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GB/jinji/35/161/20020123/653943.html)
篇二:会计信息化舞弊案例
1998年至2002年间,犯罪嫌疑人叶某在担任厦门某厂出纳、会计期间,其单位实行了信息化。叶利用其担任厂成本会计,在电脑自动生成会计记账凭证后,输出打印,此凭证与其附件(原始单据)是对应的,此账应对审计、税务;
之后叶采用虚增材料成本或费用篡改电脑上的会计记录,形成新的记账凭证和账簿,而后盗用出纳口令篡改相应的银行记录,使之与其将贪污的款项相对应,输出出纳银行日记账,用预先截留或盗取的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虚增材料成本或费用,这部分修改后的记录是为应对单位财务主管每日对账目平衡的审查。
叶利用职务之便,采取篡改电脑会计账簿,虚增材料成本或费用,盗用出纳口令篡改相应的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的手段,先后数次擅自用预先截留或盗取的
现金支票从银行领取现金,侵吞公款近40万元,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案例分析
叶某的案件绝不是个案,现实中利用会计软件篡改凭证和账簿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件不胜枚举。许多会计从业人员认为用计算机处理的会计数据用磁介质来保存就绝对安全了,这种错误观念来源于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层次性和协调性的不了解。一旦修改了数据,对企业而言很有可能导致权责不分,内控失衡,濒临破产。因此,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行为。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对信息化下账簿机制的控制与管理
是极其重要的。注册会计师们在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之时,要掌握识别舞弊的技术,因为这会对审计结果的对与错带来很大帮助。
(一)特点
会计簿记有“记载”和“反映”两项职能,分别由账簿和账户来完成,账户负责“记载”,账簿负责“反映”。传统会计的簿记是被记录在纸介质上的,一经记载其簿记的信息格式和内容都不会再发生变化,若要修改,必然也是有痕迹的。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性不断拓宽和深入,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的承载财务信息的电子信息平台成为了一种必然地趋势。
1.原始数据输入方式多元。
传统的会计账簿登账工作繁琐,容易出错,主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凭证,逐笔或汇总记录在会计账簿上。而信息化环境下原始数据的采集与输入形式已经发生了变革,如硬盘、u盘等磁介质导入,远程网络收集与传输等。
2.数据处理方式先进。手工会计核算程序下,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登记采用平行登记,核算过程复杂,容易出错。而在信息化下,由于计算机的智能,会计信息系统基本都是采用集中处理(批处理)的方式,即多个业务子系统采集原始凭证信息,记账凭证一次输入或生成,数据的运算与归集高度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时运作。
3.数据存储电子化。
传统的会计账簿是以纸张存储方式保留与管理信息。而在计算机方式下,以电磁介质作为会计信息的存贮载体,有需要时可通过打印机输出纸质账簿。但是这种存储介质具有可逆性,
极其容易被修改而不被发现。
(二)产生舞弊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不能发现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会计簿记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1.软件自身存在固有缺陷
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在目前的市场上,国家对财务软件研发环节没有严格、有效的限制性法律条款制约,对财务软件及其安装环境、存贮方式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对财务软件推广环节也没有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从而造成管理规范上的失效。一些软件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设置多项违法违规的功能,如“修改数据库”、“多套账”等。这种行为伪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契机。
2.会计账簿的数据不可靠
在信息化下,会计账簿的存储介质选择空间大,既可以存储在本机硬盘中,也可通过网络存储在其他外部介质中会计数据往往保存在硬盘等可反复读写的可逆式存储介质上,这一方面可以便于电子数据的输入和修改,但另一方面,对账簿可以进行无痕迹修改,虚增材料成本或费用,产生多套账簿,达到贪污腐败的目的。
3.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致使企业的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模式,进而导致操作的随意混乱,如不兼容职位没有分离,造成职能重叠,越位操作,不法分子就是抓
住了这个漏洞,一手操作多个板块,就容易出现财务舞弊。
4.内外监管不足
企业的财务舞弊,需要内外的稽查来发现。但在企业内部,往往出现相关职能部门或相关人员互相包庇,相互串通修改数据使得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监管力度大大削弱。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犯罪手段隐蔽,花样多,外部审计会因为经验的缺乏等原因造成审计的失效。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叶某就是利用电子数据存储的特点,抓住无痕迹修改的漏洞,进行非法套现贪污。他所使用的作案手法与传统的贪污手段截然不同,传统的贪污手段一般采用收不入账、大头小尾、重复报销等,只要通过对会计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单据与银行、现金日记账的审查即可查出,而本案中此厂的记账凭证及原始单据均为真实,只是利用了信息化下的财务信息无痕迹修改进行了大量套现。这种行为造成了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也极大地扰乱企业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的发展。尽管纂改数据看似容易,但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的企业,这种大范围修改也需“合力而为”。只要有外部的审查和内部的控制,
总能发现隐秘的漏洞。
四、研究结论
1.完善对应的政策法规仍是重中之重。
国家要以法立国,经济也是如此。要及时出台有关管理办法,从财务软件开发和推广环节入手进行治理整顿市场秩序,改变无序竞争,惩治财务软件开发商的违规开发、违规推广问题,切实保证财务软件遵从会计及审计法律法规 2. 完善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公司内部要加强控制,这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的一道防线。由于财务舞弊通常给债权人也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等机构有意愿且有能力来监督公司,我国可考虑适当借鉴大陆法系公司治理模式,加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本例中,叶某通过截留的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费用能够得逞,除了其造假水平高超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因此应加强财政,银行等部门交流合作,采用科技手段,尽快建立监管信息的沟通机制。
3.加强货币资金审计
货币资金控制是企业内控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面对日益复杂的作假手段,尤其是货币资金的作假段越来越“高明”,要制定和完善新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利用先进技术,方法和工具,编制专门的货币资金审计程序,利用计算机快速方便的分类,检索和查核功能,测试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程序和数据文件。
篇三:内审案例之舞弊调查
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某4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了一些年的外审工作,也有1年多的海外交流工作经验,但毕竟老Pa(下级员工私下对合伙人的称呼)不是我的目标,自认也没有能力熬到那把椅子,于是进入了一家美国500强公司,DB,担任亚太区内审经理。说是经理,其实就是一干活的,上有领导,下无小兵。但现在想来,这些年“干活”的经历让我掌握了大量内审的实务工作经验,就是老外所说的 hands-on 经验。同时,我还要独立完成写报告(全英文),清Q (报告交给老板复核会有很多问题 “query”,要一一清除),组织子公司管理层和总部领导一起开会,跟踪审计发现事项 (“issue”)的解决?? 说实话这些年确实很忙,但回头看来还是相当充实的一段经历。相比于整日埋头于报告和开会的那些纯粹“经理”来说,我自认为这些年的内审实务经验让我的工作更扎实,也让我在和高管们的沟通中有了更多的底气。
其实你如果在企业呆久了,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管理人员擅长的其实是“说”,而且是说条条框框的道理,真的让他们“做”,或者让他们说出细节和门道,他就开始支支吾吾模模糊糊了。作为内审,这个时候你就开始觉得脑子有点乱了,其实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家伙开始胡诌了!这个时候你一般有两个选择:
1.重复刚才的问题,重点词汇做强调,让他给出明确的 —— 这个做法会给他一个下马威,当然有时候也会引起他的防范和反感,对接下来的工作不利,或者
2.就此打住,私下里找其他途径获取答案——这样做会给他留点面子,但增加审计时间,而且你从其他途径获取的答案如果形成issue,你还需要回到他这里来确认。否则写在里就会留下后患,这是后话了。
说岔了,言归正传。说起我从外审转入内审后不久,和比我年长几岁的另一个经理在上海闵行区的一家子公司作审计。这是一家工厂,负责生产产品卖给中外的关联方销售公司,年销售额$100 M (1亿美元)以上,其president也因为身为1 million club的一员,而且又是DB在中国的元老,而在整个集团享有较高的声望。审计过程中,我发现该公司在其他应收款(OR)科目某年底有240万元的余额。对外资企业来说,OR科目的余额一般比较固定,无非是一些押金/质保金,员工借款,待摊费用等。因此看到这笔不小的金额挂在年底我觉得有些奇怪,问财务总监,回答是年底清库存时有些不需要的原材料卖给第三方形成的余额。
一般来说,对于外审而言,看到这里也就可以了,毕竟人家有发票,又有合理解释,而且因为不是专项的样本测试,也不一定需要查3单对应(发票,订单,出库单)。而且这笔余额次年3月底就没有了,对外审来说通过期后事项也没发现有问题。
但对内审而言,这是一笔有点奇怪的交易,有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直接会冒出来:
1.把不需用的原材料卖给第三方在DB甚至大多数企业很少发生,尤其是这么大金额的一次性交易;
2.OR显示的客户名称不是该其企业的客户(还记得该企业产品都卖给关联方么?)
3.这样的交易发生在年底也比较奇怪,因为年底大家都忙着冲业绩,哪有时间来整理库存。况且DB对企业的存货余额有明确指标,存货太高会影响管理层业绩。
4.相关的支持性文件是否都齐备,包括出库单,年后收款单等。
于是找来财务总监,问出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事后的进一步审计结果和财务总监的答案一并附上:
1.问:这家客户(A)是怎么找来的。
答:采购部门找来的。以前只从A这里买原材料,从来没有卖材料给A (采购部门找客户?)问:为什么要卖材料给A。这些材料当初是从A这里买的么?
答:我们自己不需要了,产品停止生产了。不是从A买来的。
问:你自己都不需要,A买过去干什么,何况他为什么同意按照你的库存价格购买,(A是不是脑子有病)
答: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问:卖出去的存货清单有没有
答:我去找找看(过了两天弄了一份给我,但怎么看都像现编的,VAT发票上也没有明细)
问:为什么这些型号的材料年底的存货帐上还剩很多?既然不需要了,为什么不全部卖掉?
答:这些要问采购部 (采购部最后没有给出原因)
2.问:把12月份卖出去的发货单找来给我看
答:当时很着急,没有相对应的出库单
问:那么物流公司的运单或者运输记录拿来看
答:是A安排的物流公司,我们这里没有任何单据。
问:发货没有任何记录是不是内控有问题
答:是的,这是我们的疏忽,以后一定改正(财务总监觉得最后问题落在内控失误上,无关痛痒,想赶紧认罪就这么完了。岂料我的兴趣刚刚提起来)
3.问:3月份这笔余额为什么没有了,是收款么?
答:今年开始我们又收到了订单,开始逐步回购这些货物,3月份全部按原价回购了,应收应付相抵。
问:其间没有实际的款项结算?
答:确实没有。
问:把3月份回购时候的入库单拿来看
答:找不到了。
问:这些货物卖出买进有没有
答:有 ,连忙拿给我看(合同虽然简单,但没有明显漏洞,签字人是采购经理。
她哪里知道我要这份合同不光是为了了解买进卖出的合同依据,更是要拿到舞弊的罪证——因为整个故事到现在都是财务总监跟我“说”的,没有出库单,入库单,运单,销货/购货清单,就是说没有任何的纸面依据,万一他们到时候翻供,我这里就什么证据都没有了。但这份合同形成了最重要的证据,把整个卖出买进的过程说的一清二楚,签字盖章,再也赖不掉) 事后我有把一部分的相关问题问了一遍采购经理,得到了近似的答案。最后再问了President,他老人家竟然声称对整个事件不是很了解!
这里就可以交代背景了,该公司作为集团内的主要生产厂家,管理层最重要的业绩之一就是存货水平,年底的存货水平一定要降到指标以下,才能拿到这部分的奖金。我想大家应该多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吧?
具体的审计工作到此为止,毕竟我们不是警察律师,不能再继续深挖。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不过瘾,因为这么多疑点还没有解开,也远未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就是内审最特殊,也是最需要水平的一点:你怎么样把所有现象都挖出来,有条不紊的列在报告里,其中植入一条思路引导报告阅读者自己得出你想要的结论。报告之外,我们还通过其他途径与该公司President的美国老板取得联系,让他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另外,美国总公司的CFO也得知了此事,压下来让他们集团内部调查。最后的结果是:
1.该子集团的调查工作没有获得明确的结论,该President也没有供认造假,但他的年终奖只拿到一半,40万人民币;
2.该公司的财务总监(就是前面回答了很多问题的那位),3个月后离职了。我相信这件事情不是她主导,但因为她年轻也没有根基,做了替罪羊
我希望给各位分享的几点经验是:
1.与外审不同,内审更多的要看合规性(compliance),合理性
(reasonableness)。第二点需要一定的功力;
2.如果你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得到一些证据支持,要尽力查下去。在这件事件中,我那位年长的同事曾经劝我别再多费力气了,他觉得只是一笔常规的交易。
3.内审不是警察,你不要希望弄清黑与白,你需要做的是把现象和证据按照合理的方法列示给管理层,让他们自己调查作出结论。你要相信,有些结果虽然你不一定知道,但有你的功劳。
4.作内审需要有热情,对内审缺乏热情,或者不喜好钻研的内审,更多的会把工作留于表面。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