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时间:2021-10-22 12:51:46 浏览量:

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社会关系的差异;
社会礼仪的差异;
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ENG Jian-min XU Li-hong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

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则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

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道中,一位中国人到西方人家里吃饭,当主人问今天

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二、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三、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

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四、社会关系的差异

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五、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 “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

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六、社会习俗的差异

1.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
扶女士下车;
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
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
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2.对婚姻的态度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
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译为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篇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本”“末”之别的产生原由

在西方国家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国家的人的观念和已经儒化的中国人的观念是有极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是地理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就是世界,汉语中有两个词语可以译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海洋国家的人,如希腊人、英国人经常和四海之外的人进行商务贸易,他们无法理解“四海之内”就是“世界”.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行动是中国人难以想象的.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主.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农业一直被看成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中国社会的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未来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的关系到交换.从事农业和从事商业的人生活和行为古代有很大的差别:农民朴实所以容易使唤.他们孩子似地天真,所以不自私.他们的财物很复杂,很难搬动,所以一旦国家有难,他们不弃家而逃.而商的心肠坏,所以不听话.他们诡计多,所以很自私,他们财产很简单,容易转运,所以一旦国家有难,他们总是逃往国外.农民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他们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孙孙继续生活的地方.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他环境的产物,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地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商人都是城里人,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因而希腊人就围绕着城市而组织社会,在一个城市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权力上的平等是这个城邦能够生存下去的前提.民主就这样诞生了.但在一个家庭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2、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中国人过去农,这个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样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农不起商,看不起手工业者.他们赞美自然,顺其自然,谴责人为,处于纯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中国曾经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发明不是受到鼓励,而是受到阻挠的.

海洋国家的商人,情况就是另一个样子,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 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相反,为了畅销其货物,他们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最初发动在英国,也是一个靠商业维持繁荣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

3、儒家思想贯输下的中国人的心态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守其节,立其身,正其名.(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很有市场,而且这变成衡量一个人是否象知识分子(有修养)的标志.虚心做人,不狂望,不自大是知识分子修养高低的标志.

有一位中山大学的黄教授在美国南部佛罗尼达做访问学者,并为佛州州立大学的学生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程,他谈及他所遇到的一件事.他在佛罗尼达本是一年,他所开设的“中国文化”这门课很受学生欢迎,佛州有意想再留他一年开设此课.但最终是否开设还有待于系里全体教师和学生投票表决.系里教务秘书给全体老师发了一张,也给黄教授一张.黄教授有意想留下,但对这张票他不知如何处置.按中国人的惯例,要给自己投一票显得太不谨虚,其他人票都交上了,他还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所以他去找教务秘书,看他有什么高见,这位教务秘书感到很惊讶,并对他说:“连你自己都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别人怎么看待你呢?你既然想留下,为

什么不投自己一票呢?”——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投自己一票不是“君子所为”.

有一位华人在美国当教授,他的美国学生给他提交的一篇学期论文,发现论文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意独特,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位大学生所为,这位华人教授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能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他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学术期刊,看看有无此类似的文章,但又没有查到,因而很是尴尬.于是他请教一位美国同事,问他怎么办.这位同事对他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证明也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微妙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农的意识不能使人用变化的眼光面对出人意料的事实!

北京首都师大有一位教授在美国大学作访问时,遇到一位美国朋友,此人很热心,帮助过许多亚洲移民,甚至慷慨解囊.有一次这位美国人遇见一个中国移民,并给予他很多帮助,而且还借了500钱给他在街道上租了一间门面房,把收来的旧家具买给亚洲移民.但他营业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要门面,只要在报纸上留过电话就可以收旧家具了,于是他一个月后就退了门面,在家属区租了地下室干起了无址营业的皮包公司,没干两天,就被工商管理部门给查封了,他感到很奇怪.事过几个月后,这位教授遇见这位美国佬偶而提及此事,他承认是他告发的,这位教授感到很纳闷.既然你对他这么好那你为什么还告发他,这位中国教授提出的问题让美国佬不可理解,这位美国佬说道:“我对他一直很好,但他犯法了!他犯法了,我必定告他.”美国佬的回答也使中国人感到不可思议——造成这种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以儒治国人情味太浓的缘故”

孔子赫父子讼:孔子当司冠时(相当干现在的大法官),有父子打官司,孔子将他们关在牢房里,三个月都不处理.三个月后父亲请求撤消诉讼,孔子赫免了他们.季子小氏听很不高兴,孔子感叹地说:“执政者不采用正确治理办法而杀害无辜的人,就违背了‘礼’的规定;
不用孝道而处理父子打官司,这就是杀害无辜啊!”——由于孔子的这一事例被推为执法楷模,从此以后中国的窝藏罪就异常地多起来了.

4、文化冲突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自然的背后是自信,自信的结果是可爱.自己感觉了不起的人是自卑的表现.对在人际关系中,一切不能以“忍”为怀,要直率,即时地解决矛盾.与人相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等于没有冲突,大学和军营是人际关系冲突最突出的地方,集中表现在文化冲突中,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家庭环境之中,不同文化撞击的结果要么交溶,要么排斥,最好选择的方式是互补.选择的本身就意味着放弃,选择双方好的,放弃双方不好的,产生一种能共同接受的相通相溶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北方,山水雄,而民性亦刚直;
南方风景秀丽,而民性温和,康德曾经说:“德国人是根,意大利人是顶,法国人是花,英国人是果.”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性格.人类的不同性格可以通过爱的对象不同显示出来:清洁的人爱莲,孤高的人爱菊,智者爱水,仁者爱山.同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偏重;
注重神,产生宗教;
注重物理的自然,产生科学;
注重审美的自然,产生艺术;
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便产生道德.希腊精神注重自然,对物理的与审美的自然皆注重,故希腊是科学艺术的发祥地.希伯莱精神注重神,亦即注重宗教价值.中国的儒家注重人伦,形成偏重道德生活的礼教,故与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皆有不同之处.

5、孔子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孔子在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时就志于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三十岁时已懂得礼,实行都很得当.四十岁时已成为知者,“知者不惑”.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向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觉得,他接受了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地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
他所认识到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为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发展最高阶段.

篇三: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 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 一词, 中国人历来就有“ 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 张老、王老、李老更是尊崇有加;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 和别人谈话时, 年龄越大, 资格越老, 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 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 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 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 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 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 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 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 而此时,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 是多么地年轻。

2、社交礼节用词的不同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 或Hi 如果不理解其涵义, 美国人会认为, 这种打招呼是说“: 没有吃的话, 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 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 汉语中的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 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以 plea“se 请”为例 ,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please, 一般说: After you , 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 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 一般用Help yourself( to sth.) , 也不用please。

3、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逾越语言规约致使语用失误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在词汇层面使用者“误将汉英词汇一对一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同于汉语,误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蒲小君)。例如颜色词就是如此。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如,在西方,人们习惯用红色一词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表示革命。同样,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表示纯洁、天真无邪,人们在结婚时穿上白衣裙,white day 是吉祥日,但在中国白颜色被用来象征恐怖,象征死亡;
在句法层面“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意义,混

淆同一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何自然)。如表示答谢的礼貌用语。当要向对方表示谢意时,人们有必要做出适当的回答。但是中国的学生经常会说“Never mind”,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母语中的“不用谢”,“没关系”在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方式是“You are welcome”, “My pleasure”, “Don’t mention it.”等;
在语篇层面,叙事顺序不符合所使用语言规约(向二兰),“会话参与者在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类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俞洞明)试看一位中国学生写的请求函:

Dear Helen,

How are you!

A friend of my sister’s, Alice, is planning to go to London for a year and looking for a job. I would be very much obliged if you are kind enough to take the trouble to help me in that matter.

这封请求函表面看无语法错误,简洁明了,是典型的“问候-叙事-请求”式的结构。但是英语请求函叙事顺序并不和汉语一样,一般要求开门见山提出要求,在陈述情况。由此可见,该语篇用的是英语语言,行文结构却依照汉语习惯,其原因是套用母语模式。

二、跨文化交流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的原则( Respect)

尊重是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正如上文所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礼貌系统。你若想与之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 你首先要尊重人家的文化。比如说, 中国人送客人喜欢送出大门口, 有时甚至送出好几条街, 以此来表明对客人的尊重。而在美国, 人们一般不会把客人送出门口, 他们只是站在门里跟客人讲再见然后随手把门关上,他们认为这才是对客人尊重, 因为在他们看来客人在家里与自己相处多时, 耽搁了人家许多宝贵时间, 此时也许会有些不愿被人看到的私事需要处理, 比如剔牙、打嗝等不雅观的行为举止等。因此当有美国人到你家做客时, 你如果以中国人的送客方式来对待人家, 人家不但不会觉得被尊重, 反而会觉得很尴尬。因此我们该尊重人家的习惯, 不要把我们的习惯强加给别人。只有先尊重别人, 才有可能被人尊重。

2、保持自己的个性( Identity)

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指自我, 包括自己的个人形象、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等等。在对外交往中, 我们有的人只看到一些外国留学生和不拘的某些游客身上的某些

表现, 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举止都很随便, 就盲目效仿, 结果犯了既不了解别人又忘了自己行为规范的大错。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就是十分看中“ 面子”或者说“ 体面”。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情感、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 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交际中不能单纯的信奉“ 外国的月亮是圆的”。上文所提到的、尊重的原则是有前提的, 即保持自己的个性。

3、文化适应( Enculturation)

所谓“ 文化适应”是指狭义上的社会化。当今有一种说法, 就是认为今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世界上七、八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 今后世界的冲突是文化冲撞, 而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冲撞则成为焦点, 甚至有人预言, 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必定是“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战争”。文化适应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比如说一个雇员新到一家公司工作, 第一天上班他发现他的着装方式与公司其他同事不同, 那么很有可能他会考虑这件事儿并在第二天上班时做出改变。这种观察其他人行事并使自己与之协调、适应的行为的过程就是文化适应。要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你需要学习共享文化( shared knowledge) , 并对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