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立乡镇干部激励机制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 二、对策建议
乡镇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落实者。随着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各项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实施,乡镇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化、精细化。构建乡镇干部激励机制,是推动基层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XX 特区党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区乡镇干部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XX 特区共有干部职工 XXXXX 人(教师 XXXX 人),其中乡镇干部职工 XXXX 人(教师 XXXX 人),占全区干部职工的 XX%。乡镇干部长期面对“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重工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倾注的心血。但他们处境艰难,待遇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不对称。XXXX 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人大主席团、纪委、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工、青、妇等机构和组织按有关规定和章程设置,不设办事机构,其具体事务由党政办公室或其他办公室承担,领导实行交叉任职或兼职。在领导职数上,乡镇定党委书记 X 名(兼任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 X 名,党委副书记 X 名(其中 X 名同时担任乡镇长,一名担任纪委书记),乡镇副乡、镇长根据乡镇的实际进行设置,政法委书记与武装部部长实行一肩挑,人大专职副主席X 名。根据乡镇的实际,综合设置 X—X 个(有的乡镇设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如 XX 镇)办事机构,将人事关系由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合并调整为 X—X 个(有移民工作任务的乡镇成立移民工作站),相对特区 XX 个部门单位来说,乡镇每个单位和机构都承担着上级多个部门的业务工作任务。加上教育、农业、畜牧等单位人员上划管理后,乡镇对上划人员看得见管不着,机关是管得着,看不见,出现了既没达到技术业务管理的要求,又没有把技术业务从乡镇工作中脱离出来,导致相互推诿、争权的现象发生,减弱了乡镇抓工作的力量。
(二)权责不一致。一是乡镇有责无权。在乡镇一些具体工作中,如乱搭乱建工作整治,由于没有主体执法资格,存在着不管有责任,要管是违法的现状。由于有责无权,严重束缚了乡镇工作的手脚,给基层干部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带来困难。二是机关有权无责。从机关部门来说,为了减轻责任,对业务工作采取以责任书,或者拟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把工作任务和责任直接分解到乡镇。由于权责不一致,导致乡镇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工作中不能放开手脚,工作难于打开局面。
(三)工作压力大。经济上,乡镇干部没有乡镇工作津贴,大部分是两地分居和单职工家庭,回家探亲、赡养老人和供孩子上学等都是靠工资支出,乡镇干部在背负繁重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背负较重的经济压力。对于少、边、穷的乡镇来说,业务经费最多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由于没有税源,无超税收返还经费,导致干部职工出差不能报销、下村没有生活补助。政治上,由于机构改革,领导职数减少,干部交流多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加之上级下派任职干部较多,乡镇干部提拔较少,积累了大批优秀干部。面临这种升迁无门、调动无门的境况,乡镇干部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得过且过、拔一拔动一动的被动工作局面。
(四)待遇不对等。勿庸置疑,机关与乡镇从工作环境、工作量和待遇上来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工作环境有差距。在机关工作的同志,不受风吹雨淋,不用走村窜户,按国家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享受“双休日”、“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不用担心因工作会带来安全威胁和扣工资的风险。二是待遇有差距。在工资待遇一样的情况下,乡镇干部多承担着到城区办事、探亲、走村窜户工作的费用;事业人员职称的评比聘用比例比机关低;乡镇干部提拔的机率比机关少。三是工作量上有差距。在机关个别部门是上班签到、上网、看报,而乡镇干部不仅要从事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围绕中心工作包村联系等。有的乡镇仅有 X 人包一个村,如 XX 乡等。由于乡镇与机关的反差大,边远乡镇工作的同志想方设法向机关调、往中心乡镇调,无形中在社会上造成了重机关、轻乡镇的心理。导致领导干部等“改非”、一般干部等退休现状,缺乏工作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以上情况看出,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领导职数、机构和职能减少,权力弱化的现状,与工作重心越来越下移,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机构职能,确保权责一致。一是增加乡镇领导职数。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X 组发[XXXX]XX 号)文件中“可专门配备乡镇人大主席”的规定,在乡镇专门配备乡镇人大主席,解决乡镇正科级领导少、工作繁重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政法委书记和武装部长应实行分开任职。乡镇党委委员统一享受副科级待遇,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二是针对乡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职能并入党政办的实际,明确人员从事相关工青妇群团工作,享受股级干部待遇;三是将教育、农业、畜牧人、财权划转为乡镇管理,解决上划人员管理上的空档问题;四是加强乡镇依法行政职能,下放行政权力,或者从有执法权的相关部门派人员下驻乡镇,解决乡镇无执法权的问题。
(二)建立激励机制,关怀乡镇干部。一是建立乡镇工作年限与级别待遇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在乡镇担任副科 XX 年、股级干部 XX以上的,在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为优秀的基础上,相应享受上一个级别的政治待遇;二是加大基层干部的提拔使用。如乡镇领导干部空缺时,从机关与乡镇的后备干部中按 X:X 的比例进行选拔任用;三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乡镇一般干部工作 XX 年以上、考核称职的,交流到条件较好的乡镇工作;考核优秀的,调入机关工作;考核不称职的,交流到边远乡或到村工作。实行干部“上挂”、“下挂”制度;四是由组织、人事部门采取统一调配、竞争上岗的形式统筹解决乡镇超、空编的问题。同时,对乡镇空编的岗位及时招人员,缓解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五是狠抓机关作风建设。机关单位尤其是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一定要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的服务理念。对机关作风差的干部,一经查实,实行曝光,并调整其工作岗位。
(三)倾斜经济政策,构建和谐乡镇。一是针对乡镇工作任务重、经费支出大的实际,业务经费向乡镇倾斜;二是落实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充分调动乡镇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落实好“双休日”、“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制度,对因工作需要确实不能休假的,按规定给予加班补助,并将此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四是弱化经济指标的考核,引导乡镇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第二部分:
“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红色故事 0 20 例
1.周恩来总理几套服装一穿就是几十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有时还穿着织补过的衣服接见外宾。身边工作人员提醒他礼服早该换了,他笑着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见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衣服可以不用缝缝补补了,但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
2.1961 年隆冬时节,63 岁的彭德怀回到湖南老家开展农村调查,历时 50 多天,先后接触了 2000 多名群众和干部,调查了 7 个公社和 10 多个大队的情况。5 份调研报告形成后,彭德怀的侄儿劝他不要向上级反映。“我吃了人民的饭,就要为人民做事,替人民说话。”面对侄儿的再三劝阻,他毅然决然,“有话我还要说!”
3.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 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 10%的时间就够了。”1961 年,陈云在上海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蹲点 15 天,写了 3 个调查报告,得出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种小麦不如种蚕豆的结论。这样细致深入的调查,没有“一竿子插到底”“出水才见两腿泥”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4.1927 年 1 月,毛泽东回到了家乡,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等 5 个县,历时 32 天,行程 700 公里,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一发表,便引起了轰动。瞿秋白钦佩地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5.1942 年初,359 旅旅长王震率部开进南泥湾,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积极开展边区大生产运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下子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
6.罗荣桓元帅多次被毛主席誉为“老实人”。宁都会议后,毛主席“靠边站”了。罗荣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张,也被撤了职。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
7.任弼时堪称“人民的骆驼”。1947 年 1 月,他知道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事迹后,深受感动,认为刘胡兰是个好典型,当即表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要大力宣传”。第二天,他就赶往王家坪向毛主席汇报。任弼时就是这样,说到做到,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8.黄克诚是一座“忠诚的丰碑”。1959 年庐山会议上,身为总参谋长的黄克诚明知彭德怀受到批判,仍然指出“大跃进”的错误,后来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毛主席去世后,当有人贬损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时,又是黄克诚,不计前嫌,挺身而出,捍卫毛主席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
9.董必武与何连芝 1937 年在延安结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三个名字之所以都带“羽”字,是因为董必武深感旧中国的“落后就要挨打”,希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期待他们兄妹志存高远,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1963 年 1 月 28 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10.有一次,周总理到上海出差,听说有一些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费用都向地方开支后,他非常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开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11.刘伯承元帅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娱乐,“一生只研究打仗这一件事”,“自打从军时起,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在战斗和工作间隙,翻译大量的苏联军事教材下发指导部队作战,被誉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12.毛泽东同志 1938 年 4 月 9 日出席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时对学员说,你们若想在抗大站住,首先要下定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没有最后的决心是不够的,更要有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自己贡献生命的决心”。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生命,是毛泽东同志给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标定的精神高地。这“三个牺牲”,非但没有吓跑抗大学员,反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形成“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还有颗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去抗大”“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滚滚洪流。
相关热词搜索: 激励机制 调研报告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