架,绑扎好安装入模时,发现宽度不适合模板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严重的甚至导致骨架放不进模板内。

 原因分析:

 1)在骨架绑扎前未按应有的规定将箍筋总宽度进行定位,或定位不准。

 2)已考虑到将箍筋总宽度进行了定位,但在操作时不注意,使两个箍筋往里或往外串动。

 预防措施:

 1)绑扎骨架时,先扎牢(或用电弧焊焊接)几对箍筋,使四肢箍筋宽度保持符合图纸要求的尺寸,再穿纵向钢筋并绑扎其他箍筋。

 2)按梁的截面宽度确定一种双肢箍筋(即截面宽度减去两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绑扎时沿骨架长度放几个这种双肢箍筋定位。

 3)在骨架绑扎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四肢箍筋宽度的准确性,发现有偏差应及时纠正。

 治理方法 取出已入模的钢筋骨架,松掉每对箍筋交错部位内的纵向钢筋的绑扣,校准四肢箍筋的宽度后重新绑扎。

 (八)

 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现象: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如图 14、图 15)

 原因分析:

 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 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 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

 图 图 15:柱纵向钢筋间距均匀、无移位

  图 图 14:柱纵向钢筋间距偏差大,移位

  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 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 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 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

 防治措施:

 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 至 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 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 处用柱箍点焊固定; 3)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 4)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 5)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6)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

 (九)

 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

 现象:

 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处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像经常发生(如图 16、图 17)。

  2.原因分析:

 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处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图 图 16:梁柱核心区箍筋数量不足

 图 图 17:梁柱核心区箍筋绑扎规范

 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处钢筋较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核心部位钢筋绑扎困难的局面,因此在绑扎时经常遗漏柱箍筋的现象。

 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处钢筋绑扎顺序; 2)纵横向框架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框架梁下部钢筋。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底模上。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纵向钢筋进行绑扎。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框架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若纵梁断面高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绑扎顺序颠倒,即按“先纵后横”进行绑扎即可; 3)当梁柱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时,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U”型箍,套入后焊牢箍筋搭接接头。

 

相关热词搜索: 指导书 通病 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