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
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国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
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
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2、“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三、课题研究实验的指导思想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小学语文课题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能
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热爱母语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进行社会交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继承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做到继承、革新、实践和发展。
(四)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审
美情趣、人生观、
(五)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海口市龙华区遵谭中学七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首先,“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
中,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
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实验原则
1、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寓教于
乐,用有趣的形式激发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
2、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内引导和课外搜集,开展各种阅读和写作
活动,开发课内外资源服务于写作。
3、远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结合,分阶段、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将总
体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逐步实现,达到最终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 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
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 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
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 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求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语文教学
作者:靳铮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 要: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也有很强的操作可能性和可行性。本文简明阐述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职业教育教学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课堂?笔者认为,语文课有其独特的优势。汉字自它产生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具独特民族性、文化性的一种语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的载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自然就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汉语言是大多数中国人终生使用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中国人塑造、完善人格,构建文化平台,实施文化养成的重要载体,而其他任何一种外来语言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在职业院校,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呢?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可系统、生动、直观、深入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少、慢、差、废”的现状,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能力,还可以起到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向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和自主性。二让学生挖掘和提取中国文化的精髓,思考其当代的启示意义,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生活、自身发展同社会、国家密切联系起来,产生归依感和社会认同感。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的功用就在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文”的范畴十分宽泛,包括哲学、历史、美学甚至一些专业著作。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学习、领悟“古
篇三:《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途径的研究》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论文
一、课题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我校领导及语文组老师就开始了认真学习和积极探索思考。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缘于此种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一致认同:当前,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改变现状,要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采用恰当的途径与策略,导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目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今天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
“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学热的升温,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结合途径的研究》课题的提出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共识之下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语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应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
二、课题的目标、价值
1.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结合途径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初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养料,积淀文化素养,提高人文修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
2.价值
(1)我校是2013年5月新建的一所初级中学,需要加大文化积淀的力度和深度。建校伊始,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积淀的众多工作:学校成立了古诗文诵读制度并已经贯彻落实,制作了“仁义礼信”校园墙,开辟了“道德讲堂”等。此项课题的研究,必将助推我校发展步伐,厚重我校文化氛围。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称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中的比重。这也是我们做为一所新成立初级中学准备此项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希望借此次课题研究能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兼顾我校的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熏陶下的健康成长。
(2)语文是最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程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内容
《纲要》中说:"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
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
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
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第二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第三、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