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综艺娱乐节目策划
10广播电视编导(一)班第四组
综艺娱乐节目策划
以《快乐大本营》为例进行节目策划
目录
一、 策划背景 二、 节目定位 三、 节目宗旨 四、 目标受众 五、 节目主题 六、 节目嘉宾 七、 节目流程 八、 节目包装 九、 市场调查分析 十、 节目制作安排
一、 策划背景:
目前围绕“音乐”展开的节目类型比较单一,难以吸引观众眼球。在娱乐盛行的时代如何能以新颖的方式和最热门的话题吸引观众眼球成为节目成功的关键。
《快乐大本营》这个电视娱乐节目的领头羊,以青春励志和全民娱乐为核心目标,不仅具有颇高收视率,且节目内容灵活多样,让国民在娱乐嬉笑之余,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而作为具有“亚洲第一女子天团”之称的S.H.E近期获悉已确定登上蛇年春晚,作为Selina伤愈后S.H.E合力首秀可谓备受瞩目。所以本期节目将围绕S.H.E最新转折力作专辑《花又开好了》中的主打曲目“花又开好了”作为主题,邀请S.H.E来讲述她们“花又开好了”的温馨故事。
二、 节目定位:
《快乐大本营》栏目以清新、自然、真实、健康及具有一定知识含量为内容定位。形式上以娱乐性为主,包容文艺、 游艺、新闻、访谈、猎奇、绝技等于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于其中,强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节目宗旨:
《快乐大本营》从栏目名称的制定,口号的设计,演播环境的营造都在体现“快乐气氛”,推崇“简单快乐”,节目从开始的“啦啦歌”动画视频到“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主持人齐声高喊出“我们是快乐家族”,将观众的情绪锁定在“快乐”的主题上,传递“快乐至上”的娱乐精神,突出了以观众为主体的“娱乐天下”的节目宗旨。
四、目标受众:
《快乐大本营》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心理思维方式,文化消费方式等来设计节目和游戏环节,所请的嘉宾都是在青少年当中拥有高知名度的或者为青少年所推崇的人,如林宥嘉、韩庚、李宇春等这些符合青年受众的需要和兴趣的人。《快乐大本营》不断改版,以倡导“全民娱乐”为宗旨,致力于大众文化市场的培育,就是熟知特定受众的收视心理的选择。深入到目标受众的意识中去,进而让节目的生命力不断增强。通过选择各种途径进入青少年心中的娱乐形象作为节目嘉宾,使得这些年轻人在收看《快乐大本营》时产生心理期待和心理满足——通过名人延续自己或者发泄自己的快乐热情。因此,节目一出来就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
五、节目主题:花又开好了
六、节目嘉宾:亚洲第一女子天团S.H.E 七、节目流程:
(1)、开场秀:花再绽放的温暖优雅的舞曲开场 (2)、主持人出场秀:
主持人以一个温馨浪漫的婚礼秀中分角色扮演(与访谈Selina与
Ella婚礼相映)并演唱根据S.H.E的最新专辑《花又开好了》主打曲目“花又开好了”的曲谱改编歌词,由主持人在情景剧中演唱出来向嘉宾致敬
(3)、开场白:
主持人开场引出“花又开好了”这一主题,与观众互动
引出嘉宾介绍即将出场嘉宾
(4)、嘉宾出场:演唱新专辑《花又开好了》中的《迫不及待》,歌舞出
场
(5)、开始访谈:围绕新专辑展开、婚后生活、播放圈内好友和家人祝福
的VCR、三人不同发展方向等
(6)、游戏环节:
①、心有灵犀:分主持队和嘉宾队猜歌名或明星
②、我是歌王:可以选几名歌迷观众与嘉宾对阵,在题板上写一些
数字或者颜色,然后每人唱一句带数字或颜色的歌,
但是歌词里不能有题板的数字或颜色
(7)、āáǎà科学实验站:
①、人体钢琴: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一起进行“人体钢琴”实验并分队
比赛
②、水果DJ台:主持人与嘉宾玩水果DJ台实验奖惩游戏
(8)、主持人总结:节目主持人总结此次节目,向嘉宾和
观众致谢,宣布节目结束
(9)、收尾:最后由S.H.E演唱新专辑《花又开好了》主打曲《花又开好了》
八、节目包装:
目前,节目的后期包装已经成为提高电视媒体包装的整体水平、提升频道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主要运用实拍元素、3D元素以及平面元素,通过后期包装系统将这些元素进行伊苏组合和加工,以达到完美的听觉、视觉效果,最终生成成片,由此可见后期包装系统在频道包装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本期节目中,主要运用的包装方式有:头尾呼应式,珠联璧合式。
(1)、头尾呼应式:
好的片头如一个好的衣服,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深观众对栏目的印象,所以在本期节目中,片头主要用S.H.E的最新专辑《花又开好了》主打曲目“花又开好了”的曲谱改编歌词,由主持人在情景剧中演唱出来送给本期嘉宾尾部由S.H.E演唱《花又开好了》,从节目开始到收尾都围绕着节目的主题内容,让栏目在片头和片尾更容易代表节目的内容,让观众在欣赏的是一个非常严谨精细的一期节目。
(2)、珠联璧合式:
节目制作各个环节都统一在栏目的整体走向和风格上,先确定好本期“花又开好了”的节目主线,搜索调查观众歌迷感兴趣的话题,确定访谈方向,围绕S.H.E不同发张轨迹谈话,宣传新专辑,因专辑Selina伤愈后S.H.E首张专辑,所以话题氛围营造的比较温馨,轻松一些。
(3)、最后把握整体性原则:
充分把握节目定位和风格,把握摄像机机位安排,场面调度,剪辑合成与节目后其包装等一系列的各个环节的细节,并且整体上把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上符合“花又开好了”的节目特点与定位的“快乐大本营”。
篇二:论我国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
论我国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
王 莺
2011年,广电总局第一次发出“限娱令”,出台《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文件,要求各地方卫视从2011年7月起,在17∶00至22∶00黄金时段,娱乐节目每周播出不得超过三次。2013年,广电总局再次发出“限娱令”,出台《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两次“限娱令”,恰恰反证出我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时代已经到来。
“泛娱乐化”一词,最早出现于Neil Postman的《娱乐至死》。书中指出,电视媒体以其强大的娱乐功能,成了泛娱乐化的最佳载体。而细数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节目,真可谓娱乐无穷,泛滥成灾。
一、泛娱乐化的现实
广播电视有四大传播功能。即:信息传播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大众娱乐功能。而在泛娱乐化时代,如今的电视节目已经几乎到了“大众娱乐”一枝独秀的程度。
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
首先,是电视娱乐节目遍地开花。从《超级女声》所引领的选秀节目,到《爸爸去哪儿》带动的真人秀节目;
从风靡一时的《快乐大本营》,到争议不断的《非诚忽扰》,无不以娱乐立足、以娱乐取胜。而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中都能找到这些节目的孪生姊妹。
其次,除了这些本身就属于娱乐节目的节目泛娱乐化了之外,甚至连一些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和严谨的科教类节目,也开始向娱乐化发展。比如一些地方卫视的《晚间新闻》、《新闻播报》等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娱乐化倾向。凤凰卫视曾经提出的口号就是“资讯使人忧虑,何不娱乐处之。”这说明娱乐化已经渗透到了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
二、泛娱乐化的成因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受众需求。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曾说过:人类在完成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使命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那这种剩余精力的释放就是娱乐。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消费的需求、方式、观念和结构也会随之而改变。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就会转向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此时,能给大众带来精神享受的电视娱乐节目显然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日益加大的社会背景下,搞笑、煽情的电视娱乐节目无疑能给人们带去一份轻松的心情,这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从内在因素来看,大众娱乐需求的增长,是产生电视媒介泛娱乐化倾向的主要动因。
二是市场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媒体也逐渐走上了市场化改革的道路。电视台不再靠财政拨款生存,只能向市场求发展。市场就那么大,电视台却在不断增加,激烈的竞争,产生了“收视率”这一检验标准。一档节目能否生存,“收视率”说了算。“收视率”来自哪里?当然是观众的认可。所以,娱乐化便成了电视节目争夺观众、增强收视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视率”一上去,广告收入当然也大幅攀升。在这样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各电视台当然争先恐后地推出有卖点、有新意的节目,而娱乐化便是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而这些节目的成功,又直接推动了电视节目“泛娱乐化”
的趋势。
三、泛娱乐化的影响
电视媒体的泛娱乐也并非一无是处。就拿新闻节目中加入娱乐元素来说,以口语表达方式说新闻,比自正腔圆播新闻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也是“说”新闻遍地开花的原因。继而出现的“聊新闻”、“侃新闻”,则以更轻松自然的方式将新闻信息通过电视媒体传达给受众。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红兵就认为:“泛娱乐化不会害死人,也不会真的危害社会,一个洋溢着自由和欢笑的社会总比一个拘谨和压抑的社会更好。”再加上电视媒体泛娱乐化是市场的选择,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趋势,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物。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电视节目若一味地走迎合观众,向媚俗化发展,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对媒体自身的影响。公信力是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公众依赖的内在力量。没有公领略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所鄙弃。黄晓芳于1999年发表的《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在社会里有广泛的信誉度和权威性,在受众里有深远影响的媒介的自身魅力”。而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取悦观众,不惜以牺牲自身公信力为代价。娱乐节目庸俗化、低俗化;
新闻节目边缘化、娱乐化。综合的媒体功能,向单一的娱乐功能转变,势必会降低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是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娱乐至死》的作者Neil Postman认为: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将带来社会智力的集体下降,人们甘心被娱乐,甘心被电视掏空,仅仅为了获得一种被操纵的快乐。电视节目进入“泛娱乐化”时代,低俗文化泛滥膨胀,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却因为正统、严肃,成了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几乎被挤出了电视文化的舞台。文化的意义被狭隘的局限为“宣泄和享乐”,只要感性不要思想,只求享乐不求深刻。历史被简化为帝王后妃的轶闻趣事,历史的规则则被简化为一些赏罚分明的道德寓言故事。而当人们的生活被娱乐填充,整个民族的文化智力也必然会因为缺乏理性的思想而开始衰退。“一个民族只知道笑,却不知道为什么笑,用调侃的方式腐蚀掉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传统和最优秀的伦理观念,到了最后,也就造成了这个民族精神的解体。”因此,为提升电视的文化品格,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高品质的电视节目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泛娱乐化”的应对之策
化解媒体泛娱乐化问题,最主要还得从媒体自身抓起。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促进媒体的良性发展,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正确认识娱乐。人们往往简单地将“娱乐”二字与歌星、影星联系在一起。其实“娱乐”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使人快乐;
快乐有趣的活动。因此,广义的娱乐节目,应该是指“用令人愉悦的方式,使人受到启迪的节目。”寓教于乐,娱乐可以载道,可以阐释哲理,也可以承载人类同共的情感。
其次,加强媒体自律。媒体从业人员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电视传媒人应大力加强道德自律,杜绝以俗为雅、以无知为个性等错误思想的产生,才能真正防范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处在当今整体浮躁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从业人员更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担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正确把握观众的欣赏需求,对于观众庸俗化的欣赏需求加以正确的引导,制作出集健康和娱乐于一体的电视节目奉献给受众。
第三,提升节目质量。泛娱乐化的“娱乐”强调的是一种肤浅的感官娱乐,旨在片面地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主要表现为“娱耳”“娱目”。高质量的娱乐节目,应该是能“怡情悦性”、“娱志赏心”的,是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能够鼓舞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的。能够让人得到心灵上的升华,达到一种美与善交融的境界,具有审美享受与美育的意义。
第四,丰富节目内涵。其实娱乐传播也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电视绝不能从“只讲政治”
这一极端走向“只讲娱乐”的另一个极端。电视娱乐节目更要坚守电视的文化品格,坚守娱乐底线,致力于提升电视娱乐节目的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或说“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
第五,完善评估体系。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目前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收视率。收视率调查对学术研究和业务开展提供了参考价值,但正如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收视率只能看出收看节目的观众数量,却无法评估节目本身的质量。因此,要完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像浙江卫视所提出的“综合指标”,就值得借鉴。这个“综合指标”包括平台覆盖率、人文美誉度、品牌影响力、新闻公信力、收视率5项。这样的评估标准打破了“唯经济利益至上论”。
收视率指标的评估却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电视收视率只是显示收看节目的观众数量,但却无法评估对节目本身的质量,也量度不了观众对节目的喜好程度和关注情况。况且我国目前大多评估系统都只有结果,却没有原因,很难对节目质量做了明确的评判。
篇三:电视综艺节目概述
第六章 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主讲人:艾老师
第一节 电视综艺节目界定、发展与类型 一、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综艺节目时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电子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片段、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光色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构成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电视综艺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可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之后产生新的艺术效果,既保留原有艺术形态的艺术价值,有充分发挥电子创作的特殊艺术功能,使之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一种给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和审美感受的电视节目形态,故而也可以称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它具有明确的主题思想、综合艺术样式、广泛的参与性等特点。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类型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以电视综艺栏目和电视综艺晚会为主的阶段
所谓电视综艺栏目:主要是指以栏目化的形式出现,通过电视栏目主持人的主持串联,将诸多电视文艺样式组合在一起,经过电视杂志化的艺术处理,给观众以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的电视文艺形态。
电视综艺晚会:是指以电视播出的技术手段,文艺晚会的艺术样式,通过电子技术手电的制作,对各种文艺节目进行再创作,经过节目主持人的组织和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综合审美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综艺晚会一般观演空间比较大,可容纳的演员与观众较多,现场效果追求演员和观众的互动。电视综艺晚会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节庆综艺晚会、主题综艺晚会、行业综艺晚会等。
这个阶段受到关注的是从1983年起举办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电视节目内容以专业歌舞和曲艺为主,明星表演,观众观看,节目形式比较固定,虽然有时也出现主持人向观众文化等环节,但观众基本不能参与到节目中去,与观众有较大举例。内容缺乏亲和力,形式缺少变化,与观众缺少互动成为传统综艺节目的硬伤。
(二)以电视游戏娱乐节目为主的阶段
1997年,电视湘军模仿港台节目制作《快乐大本营》以及1998年推出《玫瑰之约》。此后内地以“欢乐”、“快乐”和“速配”为主题的节目掀起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第二次浪潮。
这一阶段节目的娱乐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现场观众甚至有直接参与节目的机会。各种各样的游戏,轻松活泼的氛围令观众耳目一新,但简单的游戏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其地位很快被知识竞技类为主的益智类节目代替。
1999年北京有线电视台开播《欢乐总动员》,掀起一股“快乐”“欢乐”浪潮,但是由于被过度克隆和复制,逐渐走向低潮。
从2004年开始,《快乐大本营》逐渐淡化明星套路,越来越强调海选、真人秀、PK邓新概念,突出全民欢乐。
(三)以益智博彩类节目为主的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竞技类为主,强调平民参与和物质奖励,并且制作门槛不高,各大电视台纷纷制作词类节目,全国上下又掀起了全民竞猜的浪潮。
代表节目:1999年央视引进英国大型娱乐博彩类节目《GOBINGO》经过本土化处理后推出《幸运52》,以及后来的《开心辞典》等。
(四)以真人秀节目为主的阶段
国内最早的“真人秀”节目可以说是广东电视台2000年的《生存大挑战》。但是这种野外生存类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并没有受到追捧。
直到2004年《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梦想中国》三箭齐发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引发了真人秀的浪潮。
此后,《非常6+1》、《星光大道》、《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等,通过自身的摸索和借鉴境外的相关节目,真人秀节目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中国内地娱乐节目的主流。
2006年,一系列的节目成功后,抄袭、复制的节目大量的出现,各大电视台纷纷拿出招式进行炒作,最终,2007年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成为了观众首先声讨的对象,之后很快被广电总局下发通报,责令停播。同年,广电总局再次下发通知,规定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禁止播出选秀节目,并且不能直播,不能由观众投票等,电视选秀类真人
秀节目逐渐归于常态与冷静的发展态势中。
2008年,奥运年,电视节目综艺节目一切以奥运为主。
2009年以后,出现了一系列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非你莫属》,婚恋相亲类真人秀节目《非常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平民竞技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再到后来歌唱类真人秀比赛《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我是歌手》,以及2013年新兴的明星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星跳水立方》。特别是最近电视湘军又推出巨作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引起了收视热潮,收视率一度超过《我是歌手》等知名歌唱类真人秀比赛。
第二节 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问题、改进之道 一、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和问题
1.立意和主旨导向错误
2.格调不高、平庸媚俗,主要表现为:
(1)以性为看点,打擦边球。比如2003年被叫停的湖南娱乐频道《星气象》栏目,艳装主持人报天气,引起受众不满。
(2)以残忍为噱头、挖掘人性之恶
(3)窥探明星隐私,让高不可攀的明星们当场现行、尴尬不已。
3.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
4.唯收视率论
唯收视率论
所谓唯收视率论,指的是中国电视媒体界在过渡中海收视率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观念:认为收视率是电视节目制作质量和广告投放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节目制作、评价和运行决策的首要目标。电视制作者和决策者都将追求尽可能高的收视率作为局丁节目、栏目甚至是频道生存的首要目标。如果让功利思想成为娱乐节目和观众的驱动力,必将导致电视文化和电视艺术的低速和劣质。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明确提出:“要重视收视率,但是不能搞唯收视率”。
二、如何治理和预防过度娱乐化出现的“超娱乐化”和“泛娱乐化”
1.追求审美性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
2.以创新为主,间接为辅,重视“本土化”。这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创新以及节目本土化的改造。例如湖南经视2002年推出的《越策越开心》靠得就是节目内容的本土化、文化的本土化、主持人的本土化、节目预言的本土化蝉联全国电视百佳以及全国电视节目评比综艺类一等奖。
3.提高传播的文化内涵和格调,提升社会责任感
4.寓教于乐、绿色娱乐
5.加强政策监管,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
6.满足受众的需要与引导受众进步相结合
7.公益和娱乐联姻。例如湖南卫视的《天声一队》
“超娱乐化”和“泛娱乐化”
“超娱乐化”:主要是指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超过了一定的度和范围,没有处理好娱乐的内容与艺术表达的关系,传递了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对群众的精神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泛娱乐化”:主要是指电视制作媒体、播出的格调不高的约了雷、选秀类节目过多,认为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过多,连新闻、社交类节目也掺进了“娱乐”元素。最早提出“泛娱乐化”概念的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
第三节 电视综艺晚会 一、电视综艺晚会的界定
是指以电视播出的技术手段,文艺晚会的艺术样式,通过电子技术手电的制作,对各种文艺节目进行再创作,经过节目主持人的组织和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综合审美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综艺晚会一般观演空间比较大,可容纳的演员与观众较多,现场效果追求演员和观众的互动。电视综艺晚会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节庆综艺晚会、主题综艺晚会、行业综艺晚会等。
二、电视综艺晚会的分类
1.节庆综艺晚会
2.主题综艺晚会
3.行业综艺晚会
三、电视综艺晚会的创意策划
创意策划是电视晚会的核心,包括晚会的主题策划和晚会的定位策划。
1.主题策划:主题的提炼与归纳的基本要求;
主题策划的思路如何展开。
2.定位策划:
(1)内容定位:精品意识;
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
处理好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处理好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2)形式定位:运用高科技带动形式创新;
提高现场效果,保证屏幕效果。
四、电视综艺晚会节目策划
电视晚会节目策划工作主要包括节目方案策划和晚会进行方案策划。
1.节目方案策划:坚持精品化;
加强贴近性;
提升仪式性。
2.进行方案策划:突破模式化;
高潮点;
尝试新结构;
用活主持人。
五、春晚
春晚定义: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为央视春晚,或直接成为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春节自1983年开办以来,历届晚会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例如2009年的“中华大联欢”主题。春晚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30届。
1.互动性、仪式性不够,这就要求运用技术手段、议题设置等调动受众参与,引发共鸣。
2.植入广告过多,这就要求我们节制商业追求,取消植入广告,2012年的春晚已经取消植入广告。
3.模式化、同质化、形式化,这就要求我们对节目的编排进行创新,
4.开门办春晚,加大编创支持。
5.正是生活、提高小品品味,拒绝低俗化,注重文化传承和雅俗共赏。
6.把握好弘扬主旋律与遵循艺术规律,正视社会现实与保持政治正确之间的平衡点。
7.处理好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关系。
第四节 电视综艺栏目
《正大综艺》:栏目开播于1990年4月21日,至今已经走过23个年头。《正大综艺》是目前央视播出时间最长、播出数量最多的大型电视综艺益智栏目,栏目每周一期。节目时长为60分钟,节目刚推出时,定位围绕着“看”去做文章,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仿佛成了《正大综艺》的代名词。该节目包括演播室现场节目和《正大剧场》两部分。演播室节目在当年有《真真假假》、《中国真奇妙》、《世界真奇妙》、《猜猜看看》等小栏目。用大部分篇幅展现外部世界的景、事、人,所涉及的知识面甚广。其《正大剧场》也成了国外电视剧向国内展播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大综艺》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有记录某地奇风异俗的纪录片,也有音乐歌舞等艺术片,更有《轻松一分钟》的小娱乐片,还推出过《一笑茶园》引入中国传统说唱艺术。
《综艺大观》简介: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后来,它改名叫组《综艺大观》。《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晚”。《综艺大观》存在了14年的历史,捧红了一大批主持人。倪萍正是凭借在《综艺大观》五年的出色主持才助她走上国内一线女主持的地位。当时在很多观众心目中,“《综艺大观》就是倪萍、倪萍就是《综艺大观》。”《综艺大观》的策划朱海曾经这样描述倪萍与节目之间的关系。王刚、成方圆、周涛、曹颖、沈冰等也都分别担任过《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并且都凭借这个优秀的平台走上了演艺事业的巅峰。2004年10月8日,拥有14年历史的样式名牌栏目《综艺大观》停播,取而代之的是一档全新打造的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
《综艺大观》衰退的原因:
第一,首先节目的受众群体在分化与萎缩。《综艺大观》自1990年开始播出,就一直高举“综艺性、娱乐性、观赏性”的大旗,定位于各层次、各年龄段的电视观众。但是随着21世纪以来,媒介服务的分众化趋势日益明显,手中的欣赏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审美需求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导致《综艺大观》的受众被分流和萎缩。
第二,节目失去了品牌影响力。对一个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是至关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特色和品牌的树立者,中间一旦出现主持人员的变更,就非常容易导致节目无法在保持原来的特色和韵味,就像崔永元离开《实话实说》后,节目走向没落一样。
第三,节目传播方式陈旧,创新乏力。《综艺大观》定位于综艺类修店栏目,其内容一直是五花八门,过于复杂,导致节目编排一直比较刻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作品的质量缺乏专业的制作人员,最终无法唤起观众的热情。
第五节 益智博彩类节目
所谓益智类节目,主要是指由主持人、精彩选手和观众一起构建的互动空间,参与者通过知识、智慧的竞争来决出
节目的赢家即奖金(奖品)的获得者的知识型娱乐节目。益智类节目在我国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98年央视开播《幸运52》之后,一大批益智类节目亮相于我国电视荧屏。从节目形态上看,目前的益智类电视节目大多遵循“支持人+参赛者+观众”的节目模式。益智类节目的共性有三个基本特点:“知识、娱乐、竞争 。”
按照节目涉及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综合知识类,例如《开心辞典》和专业知识类如《超级音乐通音乐强手》等。
益智类博彩节目的发展阶段:
1.单纯知识竞赛。上个世纪80年代,单纯的只是问题,没有任何游戏因素,例如《军事常识知识竞赛节目》、《中学知识竞赛节目》等。
2.娱乐、游戏元素的融入。上个世纪末,集只是、益智、趣味性为一体,并且设置奖金、奖品来刺激选手的参与热情和观众的收看热情,而且题目也更加的娱乐化和平民化。主要代表节目由《幸运52》《开心辞典》《联合挑战》等。
3.“小学课本”为提问范畴。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改版后的“小学课本”为提问范畴。《幸运52》在2007年6月份全新改版,主持人李咏变身“麻辣教师”出起了小学水平的题目,考察成人选手的记忆力、对学过知识的成都掌握以及知识的更新速度。
第六节 真人秀 真人秀定义:也称为真实电视,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真人秀节目首先出现在国外,发展到中国,演变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或称真人选秀类节目。真人秀节目2000年始于荷兰,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广泛移植。荷兰的《老大哥》、美国CBS的《生存者》、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硬汉》等等。它们几乎都成为西方世界最火爆的节目。在我国,2000年8月,样式《地球故事》播出了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制作的《幸存者》,拉开了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播出序幕。广东电视台率先推出《生存大挑战》,开始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首次尝试。此后,便有很多档真人秀节目出现在我国电视荧屏上。之后各类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开始涌现,著名的有《美国偶像》和西班牙的《胜利行动》,而中国的学习者如央视的《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这些国内版的节目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真人秀节目的特征:
1.纪录片式的追踪拍摄。这主要是因为真人秀节目真实的需要和播出的需要。
2.人物选择与环境选择。首先屏幕形象要好;
其次,要具有代表性,代表某一个阶层;
此外,还要有独特的个性。
3.淘汰方式。
4.游戏规则的制定。
5.奖金的设定。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分类:
1.娱乐类真人秀(多为选秀类真人秀):例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超级演说家》、《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超级女声》、《我是歌手》、《星跳水立方》。
2.生活服务类真人秀(隶属于服务类节目):《交换空间》、《天使爱美丽》、《成龙》、《赢在中国》等。
3.情感类真人秀节目(隶属于情感类节目),例如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安徽卫视的《第12夜》等。
4.婚恋交友类真人秀(隶属于婚恋交友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 职场创业真人秀节目
所谓职场创业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参与被制定完成规定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任务,由评判者根据参与者的完成情况作出淘汰课选拔决定。展示出色才智,满足观众好奇,提供成功梦想,是职场类真人秀节目最大的魅力。
代表节目:《赢在中国》《非你莫属》《职来职往》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