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编者按例子
例:
一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感悟
2010-05-06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2004年春,章文琼留学英国研究生毕业归国后,进入上海一家大公司工作。在回自己家乡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小坑村祭祖时,村里18年来不变的村容村貌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深深触动了这位海外归来的学子。在家人支持下,他决定用自己在英国打工和回国工作的积蓄100万元为家乡做3件事:修路、引水、建厕所。在此过程中,他的想法由原来简单的“为村里办点实事”逐步转变为“扎根山村,建设家园”。2006年7月27日,他高票当选为小坑村村委会主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迈出了重要一步。
章文琼撰写的《一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感悟》一文,生动记录了他当“村官”4年来认识的变化、能力的增长,展示了他在农村所遇到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他如何融入农村,运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面貌,促进观念更新的历程。文章朴实、感人,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本报编辑部特别向广大青年朋友推荐这篇文章,将这位海归大学生村官的经历和感悟与读者分享。
一名大三学生致信本报:
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
2012-01-07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这是本报编辑部近日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是江西农业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这名同学在信中坦承地诉说了他目前的迷茫和焦虑:他曾经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但忙忙碌碌之后又觉得失去了自我;
他不愿意被动地为了就业去加入考证大军,但又常常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
他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找不到奋斗目标。
我们认为,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共性。这种焦虑和迷茫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比如大学教育和就业压力。今天,我们刊登这名同学的来信以及本报记者和他的对话,就是希望这一现象能引起更多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大家一起来思考该如何走出迷茫,不再焦虑。
微博年代的困惑
2012-01-15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药家鑫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一个曾引起巨大舆论波澜的事件尘埃落定。然而,药家鑫之父药庆卫起诉被害人张妙家属代理人张显“名誉侵权”案件又引起广泛关注。曾经引发公众争论和社会思想碰撞的公共事件似乎余波未平。日前,药庆卫代理人兰和投书本报,诉说了他对于这一事件的思考和困惑。
可以看出,对目前的“微博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编发此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思考和启示。
城乡需求有多大 养车要花多少钱
细算校车这笔账(政策聚焦)
2012-05-28 《人民日报》
编者按:年内重庆1000辆高性能校车将投入使用,山东滨州一批“大鼻子”国产校车6月1日试运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已有月余,近日各地不断有校车投入使用的消息传出。
此前的条例征求意见稿将专用校车使用的过渡期定为3年,而最终颁布的条例中,去掉了这一说法,未限制过渡期时长,由各省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在一个中央并未强制规定的过渡期里,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好好给校车算算账:城市、乡村对校车的需求有多大?养辆专用校车到底要花多少钱?
编者按
2012-05-29 《第一财经日报》
借助奥运会实现腾飞的不少,经典的奥运营销案例也比比皆是,仅在亚洲大陆举办的三届奥运会中,即崛起了富士胶卷、精工表、三星电子和现代汽车等企业,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本土品牌中能够为人称道的体育营销案例却极少,虽然有李宁企业因此达到顶峰,但也未能维持长久。
而在国门之外的伦敦举行的奥运会,中国品牌又该如何借力确实是个问题。
篇二:编者按
编者按
又到年底,写总结成为各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帮助大家特别是新手写好总结,我们为您准备了2篇文章,作者均是“大机关”的“笔杆子”,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就如何写好工作总结进行阐述,希望这些从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能够让您有所启发。
写好总结是“笔杆子”必备的基本功。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总结要写好,“三要”不可少,即情况要清楚,思想要深刻,写作要创新。
一、总揽情况
总结总结,先总后结,总是总揽情况,结是结晶思想。总的情况要清楚,我的体会是“三要”。
一要“两下功夫”,弄清“半熟”情况。很多总结是“给我总结”,自己的情况当然是清楚的,再扩大一点,写本单位工作总结,情况至少是比较清楚的。但这种清楚和比较清楚对于写总结报告来说还只能算个基本清楚,我把它叫做“半熟”状态,还需要朝着“更加清楚”的方向“下更深功夫”。
功夫一:“纵、横、大、新”四遍梳理。“纵”是从时间上梳理,“横”是从事件上梳理,“大”是从大事上梳理,“新”是从创新(亮点)上梳理。“纵横”梳理是基础梳理,“大新”梳理是上层梳理,真正要写进总结报告的事情,主要是大的事情和富有创新亮点的事情。
功夫二:跳出局外对照比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有必要跳出来看一看,请别人说一说,和外面比一比,这样,就更清楚哪些是真正成绩,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事大哪些事小,哪些当写或不当写。尤其是经验总结和先进材料,一定要比较,找出“个性事”“特色事”“独立事”“亮点事”。
二要“六听三看三查”,弄清“陌生”情况。更多总结是“替人总结”。我们经常受命去总结某个地方或某个部门的工作,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片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摸清楚,变陌生为熟悉,变外行为内行?我的体会是多听多看多查。
一是“六听”,即听主要领导宏观讲,听中层干部中观讲,听职工和群众微观讲;
听正面的了解成绩,听中间的了解情况,听反面的了解问题。有了前三听情况就有了个“八九不离十”,加上后三听情况就更加明了清晰,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二是“三看”,即看材料、看数据和看现场。看材料包括看综合性材料、看单型材料、看方方面面的材料,有时不妨再看看举报材料。看材料其实是走捷径,写得好的材料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但也容易被牵着走,自己要有判断。看数据包括看年度月度的报表,看一天的原始数据,看一个阶段的数据变化。当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总结,越来越重视数据这一块。看现场包括看准备了的现场,看随机抽样抽到的现场,有时也要看负面现场。现场最具真实性和生命力。
三是“三查”,即查上情,了解上一级直至中央精神;
查外情,了解外地经验甚至外国经验;
查史情,了解历史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查三情”很重要,它决定总结报告对“六听三看”所获材料的取舍。
三要从情况总汇到情况总揽。我理解的情况总汇是“一天说不完”,情况总揽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前者是说情况了解得全面丰富,后者是说情况掌握得准确要害。用两个词形容,前者可以“铺天盖地”,后者一定“顶天立地”。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总汇需要花功夫,总揽需要有能力,这种能力是从总体上驾驭、从宏观上把握、能够提纲挈领的能力。而我们有的时候,会困在大量的材料里,“坐拥其中”走不出去、“陷足里面”拔不出来。从总汇到总揽须有一个过程,一个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一个培养与成长的过程,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
二、结晶思想
总结,总是事实,是依据,是基础和前提;
结是结论,是思想,是本质和规律。总结总结,易总难结,总结的根本特性就在“结”上面。如何结出思想来?我的体会是“八个坚持”。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是成绩说成绩,是问题说问题,成绩不可夸大,问题不可回避。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求本质求规律。既要“就事论事”,更要“就事论是”。
二是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
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前景美好,又要看到道路曲折。新事物需要敏锐发现,老问题需要挖掘发现;
大事中发现小问题,小事中发现大价值;
坏处不忘发现好,好处留心发现差;
都在搞的工作要发现个性特征,单个搞的工作要发现推广价值。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总结报告要与时代和社会“同频共振”,体现时代性,保持先进性,力求前瞻性。今年照着往年套,这届照着上届抄,年年总结一个样,届届总结差不多。这种“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总结确实不少。我们要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要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不仅能跟着时代走,还要领着潮流走。
四是坚持特色总结。人各有体,事各有别,那种认为A地的总结B地可用,农业厅的总结农业局可用,去年的总结今年可用的想法,肯定是错的,必定要出洋相。特色总结,贵在发掘,贵在比较,贵在俯视。一方面,先要有工作特色,再有总结特色,有妙事才有妙文;
另一方面,总结也有“能动性”,也有一般工作的特色总结,要不,怎么有妙笔生花的呢? 五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中有生动的事例,有深刻的思想,有丰富的语言。一切的成绩都要群众来检验,所有的问题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总结之前要走访群众,总结之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整个总结的过程请群众参与,集中群众的智慧经验,丰富总结的思想内容。
六是坚持从本质规律上寻找结论。有些总结报告无思想观点,只是记流水账。有些虽有思想观点,不是原创,不是特有,都是些东抄西摘来的,多是老生常谈的话,有人笑为“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好的总结应当总结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反映自身特点的以及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于今后工作有实在的指导作用。话不在多而在精准,“结”不在长而在管用。
三、创新写作
文章贵在创新。所谓“妙笔生花”,创新是妙笔之本、生花之根。我体会,总结报告包括其他报告的写作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
一是主题上创新。要做到三切合,即切合时代大主题,切合全党工作大主题,切合各级党委工作大主题。切合大主题,才是大创新,才有大作为。我们围绕这样的大主题、新主题,从实处着力,从小处开口,从新处落笔,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题材上创新。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党委中心,贴近百姓生活,贴近社会需求。重大题材的总结容易做到三贴近,个人学习与工作的小题材总结,要不要、好不好做到三贴近呢?我觉得完全必要也完全可以,因为小都是和大联系在一起的,众多之小积成大,无论多大来自小。
三是支点思想上创新。主题思想如皓月一轮,支点思想如繁星点点,支点思想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就是四个字:众星捧月。支点思想一般表现在经验和体会里,也可表现在做法与成绩里,更可表现在问题和教训里。
四是材料选择上创新。总结对材料有“两次需要”:一次需要“大量地占有材料”,再次需要“围绕主题精选材料”。最后用在总结中的材料,要适量,要准确,要典型。总结报告的重要特点是典型性,主要是所用材料的典型性。我的选材标准是“三最”:最突
出、最鲜亮、最有特色。
五是结构上创新。总结的格式大都是两段式或三段式,成绩一段,经验体会一段,后面再写点问题和打算。这是常规。但常规也是可以打破的。我认为,总结之结构,从时间上布局也可,从空间上调度也可,从逻辑上安排也可,顺着倒着都可,无一定之规,咋好咋编排。
六是标题上创新。总结报告的标题有一个基本固定的“三加”格式,那就是总结单位+时间+内容+总结。这种标题让人一目了然,但千篇一律地做,就显得刻板、枯燥、机械化。创新就是改变。我的做法是,一要尽可能做个主题,把“三加”格式放下来做个副题。二要尽可能把主题做好、做活、做美。
七是语言上创新。总结报告的语言特色,应该追求平实、简洁、生动、深刻、精辟、有力。其表述手法多用叙述、议论,可用描写,还可抒情。其修辞手法可全面采用、“应有尽有”。总结报告要有妙语,一篇好的总结报告看后听后,要尽量让人记住一两个好句子,正所谓“不求万言留青史,但望一句动人心”。
篇三:编者按
一、编者按的写法
1、“编者按”的名词解释
(1)“编者按”(文章前)是编辑人员对某一篇文章的内容或某一条消息的内容所加的意见、评论等,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交待背景;
还可以对稿件的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进行强调,还可以提供有关新闻背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稿件的内容。常常放在该文章或消息的前面。
(2)编后(文章后)又称编后小议、编者附记、编辑后记、编余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
它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情、联想、发挥与议论性文字。它用于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有关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多因事抒感,借题发挥,特别适用于一些已作过多次宣传的主题,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材料、新的论证方法,给以简单的必要的说明。编后多用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依附在新闻稿件后面,目的是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和报道思想,给人以深思的余地。编后的四个主要特点:⑴、编后在发表形式上与“编者按”(文章前)不同,结构更为完整,论题单一,分析扼要,不宜重复新闻中的事实,只要点出思想即可,可拟标题,也可不拟,可以署名,也可不署。⑵、编后在写作要求上与“编者按”(文章前)有所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和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形式比较灵活,不拘一格,可以用散文笔调,甚至可以用诗歌和对话的形式。⑶、编后在功能上与“编者按”(文章前)的侧重点或功能不同。文前按语起强调作用提示作用,编后起引申、生发作用。
2、“编者按”的类型
“编者按”主要有两种类型:说明性按语和评论性按语。
(1)说明性按语:这种按语主要用来提供帮助读者理解相关材料,如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作者的有关情况,采写的过程,以及刊登或转载的目的等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为读者理解新闻内容提供一定的背景依据。
例如2000年3月29日《大河报》为“特别报道”《母子自杀背后》一文所写的按语:为了一辆破自行车,赔了两条人命,在上海这个我国的第一大都市怎么会再现如此不可思议的悖谬?自杀的母亲走的是怎样一条心路历程?本报记者远赴上海,对这一母子自杀事件进行了深入采访,试图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自杀的成因进行理性审视,以期给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以些许启迪??。
(2)评论性按语:这种按语是指出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现实意义,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文意;
或借以传达有关的新精神、新政策;
或肯定先进、批评错误、辨明是非、提出建议等。
如2000年3月30日《大河报》在《流动团员有了家 郑州市加强对流动团员的管理》一文
后面,由责任编辑加写了这样一段编后语:到处都是咱的家人在江湖,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人在咱社会主义中国,除了靠父母和朋友外,还有组织。有组织可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据调查,郑州市有65万流动人口,其中有42万28岁以下的在团龄以内的青年,而这42万人中有15%是共青团员。这些团员,由于远离家乡,离开了当地的团组织,成了没有“家”的人,因而在挣大钱、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常常感到“无家可归”。面对此情此景,共青团郑州市委决定给他们建立一个流动的家,让其感到组织的温暖。
当然,让团员真正有回家的感觉,团组织还得真正地把好事做好,不能停留在只是收收团费的水平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团员靠上结实的“大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再如2000年3月28日《大河报》“人与自然”专栏刊登的《又是鹭鸟归来时——来自郑州市区上空“友邻”的报告》一文的按语:10年前,鹭鸟的到来曾给郑州市民带来了许多惊喜。到了近两年,鹭鸟的领空已由几年前的一两条街扩展到一块不小的面积,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树上是鸟儿的家园,树下是人居的城市,形成了人与鹭鸟分层而居的生态奇观。一到夏秋季节,上万只鹭鸟在人们头顶盘旋、鸣叫,绿树丛中,鹭影翩翩,美则美矣,其“副产品”也给仰首欣赏它们的人们带来了些许苦恼:鹭鸟随地排泄,令走在树下衣冠楚楚的人们防不胜防。
春风又至,鹭鸟已开始重返郑州的家园。分住在“楼”上“楼”下的鸟儿和人们,能继续和平共处吗?
3、“编者按”的格式
(1)标题。一般都标“编者按”。
(2)正文。编者按的写法比较灵活。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
也可以提示要点,引起读者注意;
还可交待背景。无论哪种类型,都应简明扼要,干净简练,态度鲜明,决不拖泥带水。
下面是四川地震三周年防震减灾信息网的编者按,供大家参考
范文1:
编者按(通常空两格):时光如梭,岁月倥偬。汶川特大地震三年过去。在这三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高度关怀关切;
对口援建省市倾情倾力支持,深刻诠释兄弟情谊;
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魂牵梦萦;
灾区人民深切感受到无疆大爱,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这三年里,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科学组织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灾区人民自力更生,乐观向上,“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