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老子》研究书目
【老子辑本】
001 《老子道德经》
002 《簡帛老子校正》
003 《老子》勘校 白鹤飞
【老子研究】
004 《老子的帮助》王蒙 著
005 《老子与百姓生活》作者:姚淦铭
006 《老子感悟》张其成 讲读
007 《解读老子智慧:活学活用道德经》
008 《老子为道》殷旵 著
009 《老子思想批判》曲辰 著
010 《老子的道论》张戬坤 著
011 《领悟道德经》孟浩然 著
012 《老子的大智慧》张戬坤 著
013 《老子哲学源流》涂宗流 著
014 《老子传》秦新成 刘升元 著
015 《老子研究》陈光柱 著
016 《老子他说》南怀瑾 著
017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选)林语堂 著018 《老子困知录》王干城 著
019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王钟渠 著
020 《老子评传》陈鼓应 等
021 《巍巍古道》天笑 著
022 《老子评介》国庆 辑
023 《老子词典》
024 《大道无为》作者:薛永新
025 《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陈应发 李世东 著026 《老子与现代管理》潘乃樾 著
027 《道德经》中的企业管理启示录(选)028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选)
029 《衣养万物:道德经与生态文化》 李远国
030 《德道三字经》释文 熊春锦 编 白木居士 注释031 《中国道教人物传略》
032 《老子传记》
033 《道教百科知识》
【老子注疏】
034 《老子河上公注》河上公 著
035 《老子本義》初謄本(未校)魏源 著
036 《老子解畧》(宋)员兴宗 撰
037 《老子想尔注》(汉)张道陵
038 《老子指归》汉 严遵 著
039 《老子指略》三国 王弼 著
040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李隆基 注
041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赵佶 注
042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朱元璋 注043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唐)王真 撰
044 《老子注》(魏)王弼 撰
045 《韩非解老》(周)韩非子 著
046 《道德经法要》
047 《道德经真义》(清)黄元吉 著
048 《老子注》(清)陈澧 注
049 《老子衍》清 王夫之 撰
050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明 建邺憨山道者德清 著051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著
052 《老子道德经校释》朱谦之 撰
053 《老子臆解》徐梵澄 著
054 《王弼老子注疏解》牟宗三 著
055 《道德经》原文及注解 朵朵莲花 撰
056 《道德经》注解
057 《道德经》三帝注(合辑)
058 《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出续道藏)
059 《道德经解》纯阳子 注
060 《道德经注释》李函虚 著
【老子道解】
061 《道德真經》周-李耳
062 《道德經古本篇》唐-傅奕
063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明太祖-朱元璋064 《道德会元》元-李道纯撰
065 《道德經篇章玄頌》北宋-宋鸞
066 《道德玄經原旨》元-杜道堅
067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元-薜致玄068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宋-陳景元
069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手鈔》元-薜致玄
070 《道德真經傳》唐-陸希聲
071 《道德真經次解》明-無名氏
072 《道德真經廣聖義》前蜀-杜光庭
073 《道德真經集解》金-趙秉文
074 《道德真經集解》宋-董思靖
075 《道德真經集義》明-危大有
076 《道德真經集義》元-劉惟永
077 《道德真經集義大旨》元-劉惟永
078 《道德真經集註》宋-王雱
079 《道德真經解》明-無名氏解
080 《道德真經解》宋-陳象古
081 《道德真經口義》宋-林希逸
082 《道德真經論》宋-司馬光
083 《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唐-王真
084 《道德真經取善集》宋-李霖
085 《道德真經全解》金-時雍
086 《道德真經三解》元-鄧錡
087 《道德真經疏義》宋-江澂
088 《道德真經疏義》宋-趙志堅
089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質
090 《道德真經頌》宋-蔣融庵
091 《道德真經新註》唐-李約
092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前蜀-強思齊
093 《道德真經衍義手鈔》元-王守正
094 《道德真經義解》宋-息囊道人
095 《道德真經章句訓頌》元-張嗣成
096 《道德真經直解》宋-邵若愚
097 《道德真經指歸》漢-嚴遵
098 《道德真經註》漢-河上公章句
099 《道德真經註》宋-蘇轍
100 《道德真經註》唐-李榮
101 《道德真經註》魏-王弼
102 《道德真經註》元-林志堅
103 《道德真經註》元-吳澄
104 《老子微旨例略》魏-王弼
105 《老子翼》明-焦竑
106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宋-章安
107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宋徽宗-赵佶
108 《玄經原旨發揮》元-杜道堅
109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唐玄宗-李隆基110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唐玄宗-李隆基111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外傳》唐玄宗-李隆基112 《老子八十一化》殷诚安 点校
113 《老子像名經》唐-佚名
114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
【道德经诗译】
227 《道德经》通俗翻译
228 《道德经诗译》
229 《道德经转语诗解》陈致虚
230 《诗译老子》彭文发 著
【老子释义】
115 《老子止笑谭》朱邦复 著
116 《太上道祖白话注解道德经》
117 《道德经句解》
118 《道德经译释》王守经 著
119 《道德经章解》于道民 枫韵 著
120 《道德经释义》任法融 著
121 《老子集注》(当代)落花散人
122 《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著
123 《道德经》正解 李兵 著
124 《老子传真》黄友敬 著
125 《道德经》分类释译 作者:孔正 王玉英126 《老子篇章翻译》曾柏清 著
127 《彭释老子》 彭文发
128 《生存与修炼--道德经新解》熊厚音 著129 《归钰-老子新解》陈光柱 著
130 《道德真经学》明明道长 著
131 《道德经证义》熊厚音 著
132 《道德经评译》
133 《道德经》帛书甲校勘复原本及其白话译文134 《道德经》古今正解
135 《老子本义》灵井冲虚子 著
【老子章解】
136 《老子直解》(精解20篇)
137 《老子直译》(精译18篇)
138 《老子章解》(选摘10篇)
139 《老子白话今译》主编:李双
140 《道德经诗译》(三篇)
141 《解读老子道德经》作者:文东
142 《老子道德经》新译暨「心灵药方」著者:林安梧143 《道德经》复原古本注释
144 《道德经》笔记(朵朵莲花)
145 《道德经》串解 张无屮
146 《智慧老子》作者:三耳
147 《天心悟老子》译注:马新峰
148 《老子原来这么说》沈善增 著
149 《还吾老子》沈善增 著(选)
150 《道德经》白话注解
151 《道德经俗译》作者:曾宁 朴道
152 《回归的道德经》
153 《老子股经》骆云成 著
154 《道德经》探玄 培真 著
155 《道德经》启示录
156 《标准统一的老子道德经》作者:宇文速157 《道德经》现代意译 作者:孔正 王玉英158 《道德经新解》
159 《老子译注》作者:薛勇
160 《懋信解老》编者:陈懋信
161 《南门释老》
162 《沙翁解读道德经》
163 《老子全解与中华精神建设》作者:王振今164 《老子全解与中华民族新理论》作者:王振今165 《老子四字经》 李德深 李洪 编著166 《老子道商》作者:刘克苏
167 《道德经》白话文
168 《老子》通释(选)
169 《学习道德经》(选)作者:薛德钧170 《老子新解》(选)作者:华军
171 《道德经的智慧》(选)
172 非常道《道德经》作者:逸天御玄
173 《道韵诗文》
174 《以老解老》(选)袁育才
【老子讲义】
175 《道德经讲解》熊春锦 讲解
176 《道德经讲义》和尚坡主
177 《道德经讲义》
【老子译本】
178 《道德经》中英对照 林语堂 译
179 《道德经》中英对照
180 《道德经英译本85种》
181 《老子道德经讲解》(第一卷)(印度)奥修 著182 《老子道德经讲解》(第二卷)(印度)奥修 著183 《老子道德经讲解》(第三卷)(印度)奥修 著184 《老子道德经讲解》(第四卷)(印度)奥修 著
【老子附录】
《老子直解》(精解25篇) 目录
185 《道德经》白话
186 《道德经》白话译文
187 《道德经》翻译
188 《道德经》简短译文
189 《道德经》简译
190 《道德经》全白话版
191 《道德经》全文翻译
192 《道德经》全译文
193 《道德经》详解
194 《道德经》新编
195 《道德经》新解
196 《道德经》新译(文白对照)(徐闽苏)
篇二:第1课 孔子与老子【岳麓版】(1)
榆次第一中学校 教学首页
导言
必修课程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必修课程----历史(Ⅲ)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共有8个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岳麓书社版教材将其整合为六个单元
必修课程----历史(Ⅲ)
【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
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单元学习提示:
1、两条线索:
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分析理解: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要善于分析说明思想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背景知识】
公元前770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将都城从关中丰镐东迁洛邑,从而拉开了春秋时期的帷幕。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经济上,铁农具、牛耕得到广泛使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逐步趋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权威衰落,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诸侯势力崛起,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到破坏。文化上,国家设置的官学日渐衰落,知识分子开办的私学兴起,脱离生产的游说之士奔走列国,阐述自己的治世主张。孔子和老子便是这些思想家们的代表。
【导入新课】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诚信、责任、道义、和爱心的缺失已渐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甚至一个危险的陷阱。在制约着我们的现在,在威胁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重新祭起祖国传统文化的法宝,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吧!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血管里流的是华族的血,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一同拿起《论语》,拿起《孟子》,拿起《老子》《庄子》,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选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思想的方式吧! 朋友,让我们重新捧起经书吧!去亲近我们祖先的思想智慧,去寻找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去培养千万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的龙的传人,让他们能担负复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去振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先进的人们在行动,上海、北京等地已办起了读经班。欧洲文艺复兴曾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西方文明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能否借助古老的中华文化为民族的腾飞找到一次机遇呢?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维方式明显有别于西方国家,它只注重阐发圣人之言所包含的治国之道,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经验治国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还存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佳政治行为模式的内发倾向,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如果说古代西方注重制度功能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中国讲求内发,重视政治道德则是由来已久。它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丰厚内容。
(2)“东方圣地”孔子故里——曲阜
华夏经纬网
曲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孔子故里。西方学者将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齐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因而孔子故乡曲阜便被誉为“东方圣地”。
200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5年。孔子故里曲阜隆重举行了纪念活动。
来自海内外3000多名祭孔代表参加了盛大的仪式。
(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同等齐名,与莎士比亚等一样相信和谐、等级和社会秩序。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同等地尊奉为教育学的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此外,据报道,2009年3月11日,纪念老子诞辰2580周年公祭大典在老子的故里河南省鹿邑县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祭拜仪式。因为3月11日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2580周年纪念日。
同学们,孔子和老子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什么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们今天纪念老子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4)图片导入:于丹和姚淦铭。被称为“学术超女”的于丹火爆荧屏是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讲孔子开始的,另一位学者姚淦铭虽然不像于丹这么火,但他讲的《老子与百姓生活》同样拥有大量的粉丝。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孔子和老子还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圣贤,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魅力。
【讲授新课】
一、仁者的叮咛
1、走近孔子
介绍孔子生平,强调其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文雅君子,民族之魂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古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经典中到底记录了孔子的哪些思想呢?
2、我读《论语》
出示三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解读《论语》中的仁、礼、鬼神观。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总结:在思想之一,“仁”。
《论语》中“仁”字出现105次。会意字,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
根本点“爱人”,即体贴、关心、尊重别人
基本方法——忠恕,即推己及人
恕,推己及人的否定之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推己及人的肯定之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表现:
对统治者:
“爱人” “为政以德” 民本
对普通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后人概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谐
特点: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升华: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
学者读《论语》:《百家讲坛》视频(易中天《我读经典》)
一颗爱心,构建和谐。“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孔子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感动中国”的图片和“爱的奉献”音乐烘托气氛,情感升华。
材料二: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思想之二,“礼”。《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
狭义:周礼(分封制、宗法制)
广义: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基本方法;第一,“克己复礼”
第二,“正名”,即按周礼,将混乱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名分矫正过来。
思想之三,中庸思想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
指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
“仁”“礼”“中庸”研究的是人与社会——人道
材料三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思想之四,天命思想(天道观)
子曰:
“敬鬼神而远之”
无法解释“鬼神”——尊敬
没有精力去研究——转移精力
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务实
3、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
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1)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第六》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第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2)成就总结: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
总结了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
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
材料《中国教育史讲稿》: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孔门弟子世称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
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从我校日常教学看孔子教育思想
4、泽被东西
(1)变迁:
篇三:《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事物未露先兆时,易谋划。脆的东西易分开,微小的东西易消散。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萌发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先。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
九层的高台从一筐一筐的土垒起;
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的举步。主观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处事之法则是慎终如始,就不会有失败之事。所以圣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贵难得的财物,行不言之教,反众人之过失而行之。所以圣人能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敢违逆规律做事”。
【注】泮:散,解。
毫末:细小的萌芽。累土:堆土。执:掌握,把持。
①
我的理解:
《道德经》不是一部鸿篇巨著,上下两篇加起来一共才五千多字。然而就是这短短五千余字,却让无数后人膜拜钻研了五千年。所以即便说《道德经》是字字珠玑也不足以表现它的光辉。因此,书中的每一章节都蕴含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我们在研读它的时候,决不能将其中的某一章节拆散独立开来。我认为,要充分领会这一章节的意思,就要将它划归到老子整个的思想体系当中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断章取义,才能更全面的把握文章的深意。
老子及老子的思想:
对于老子究竟是谁,后世争论颇多。“比如有的人认为,当时李姓还没有形成,老性却已经有了;
或又有人说老子字伯阳,谥号聃。有的学者认为,老子即太史儋,或说即老莱子。有的认为有两个老子,比如春秋时一个是老子李耳,战国时,战国时一个“老子”是太史儋。”②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我想,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形成跟这份工作应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论述的重点,接下来,我就阐述一下我所学到的,所听到的关于老子的思想。
1.老子,是一位隐士哲学家。
司马迁说老子是“隐君子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按照我以前所学,我觉得老子大概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有想法,但又很低调的人。他大概是看厌了纷争乱世之后,接着便大呼一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便遁入山林做隐士去了。我的这些想法都来自于老子声名昭著的“无为”思想。
但是,在看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阐述后,我改变了想法。易教授认为:在古时候像老子这些名为“隐士”的道家学派人士,其实都算不得真的隐士,确切的说,他们应该是“隐士哲学家”。在易教授看来,只有有本事,却又不愿做事的人,才能称作“隐士”。不愿做事,这里其实指的是入仕为官。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隐士什么都不做,要哲学干什么(中国古代哲学通常是与入朝做官,匡扶社稷紧密联系的)?隐士对于国家大事、天下兴亡,既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你何必说,又有什么可说的?
这就说明了两点,第一,道家不等于隐士。他们的立场,观点,态度是隐士的,因此主张“不做”。但他们的社会角色是哲学家,因此不能“不说”。说什么?把为什么主张“不做”的理由说出来。主张“不做”,同时又“要说”。这就是“隐士哲学家”,也就是道家。第二,既然是“隐士哲学家”,那么他们的心里其实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的。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这个天下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如
果一定要救,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无为”。③
那么便引出了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无为”。
2.无为是有为,有为是无为。
按照上述理解方式推衍的话,老子其实是关心天下大事的,并且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格局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那便是“无为”。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本来是和谐而有序的,但正是因为一些人不顾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而悖逆行事,这才导致了社会的失序,乱世的出现。
为人要恪守本分,遵循天道,禁灭人欲。为君要庸碌无为,愚民反智。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恢复秩序,这个社会才能成为“太平盛世”。什么是太平盛世呢?浑浑噩噩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君主无才略,臣民无智心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这些论点在《道德经》一书中便可找到很多论据。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这句话就是告诫大家要禁人欲,因为欲望会使人误入歧途。“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统治者不尚贤,老百姓就不会去竞争。不把那些奇珍异宝放在眼里,就不会有人去做盗贼。不去勾引大家的欲望,那么民众就不会蠢蠢欲动。《道德经·第十九章》还说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当人们都抛弃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些多余的东西之后,这个乱世也就太平了。
事实上,这样的“无为”思想贯穿了整部《道德经》的始终,它是道家的精神信仰,它也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在老子看来,世道的乱,都是人心作乱。人们只要能够做到“抱元守一”、回归自然,就能恢复秩序,再创盛世。如果个人都扫好自家的门前雪,又哪来他人瓦上霜呢?如果大家都住在小国里,老死都不相往来,自然就不会有争端的出现。
这样一来,“无为”其实便是大有作为,也是解决这乱世格局的唯一方案。
老子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如果按照他这种
说话方式的话,“无为”其实也就是“大为若无”了嘛!
了解了老子的思想之后,我们再来看这第六十四章,就能更容易、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章节所表达的意思了。
对第六十四章的理解:
我在开篇便引用了马文作先生对《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解释,在这里,我便将我对于老子整体思想的理解融入这一章节,来做论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两句话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平衡的局面容易维持,问题在没有暴露出来前,更容易解决。脆的东西容易破裂,微弱的东西容易消散。通常我们大家都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话的,但其中还有一层隐晦的意思在里边。在一本名为《<道德经>新解》的著作中就有提到过:“有的译本只讲‘脆的东西容易破碎’,没有讲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再脆的东西也不会自己破碎,这里面有一个主观内因条件能否适应客观外因条件的关系。老子这段话主要讲如何控制客观外因条件不使其对内因中脆弱部分产生伤害。” 我个人是很认同这种观点的,老子的思想中确实告诫人们凡事都不要轻举妄动,要尊重客观规律,任何盲目的动作行为,都会导致恶性的结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段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指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后边这一段则是整个这一章节的重点:“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我的理解是:
“观”和“失”是一个意思,都指失败,失误,出差错。
“为”是指主观妄为,而“执”是指不顾客观规律,强行把持。
“欲不欲”指追求的是与别人不同的,别人不愿追求的东西。
④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