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6届高三摸底联考
2016届高三摸底联考(南宁、玉林、百色)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共18个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
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
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D.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B.乡村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翜[shà]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翜与蒙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哭惧祸及,谓抚等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抚等悔悟,与秀交和。时数万口赖翜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梁郡太傅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玄纳灵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奴余党聚众杀玄。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郡人遑惑,将以郡归平。翜抚之,众心乃定。
成帝初,为左卫将军。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日:“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大阁,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
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日:“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成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日穆。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B.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C.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D.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翜很有才干。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时,他及时化解了郭秀与部将陈抚、郭重等人之间的矛盾,保全了数万人的生命。
B.褚翜善于安抚。梁郡太傅王玄在褚赛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
当徐州贼人张平想趁机突袭梁郡时,褚瑟安抚百姓,使之安定。
C.褚翜敢作敢为。苏峻作乱率军攻入皇宫时,褚灵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大声呵斥进犯的士兵,苏峻的士兵因此未敢上殿。
D.褚翜为国尽心。苏峻执政之后,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敝残败,担任侍中的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对晋朝颇有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5分)
译文:
(2)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11分)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②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8.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
析。(5分)
答:
9.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所长的道理。
(2)杜甫在《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两个名句是“ ,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 娘 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但木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列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在秋葵脸上。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回娘家。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门陪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问,儿子小根已经4岁。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秋葵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嗉着说:“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了,就去外公家。”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又哭又阉,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等埋葬了公爹,木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夜里,小根肚子疼。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根送到县医院。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
车票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
弟弟现在该娶媳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
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秋葵背着行李,走在前头。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木根。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擦着擦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C.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D.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E.篇末描写娘家“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表现出秋葵看见娘家后感到满目的熟悉与亲切。
(2)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秋葵“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作品内容进
篇二:尔雅《民俗与文化(1)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
正确答案:
×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
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
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
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
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
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
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
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
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
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
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
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
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4
资源的大部分都是现实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正确答案:×
创意民俗旅游资源
1
创意与民俗旅游资源转化要点不包括()
A、仿古融今
B、活化故事
C、不需要创造情感
D、重视知识产权
正确答案:
C
2
创意与民俗旅游资源转化要点中的“三观”不包括哪项()
A、整合观
B、观
C、体验观
D、分散观
正确答案:
D
3
“符号“复原又可称为()
A、古罗马精神
B、场所精神
C、复原精神
D、符号精神
正确答案:
B
4
“符号复原” 也可称“场所精神“,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源自古罗马人对场所守护神的信仰,后成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词汇之一。
正确答案:√
5
场所精神指客观物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系统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以及对这种体验到的情感状态的描述。
正确答案:√
6
知识产权是可以复制的,而民族的东西是不可以复制的,所以要重视知识产权。()
正确答案:√
生命精神与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1
以下()不属于民俗。
A、音乐
B、建筑
C、戏曲
D、剪纸
正确答案:
B
2
()是中国民俗艺术的特征。
A、审美性
B、艺术性
C、实用性
D、经济性
正确答案:
A
3
()是人类真善美方面发展水平的标志。
A、民俗
B、富强
C、文化
D、金钱
正确答案:
C
4
没有用的东西一定不是资源。
正确答案:√
表现形式粗犷质朴
1
以下()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A、坚忍不拔
B、自强不息
C、互利共赢
D、吃苦耐劳
正确答案:
C
2
民俗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发展二者呈现出相互独立的关系。
篇三:近义词解释
说明:第一部分,1-20题为单选题,每题3分;
第二部分,21-30题为多选题,每题4 分。全卷共100分,时间为60分钟。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发表(表达,登载) 整装待发(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发端(开始,开端) 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手)
B.信史(确实的历史) 信马由缰(相信马能识途,紧随其后)
信访(来信,来访) 通风报信(暗中透露消息)
C.征文(征集稿件) 旁征博引(广泛地引用材料)
征途(远途,行程) 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
D.背约(违背约定) 力透纸背(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背离(离开、违背) 离乡背井(离开故乡去外地生活)
2.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案牍(公事文书) 案由(案件的内容提要)
案验(提出的计划方法,得以实现) 有案可查(有记录可供查验)
B.安顿(安排妥当) 顿悟(一下子明白了)
顿挫(停顿转折) 茅塞顿开(形容突然理解、领会)
C.就业(完成功业) 就正(请求指正)
迁就(将就别人) 功成业就(建立了功勋,成就了事业)
D.失意(不得志) 失笑(没有了笑容)
失密(泄漏机密) 坐失良机(不主动采取行动而失去好的机会)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比例非常高的知识精英,犹太人牢牢地在美国主流社会中 着重要一席,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美国历届政府的东政策。
②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带来的影响不可 ,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
③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应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同时积极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A.占据 忽视 吸收 B.占据 轻视 吸引
C. 占有 轻视 吸收 D.占有 忽视 吸引
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真正做到对知识智力资源的有效 和运用,才可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②如果经营者对稽查人员给予的处罚不服,可以在限定的日期内向有关部门提出 。
③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体系 、法制体系不健全、政府保护、体制惰性等弱点对中国人世后融人国际经济构成不小的阻力。
④这件事情盘根错节,个中 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A.配置 申辩 脆弱 委屈 B.安置 申辩 软弱 委曲
C. 配置 申诉 脆弱 委曲 D.安置 申诉 软弱 委屈
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完备的法律体系,良好的执法环境,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公民共同为经济的良好 ,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②武汉的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在政府对其进行了重建之后,成为广大旅游者心中梦寐以求的旅游 。
③全体指战员经过几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在三十日完成了对堤坝的加固工作, 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A.运行 胜地 保全 B.运行 胜地 保证
C.运转 圣地 保证 D.运转 圣地 保全
6.填人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康,最早 《涛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记道》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 ,人民生活更加 。
A.原出 惠及 健全 和睦 殷富
B.源出 惠顾 发达 和谐 殷富
C. 原出 惠顾 发达 和睦 殷实
D.源出 惠及 健全 和谐 殷实
7.依次填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们请一些儿科专家担任“电脑医生”,在互联网上就儿童保健问题 咨询,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②父亲多才多艺,在研究外国文学和影视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
③如果阅读古典作品,因受感动而去摹仿书中人物的行为,这就证明读者没有 能力,糊糊涂涂做了古代作品的俘虏。
A.提供 刮目 鉴别 B.进行 侧目 鉴赏
C. 进行 侧目 鉴别 D.提供 刮目 鉴赏
8.依次填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没有听清我的话, 了我的意思。
②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 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③他的谈话真是 ,让人感到非常无聊。
A.曲解 概括 言不及义 B.误解 抽象 词不达意
C.曲解 概括 词不达意 D.误解 抽象 言不及义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将一个灵活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B.这两位同学因为读书用功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成绩相差悬殊很大。
C. 听爷爷说,那个烟斗是祖上流传下来的。
D.直到今天,一遇到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祈求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必须用括号中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
A.有的人做事从来不顾及(顾忌)别人,一心只考虑自己。
B.这座房子坐落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地方,三五里不见有别的房子,真够清静(清净)的。
C.很多同学的文章立意不够深刻、构思不很新颖、结构不太严谨,全文缺乏贯串(贯穿)始终的中心。
D.为了给自己洗刷罪名而伪造(捏造)他人的犯罪事实,这就是法律上所说的“诬陷”。
1l.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语文能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教学大纲明确确定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材作为知识点 有专题介绍, 在实践教学中,人们仍然重读写, 部分老师能身体力行,终因不成气候而浅尝辄止。
A.虽然 而且 但 既然
B.尽管 也 但 即使
C. 尽管 又 而且 即使
D.虽然 又 但 既然
12.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句是( )
据说国际上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已接近五百种, , 不同意见分歧有多大,有一点 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有它的独立性,其自身的发展未必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步, 不可能切合无间。
A.所以 不管 也 而 更
B. 所以 无论 却 即 因此
C. 不过 不管 却 即 更
D.不过 无论 都 而 因此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建敬老院不但是我个人意见,它反映了全镇居民的意愿。
B.MTC生产流程在国内当属一流,假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多见。
C.实施考核取证上岗制度,从而改变了选拨干部的传统观念。
D.纵然“人权”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它不能辖制法制。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不知到底是更清醒了呢,还是反倒更迷茫了。
B.一个为收获而死去的人,进而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C.今年暑假如果没有别的重要事情,他大概要回老家看看。
D.同学们正兴高采烈地参加了节日的游园活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由于改编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解析] 考查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16.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尽管 而且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17.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 看不到国利益。
②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一—胡夫金字塔的诸多迷团,多年来 围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③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 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 从而 一直 所以 B.进而 一贯 因此
C. 从而 一贯 所以 D.进而 一直 因此
18.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深夜11点多钟,我们到了洛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 ,江水太急了。
(2) 群众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迅速处理,而不应该束之高阁。
(3)阳光虽然为生命所 ,但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A.由于 关于 必需 B.因为 关于 必须
C. 因为 对于 必需 D.由于 对于 必须
19.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密密麻麻的“食蚊鱼”示警————水果湖 治污。
② 白鲟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国家农业部指示有关部门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条受伤的白鲟。
③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召开会议,研究 解困工作。
A.即刻 由于 布置 B.亟待 由于 部署
C. 亟待 如果 布置 D.即刻 如果 部署
20.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没有人教他,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 学会了画画;
后来,他没跟家人商量 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
②这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切实 科研时间。
A. 竟自 径自 保障 B.径自 竟自 保证
C. 竟自 径自 保证 D.径自 竟自 保障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
2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①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在享受 的同时,也要切实 对外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
②滕王阁的第五层,据说是登临远眺的最佳去处。我们登上五层的回廊, 天光水色,一碧万顷,心中天地也 宽广起来。
A.权益 执行 突然 立刻
B.权利 履行 果然 顿时
第二组: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
从社会角度看, 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 有可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其表达效果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是言语表达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C.但是 只有 才 也
D.因为 只要 就 也
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历史,对今天的青年一代比较生疏。
B.散文固然也可以写一些风花雪月游山玩水草虫之类的东西,但无论如何它不应该成为酒后茶余的消遣晶。
C.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前年又恰逢国际志愿者年。在2002年12月5日这个具有双重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四海同心—---2002年国际志愿者庆典晚会”,将在中国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发源地——深圳举行。
D.经过认真研究,教练组认为,迎战这样的对手,在战术上“扩张”莫如“紧缩”好,因为这样往往可以出奇制胜。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项是( )
A.这一次的获得成功是由于校方的大力协助和参加者事先有充分准备。
B. 据最新研制成功的动态测转仪测定,强烈的弧圈球的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秒176次。
C. 做工作不但要考虑到今年,而且还要考虑到明年,以至今后几年。
D.校长决定成立以班主任、总务处职员和学生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住校生工作。
24.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A. 白搭(不起作用或白费力气) 一穷二白(工农业不发达,农业也不发达)
白首(指年老) 真相大白(事实的真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
B.飞语(没有根据的话) 飞扬跋扈(骄横放肆)
飞泉(喷泉) 不翼而飞(形容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C. 和服(日本式服装) 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好)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鸾风和鸣(比喻夫妇和谐)
D.化装(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 出神入化(精神专注到了忘我的程度)
教化(感化) 食古不化(学习古代的东西,不善于理解)
25. 对下列词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 间不容发:情况紧急,一触即发。
间歇:动作、变化等隔一段时间停止一会儿。
弥漫:充满、布满。
欲盖弥彰:想要掩盖事实真相,反而更加显露出来。
B.家喻户晓:各家各产。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明白,形容蛮横,不讲道理。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要求。
请便:请对方按他自己的意愿去做。
C. 委曲求全:为了顾大全局而暂时忍让。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难过。
声气:消息。
声气相投: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D.品头论足:比喻在小节上随便挑剔。
品位:质量档次。
为富不仁:为了致富,不择手段,不讲仁义。
为渊驱鱼: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26.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 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到那个机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拔出刀剑,拉开弓箭,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2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项是( )
A.因单业成绩不及格或因病退学的学生,入学前凡是国家或集体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由原单位接收。
B.我国政府制定了保障残疾人权利的相应政策、条例和规定。
C.战士们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斗,终于治服了洪魔,保住了大堤。
D.价值最初是商品交换中制服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2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行迹十分可疑。
B.近日下水的大型画舫的外形与颐和园的石肪极为酷似。
C. 电影《泰坦尼克号》曾一度风靡全球,使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D.她的冤屈终于得到了伸张,他所蒙受的耻辱终于得到了昭雪。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使用,恰当的项是( )
A. 资阳县公安局竟然“打不过”黑老大,真是天大的笑话。
B.造纸厂排出的废物,使周围的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动埴物大量减产以致绝产。
C. 记者今天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次论坛将于2004年9月在上海进行。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人人”,当然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得例外。
3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项是( )
A. 中小学生的减负,目的正是因为保护儿童的天性,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B.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素材积累后,然而再写起文章来就不至于觉得两手空空了。
C. 交卷之前,王小刚又对答卷进行了最后的一遍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
D.敢于说真话本来是他的优点,如果就此一点而给他下一爱发牢骚的结论恐怕不够公道。
答 案
1. B 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
2. B。A案验:调查罪证;
C就业:得到工作,参加工作;
D失笑:不自主地发笑。
3. A。占据;
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
占有:处在(某种地位),掌握(某事物)。忽视:不注意;
轻视:不重视。前者比后者语义程度重一些。吸收: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
吸引: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