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会谈及会谈技巧
第四章 会谈及会谈技巧
会谈是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形式和手段。
从外行人的角度看,会谈似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会谈不就是 谈话吗?谈话的能力准没有?其实,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咨询会 谈是一种特殊的会谈,它必须能够有效地促成来访者的良性改变, 因此,咨询和治疗者应该是懂得会谈的道理,会娴熟运用会谈技巧 的专家。有位美国记者开玩笑地说,心理医生为什么仅靠微笑、点 头就能挣大钱,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微笑、点头!这话虽 有点刻薄和言过其实,倒也有几分道理。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先讨论会谈的一些一般性问题,然后以主 要篇幅介绍会谈的技巧。
第一节 会谈的一般问题
会谈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日常的社交谈话.研究中的访谈、教 育工作中的谈话,都是会谈。咨询会谈既有一般谈话的共同特征、 又有其独特之处。作为咨询者,应该对咨询会谈的性质和作用、会 谈中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以及不同的会谈类型这些一般性问题先有所认识。
会谈及其作用
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咨询会谈基本上是通过咨访双方的信息交流来对被此的认
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内的。我们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种信息 的内容。一船说,会谈中涉及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认知性信 息,一是情感性信息。认知性信息是来访者(也包括咨询者)所表达 的事实内容。也有人统称为内容。主要包括来访者经历过什么事, 有什么行为,他的看法和评价,后果等等。情感性信息主要包括情 绪、感受、态度这一类内容。
信息的第二个方面是它的传递形式。在咨询会谈中,主要依靠 两种传递形式,一是言语的,一是非言语的。言语信息是借助语句 说出来的,只要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一般透过言语知觉、理解机 制,就能有效传递。当然,进一步探讨,也还有些特殊问题需要注 意。例如,如果咨询者和来访者属于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的亚文化 团,所习惯的言语方式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这也可能造成传递障 碍。武汉人夸小孩聪明、机灵,常用一个形容词“贼得很“,北方人 听了可能会完全理解成另一个意思。所以咨询者应当对不同于自 己的文化背景的来访者在言语差异上保持敏感,有疑则问。而且要 尽可能用对方能正确理解的语言交谈。对专业术语的使用也要慎 重。你需要根据对方的水平、文化背景估量对方能否了解术语 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少用专业词汇,而用比较通俗的词句 交谈。
非言语信息是指透过姿势、面部表情、目光、语调等传递的信 息。非言语性信息尽管也有文化差异,但其普遍性大于言语性信 息,语言不通的人也能借助它实现一些基本交流(例如正常人与聋哑
人,中国人和外国人)。非言语性信息远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许多人类学家相信,人类的交流有2/3是借助非言语途径实现的。
照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来看待会谈 的信息交流。但任何实际传递的信息,总是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
那么信息内容和传递形式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稍微琢磨一下就会 看出,大多数信息都可以以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形式传递,反过来也 一样,两种传递形式都可以传递认知性信息和情感性信息。但是, 不同搭配的传递效率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论,言语性传递可以较准 确地传递两种信息,在传递认知性信息时尤有所长;
非言语传递在 传递事实时功能较弱,但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言语描述更真切,更生 动。
作为咨询者,我们在会谈中所做的事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接 收、理解来访者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方面是作出反应,即 发出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所谓学习会谈技术,无非就是学会这 两方面的技能。
会谈的作用或功能是容易明了的。咨询过程的每一阶段都离 不开会谈,那么,发展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诊断和评估、治疗改变 等都须通过会谈来完成。在不同阶段,会谈的作用依任务不同而不 同。会谈的性质和形式也相应地各有特点。例如,在收集资料阶段, 咨询者更多地是倾听,接收信息,在治疗阶段,则发出信息的机会 多一些。下面的讨论会使这一点更清楚。
交换信息的会谈与帮助性的会谈
A·本杰明(Benjamin)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会谈。第一种是交换信息的会谈,主要在问题探索等阶段出现,咨询者通过这种会谈收集信息,以便作出诊断。但在咨询会谈中,这种会谈不占主要位置,即使在诊断阶段,也不应单以收集信息为目的。第二种会谈是帮助性质的会谈。在这种会谈中,咨询者主要不是获取信息,而是发送信息,让它们影响来访者。
正如前面授到的,不同性质的会谈是以咨询过程的进行为转移的。会谈总是过程的工具,视过程需要而变化。因此,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会谈方式,更不能认为在不同阶段只能运用单一性质的会谈。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应在此预先提及,那就是会谈与咨询关系的问题。咨访关系的建立、发展和维持是贯串咨询过程始终的工作,它是其它咨询过程赖以展开的背景和依托。但在咨询中.没有一个专门用来发展咨访关系的会谈阶段,关系的发展是渗透在其它咨询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渐进行的。因此,咨询者在会谈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和维持咨访关系。有些谈话方式,单从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看——例如收集资料——似乎合适,但联系发展关系的要求看则立见差池。“你是否对你丈夫不忠实?”很可能不是个好问法。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会谈中的互动与信息加工
会谈中的互动
咨询和治疗是一个互动过程(见第一章)。在会谈中,这种互动 的属性得到最典型的表现。从互动观点看,交往双方的任何反应 (言语、表情、形体乃至沉默)都对对方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似乎 有一种压力,逼得对方非作出反应不可。我们观察日常社交谈话的 模式会发现,一最员明显模式是:ABABAB??,一旦一方停止说 话,另一方似乎就会把这当作开始说话的提示,也就是说,一方的 停顿好像“迫使”另一方说点什么来填补空白。不要小看这种“停顿 压力”,它往往使初学咨询者面对沉默时不知所措,觉得须赶紧说 点什么来填补真空。其实沉默在咨询中是有不少“讲究”的,这一点 我们后面再讨论。
但这种ABAB??模式的互动有时却是一种“假互动”:形式是在交谈,却不曾对对方发出信息的实质性内容作任何反应,请看两个社交谈话的例子。
A:你觉得昨天的足球咋样?
B:我玩得太开心了!只是那儿有点冷。
A:8号的点球真他妈好臭!A队运气太好了。
B:后来是大李把我捎回家的,路上还吃了块雪糕。
A;
你看过这么臭的点球么?
B:??雪糕?
A:不,??”点球!
篇二:会谈中的非言语性技巧心理学
一、目光的接触与身体语汇
在会谈中,区别一个治疗者是否成功,其中也需要考虑治疗者与对方视线的接触及治疗
者的身体姿式动作所构成的身体语汇。一旦你要参加某个会谈,你就应注视着你的会谈对象,
一直保持视线的自然接触。进一步看来,你的身体语汇也应表示出你的关注和兴趣。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你注视着对方时,你可以了解到对
方的更多的情况。反之亦然,当来访者在时,你注视着对方的双眼,对方同样也可以了
解我们。他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即自己的话是否被治疗者认真听取,是否能被接受,是
否可以被理解。治疗者对对方的共情与理解,尊重与关注等信息均可以从其目光中传达给对
方。视线接触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治疗者注意自己的目光。如果对方在谈话时,你却在那里看
着不相干的东西,或者东张西望,目光散漫,这种视线给对方的信息可想而知一定是消极的。
那么,在会谈中治疗者的目光怎样安排比较合适呢?我们的建议是:当你倾听对方的谈
话与叙述时,目光可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
当你在讲话解释时,这种视线的接触可比听对
方谈话时少些。也就是说,对方讲话时,一定要用目光表示你的关注;
自己谈话时,有时视
线可以短时间离开对方。
人类的身体语汇实际上是极为丰富的。譬如站立的姿式、坐着的姿式、举手投足都可包
括其中。人们在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可能会形成一些自己独特的习惯,比如习惯于双手抱臂
而立,谈话时爱在室内走动,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坐下时习惯于跷二郎腿,想问题时经
常震颤双脚,解释说明时喜欢用各种手式等等。文化背景不同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身体语汇,
如"V"字型手势表示胜利,耸双肩表示无可奉告等。
作为治疗者,在自己的治疗对象面前,总的原则应是使自己的身体语汇融入到治疗过程
中去,以有利于治疗过程为准。这样,有些治疗者的习惯动作可能是需要改变的。比如颤动
双腿,这可能会使来访者感到压抑与不安;
坐在办公桌上与人交谈,在自己的同事与朋友面
前也许是适当的行为,但对来访者就有不利影响,这会产生一种治疗者"居高临下"的感觉。
比较适宜的行为表现也许是这样的:当来访者初次到来时,可以和对方握手表示欢迎与接纳
之意。如有的治疗者不习惯于这种方式,也可以不用握手的方式,但需起身招呼来访者坐下。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使自己坐得舒适自如,同时又要表示出对对方的关注。这在倾听对方
谈话时更重要,可使自己面对对方,使自己的身体略微倾向于来访者,并用点头等方式表示
自己的注意。在说明问题时,可借助某些手势加强谈话效果,但要注意运用适度,不能显得
过分夸张,以免使人感到有"取宠"之嫌。在每次会谈结束时,治疗者应起身将来访者送出门
外,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礼节,但也表明了会谈中治疗者对来访者的主观态度。
在治疗者说话时,对方也在观察你,初学者往往失之紧张,常常会有只坐椅子的一半、
身体向前倾斜很大、双手紧紧地拧在一起等表现。对方如发现这一点,也许自己反倒能放松
下来,但其后可能会对治疗者说出的话打折扣。纠正的办法是治疗者要靠椅背面坐,找到一
种使自己感到舒适的姿式,手中可拿笔纸作出准备记录的样子。当然这只是一种矫枉过正的
办法。治疗者在会谈中,既要真正表现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