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2011-10-23 07:09:39)
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
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
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
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
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
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
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
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
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
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五个次要新城:南桥新城北起黄浦江(西渡),南起平庄公路,西至浦卫公路,东至浦星公路,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
金枫新城以南绕城高速为轴线,自亭林、朱泾至枫泾,另外包括一个吕巷机场辅助区,规划为商贸、航空服务综合区,总体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
杭州湾新城东起海湾森林公园,经过星火、海湾、漕泾、金山卫地区,规划向海湾围垦,形成产业、教育、休闲居住为一体的180平方公里带状城市;
东滩-长横新城按照组团布局,规划为高尚居住、产业服务、论坛娱乐为主的区域,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不追求自体循环;
城桥新城按照50平方公里,规划为崇明全岛的服务城市和启崇海地区中心城市。
上海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
黄浦区 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 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 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
闸北区 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 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 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 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 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 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 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 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
加快上海船厂地块开发;
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
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完成竹南地块三合一项目建设以及塘东地块建设;
加速软件园、民生路换乘枢纽、海事大学——铜山街、源深路南块、联洋山川置业地块、龙阳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块、南洋泾路地块等的开发;
尽快落实行政文化中心10号地块上海国际美术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浦明路、东方路至居家桥路滨江和洋泾、塘桥地区中心建设。
北外滩地块,要与大连路——渔人码头总部研发休闲综合区、苏河湾文化传媒综合区一体发展,形成"我们单位"商务区的重要负重功能混合街区;
做好长治路以北第三界面区域的开发规划和提篮桥历史风貌街区、扬子江码头、上海船厂浦西厂区地块的整体,形成通透的四维街区界面。
第二商务区,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为站前141公顷一期以及诸光路附近130公顷二期,在嘉金高
速、青虹大道交汇处布置区域服务中心、大型会展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和三期150公顷。
白马塘、凤溪、赵巷地区的购物、休闲、政务、文化中心作为整个上海西片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要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相当规模,联系整个青松嘉地区;
青浦工业园区功能整体转换,结合青浦枢纽地下城铁站、重固香花桥组合西核"我们单位"商务区,力争十三五期间形成方案,远期发展为西部地区地标林立的"我们单位"商务区。
白鹤、湖区规划抓紧编制;
苏州河上游两岸优化规划要在2012年底出成果。华漕、九富、华新市场、七宝外环、长宁临空等组合城市服务功能集群要在十二五期间优化发展,与核心区一同提升,形成鲜活成功的城市功能拓展极。
黄浦江两岸开发,包括浦东卢浦大桥以东的"会"园区主体,为文化会展和高尚居住、休闲商业中心;
卢浦大桥至川杨河之间的190公顷土地,发展为耀华国际商务区;
川杨河至中环线之间的280公顷,在济阳路枢纽和东方体育中心基础上,发展部分行政设施和外事设施,适当配置商业和居住功能。
三林滨江绿地,即卢恒路至中环线之间的区域,作低密度开发,发展为民俗文化旅游、"会"部分场馆保留体验的大型4平方公里城市绿肺。
浦西一侧,为黄浦、徐汇、卢湾三区牵头,开发中小型会展和酒店、科技研发总部、商业和高尚居住、游艇文化等一体的综合滨江区域。
该区段浦东浦西的城市设计、详控规划,应当在2011年底落实,2012年正式开始建设。
在三个主核心区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张江科学城、莘庄、真如、五角场四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当有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五角场副中心基本建成,张江、莘庄、真如副中心进入功能开发阶段。中环线沿线的金桥、御桥、漕河泾开发区、长风长征、桃浦、大宁六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
南站、浦江高科技园、江桥三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实现项目覆盖。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中外环地区现代服务业组合发展的总体形态。
市中心区的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汉中路——北广场)、四川北路——海宁路沿线、大田路——海防路、南京西路——威海路、建国东路——文庙、太平桥南块——老西门、天山虹古功能拓展(联建新村地块)、小闸镇——徐汇中心地块,仍将作为市中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黄浦区必须切实消除传统市中心区的二元结构,对天津路——宁波路、黄河路——新闸路、大沽路北块、金陵东路——广东路沿线和丹凤楼、东街地区改造拿出切实的整体城市设计方案来,同时深化人民广场地区综合交通设计。
郊区新城建设,要重点推进嘉定、南桥的当前建设,和松江南区、临港北区的城市设计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调整,衔接区域战略目标的提升需求。
十二五和2017年阶段目标分解以前,川沙迪斯尼乐园地块只做其本身内循环配套和外围工程,附近建设项目一律实行紫线限定。
十二五末期分阶段目标达成以后,应优先启动以产业结构调整、4503和2028工程的具体落实操作方案,复兴岛——庆宁寺——定海桥——杨浦大桥地区要实行优先的用地考虑;
大场、高桥、吴淞、吴泾地区要结合高起点定位目标实施具体城市设计。同时优化浦东铁路客站地区规划,适时进行召稼楼地区副中心研究。
篇二:静安区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
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
静安区隶属上海市,位于上海的市中心,与六个区相邻,东与黄浦区、虹口区、宝山区为邻;
西长宁区、普陀区、宝山区交界;
南临长乐路,与徐汇区衔接;
北与宝山区接壤。
201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2.07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 7.5%。
2014 年末, 静安区区域面积 7.59 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面积 0.04平方公里。
共有5个街道, 72 个居委会。上海站
2014 年末, 静安区户籍总户数 9.99 万户。
其中:
家庭户 9.97 万户。
户籍总人口 29.31 万人。[1]
2015年9月,静安区和闸北区同时召开区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会上宣布,静安区与闸北区撤二建一,建设新“静安区”,区政府目前设在常德路370号。“撤二建一”的具体方案还需等中央审批。[2]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撤销闸北区、静安区设立新的静安区工作大会,正式宣布闸北静安两区合并。合并方案于2015年10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
最新新闻
上海宣布闸北并入静安,韩正:“撤二建一”是强强联合2015-11-04 11:13
11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撤销闸北区、静安区设立新的静安区工作大会。市委副书记应勇宣读市委关于成立“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工作领导小组及组成人员的通知和建立中共“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联合委员会的通知。副市长时光辉宣读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韩正指出,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重要发展契机。...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名称 静安区 外文名称 Jingan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下辖地区 13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 政府驻地 常德路370号 电话区号 021 邮政区码 200040 地理位置 市中心 面 积 37.37平方公里 人 口 29.31 万人(2014年户籍人口) 方 言吴语-上海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静安寺、美琪大戏院、善终里、蔡元培故居、胡公馆、周璇故居 火车站上海站 车牌代码 沪A-沪N 高端商务 金五星、金三角、大中里 行政区划 310106 区委书记 孙建平 区 长 潘敏 区人大主任 李葳萍 区政协主席 韩强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地理环境
3 行政区划
4 交通
5 人口
6 经济
? 发展历程
? 综述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社会
? 文化服务
? 体育运动
? 教育
? 科技
8 名胜古迹
? 基督教怀恩堂
? 基督教新恩堂
? 小德肋撒
? 上海佛教居士林
? 圆明讲堂
? 静安寺
9 方言
10 著名人物
11 友好城市
历史沿革
静安境域成陆于晋唐之间。唐天宝十年(751年),境地属华亭县高昌乡,北依吴淞江(苏州河),南濒北长浜。境内有东西芦浦和涌泉浜、石浜等诸多河流,更有名胜涌泉,亦名沸井浜。据南宋《云间志》载:“沸井浜在沪渎东,西有芦浦,中间一水相通,有数尺许,特深如井。然水腾涌,昼夜不息。”
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租界向西越界修筑的第一条马路,便是通向静安寺的涌泉路(华名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年,又以静安寺为起点,向南修筑徐家汇路(后名海格路,今华山路),向北修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以后,向西又修筑愚园路和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遂使静安寺地区逐渐成为上海市西郊的交通枢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界,境地自静安寺(向北划一直线至小沙渡)以东地区全部划入公共租界。民国三年(1914年),法租界扩张,将境内长浜路(延安中路)、徐家汇路(华山路)以南地区全部划为法租界。至此,境地成为三界(公共租界占65%、法租界占10%、华界占25%)分治的局面,静安寺地区则是三界交汇之处。
民国二十六年8月,淞沪战役爆发,租界成为“孤岛”,大批难民拥进租界,人口急剧上升,经济畸形发展。民国三十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租界。民国三十二年8月,汪伪政府“接收”租界,将公共租界改称第一区,法租界改称第八区。民国三十四年12月,国民政府按原警区设32个行政区,境地分属第十(静安)区、第十一(新成)区和第十二(江宁)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5月30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静安、新成、江宁区,区划未作变动,但接管时将静安区改名为静安寺区。1950年6月28日,静安寺区复改称为静安区。1956年2月,静安区建制撤销,以常德路、富民路为界,东境并入新成区,西境并入长宁区。1959年12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再次调整市区区划,撤销新成、江宁区建制,将江宁区全部、新成区成都路以西地区以及长宁区镇宁路以东地区合并重新建立静安区。1960年1月,静安区正式成立。全区划分为14个街道办事处,1961年12月18日,将14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8个。1964年9月,又调整为10个街道办事处。
1994年10月境内街道办事处建制调整,华山路与愚园路、万航渡路与余姚路、康定路与江宁路、武定路与张家宅、威海路与延安中路街道办事处分别合并为静安寺、曹家渡、江宁路、石门二路、南京西路等五个街道办事处。[3]
2015年9月,静安区和闸北区同时召开区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会上宣布,静安区与闸北区撤二建一,建设新“静安区”,区政府目前设在常德路370号。撤二建一后,两区强强联合,建立联合党委,下设三个党组。“撤二建一”的具体方案还需等中央审批。[2]
2015年10月16日,根据上海官方媒体《闸北报》消息,9月29日在闸北区政府十五届十二次全会上,区委书记、区长安路生作了全会的主题报告,其中在要求全面完成年度目标和“十二五”规划任务时,他着重提到“确保闸北静安两区‘拆二建一’工作平稳有序。[4] 2015年11月4日上午,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撤销闸北区、静安区设立新的静安区工作大会,正式宣布闸北静安两区合并。合并方案于2015年10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5-6] 地理环境
古时,境域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入海口沪渎地区。据旧志记载,吴淞江在唐时宽20里,宋时为9里,以后渐淤缩成5里、3里、1里,及至明清时期仅宽10余丈。历史上吴淞江下游多次改道,多次疏浚。今流经区境北部的吴淞江宽50米、长1633米,是现存的唯一水道。
吴淞江古名松江,一名松陵江,一名笠泽。源出太湖瓜泾口,东流至上海市区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县境内20公里,流经赵屯、白鹤、华新等乡镇。宋郏侨曰“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宋、元后,海口湮没。历朝虽致力治理,但屡浚屡淤明永乐二年(1404年),夏元吉导吴淞江入刘家河。隆庆四年(1570年)巡抚海瑞、清雍正五年(1727年)副都御史陈世倌再浚吴淞江,汇大盈浦(今东大盈港)、赵屯浦(今西大盈港)、盘龙浦(今蟠龙塘)、顾会浦(今通波塘)、崧子浦(亦称崧塘,今新通波塘)五浦之水,入江归海。解放后,50年代拓宽大浦河,70年代又开挖蕰藻浜,将洪涝之水,北引进入长江,至今吴淞江仍有一定排涝的泄量。江面宽仅40—50米,可通航100吨级的船只。
吴淞江盛产鲈鱼,有“鲈鱼乡”之称。宋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诗,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区中心,地域狭小,人口众多,房屋建筑密集,绿地稀少,交通拥挤,从而在境内形成明显的“热岛”效应。[7]
根据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1983~1987年气象资料的分析和初步研究,静安区处于上海“城市热岛”中心部位,常年平均气温比近郊高出1℃左右。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1)春夏来得早,秋冬出现迟。境内春夏季到来平均比郊区提早3~9天,秋冬季则延迟8~9天到来,整个冬季,区境比郊区短12天,夏季则延长17天。(2)严寒日数少,初冰日出现迟,终冰日早。初冰日要比郊区晚1个月左右;
而终冰日却提前半个月左右。(3)夏季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平均为67天,比郊区多10天。气温高于35℃的日数,境内为10天左右,郊区仅3天左右;
高于37℃的酷热天气,境内平均每年有2.6天,而郊区则很少出现。
行政区划
静安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下辖江宁路街道、静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石门二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宝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宁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街道、彭浦镇,共13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置73个居民委员会,3154个居民小组。
交通
19世纪中叶,境域是河网密布的水乡,靠渡舟和人行小桥相通。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英国殖民主义者由东向西越界筑路,到20世纪30年代,境内已有道路50多条,道路网基本形成。
境内陆上客运以轿子、马车为市民早期代步工具。19世纪末,客货运主要靠人力车承担。机动车始于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成立,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开辟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民国11年(1922年)8月,华商董杏生开办公利汽车公司,开辟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海解放前夕,始发或经过
境内的有轨电车线路3条,无轨电车线路4条,公共汽车线路7条,都是官僚资本和外商企业。上海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营公交事业发展较快。1950~1966年,经区境的线路有18条。“文化大革命”期间,公交客运线路仅辟2条,还砍去1条线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公交事业发展较快。经区境的公交线路增加到49条,除常日线,又增辟了高峰线路和通宵线路;
还有康华公共交通联营公司康华公交专线3条、振华出租汽车公司小公交汽车线路2条。区内全民、集体企业和个体户经营的大、中、小型出租客车有3781辆。
境内的货运汽车始于民国16年,至上海解放前夕,私人货运汽车有43家、82辆车,担负着大宗商品的运输任务。解放后,货运业发展较快。1992年底,区内637户工商企业,拥有货运汽车2122辆、5912.59车吨;
还有起重安装、打包托运、国际货运代理等运输服务企业33户,有货运汽车33辆、210.1车吨;
个体货运汽车73辆、68.2车吨。
境内有长约1.63公里的吴淞江(今苏州河)水域,系静安区与闸北区之界河。至民国18年,先后建立通济渡等5处渡口,对便利当时交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有淮安路粪便、垃圾码头3座。
上海解放前,境内的邮政设备简易落后,电信网络稀少。至1949年9月,有邮电局3家,电话交换设备6700门。上海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事业有较快发展。1992年有邮电支局、邮电所7家;
电信服务处1家,报刊门市部3家;
电话局2家。邮电业务初步实行自动化,电信功能比较齐全,国际长话可直拨世界各地。新建常熟路国际邮件营业处、泰兴路电报、电话营业处和38处长途电信代办点。全区装置程控交换设备6.5万门,公用电话站387个、话机834部,夜间应急电话服务网点150个。但是,邮电设施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静安区人均道路面积少,过境车辆多,造成交通拥挤,车速缓慢,机动车辆通过繁忙的交叉路口和行人稠密地段车速不超过15公里/小时,堵塞现象严重。客运高峰时,公交车辆内最大容量达11人/平方米。[8]
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4条,其中横向道路34条,纵向道路30条;
城市道路总长度62.9公里,道路面积121.8万平方米。完成区内7万平方米人行道板全面更新。地铁M7号线静安寺站、500KV世博地下变电站开工建设,曹家渡110KV余姚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昌平路排水系统管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南京路、华山路架空线入地实施规划推进。
静安区的交通环境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拥有市中心地段无可复制和比拟的优势。延安中路、北京西路、南京西路、武宁南路、拓宽后的万航渡路、常德路等道路构筑了通畅的地面交通网络。城市航站楼、静安寺交通枢纽等项目为航空旅行、出行中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穿越静安总长约12.6公里的地铁网络(2号、7号、12号线、13号线、14号线)又为静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交通保障。
人口
静安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每平方公里达6.4万余人,居全市各区的首位。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居多数。民族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22个,其中回族人数较集中。
境域早先属上海县的西北郊,原是一片农田,人口稀少。鸦片战争以后,殖民主义者在上海侵占土地设立租界,19世纪末叶,境域大部分被划为租界范围。20世纪初,境域内道路相继筑通,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曹
家渡一带市面渐兴。工商业者陆续开店办厂,吸引大批外地人来上海谋生,加以历史上战乱频仍,农村连年遭灾,迫使不少人背井离乡拥来上海,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据有关资料测算,静安区境域范围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人口约有3万余人,至民国9年(1920年)人口已增加到1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静安区时,全区人口为16.8万人;
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增加到18.8万人。1955年底,人口增到20.7万人。
1956年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静安区建制。1960年1月又重新建立静安区。由于区划范围扩大,全区人口增加到56万人。以后区划范围虽无变动,但人口逐渐减少,至1992年底,全区人口下降到44万余人。33年中,人口减少近12万人。
上海解放以来,静安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1951年,高中文化程度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5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62%。至1990年,全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3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13.2%。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1951年为3.63%,1964年为7.37%,1982年为15.59%,1992年为22.23%,人口老化程度为全市最高的区。
50年代,人口再生产处于无计划发展状态,平均人口出生率为33.72‰,自然增长率为26.98%。。其中1954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42.31‰和35.8‰。自1963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为13.36‰,自然增长率为7.73‰;
7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为7.36‰,自然增长率为0.77‰;
80年代前期,全区生育出现小高峰,198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5.67‰,自然增长率回升到7.72‰;
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为9.52‰,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6‰。1991、199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12‰和-3.49‰。全区人口已进入有计划发展轨道。
2013 年静安区常住人口24.99万人,户籍人口29.6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6.03万人。静安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 9.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30.6%。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96岁。[9]
2014 年末, 静安区户籍总户数 9.99 万户。
其中:
家庭户 9.97 万户。
户籍总人口 29.31 万人, 同比下降 1.02%。
其中:
60 岁及以上人口 9.48 万人, 同比增长 4.63%, 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 32.34%。
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 2.02 万人, 同比增长 1.0%, 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 6.89%。
百岁以上 168 人, 同比增长 2.43%。
户籍人口出生率8.63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1‰。
年末常住人口24.86 万人, 同比下降 0.5%。
其中:
外来常住人口 5.89 万人。[1]
经济
发展历程
上海解放前,境内无财政机构。二三十年代,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相继在境内设立分支机构,至民国36年(1947年)达43家。典当业抗日战争前仅1家,至民国36年骤增到85家。
上海解放后,先后成立区财政、税收机构。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税务局静安、新成、江宁区分局。1952年,区政府设财政科。1958年底,区财政科与税务分局合并成立区财政局。1960年1月成立静安区财政局。1962年9月,重建静安区税务分局,并撤销区财政局,同时在区人委设财政科。1972年1月,区税务分局、区财政科和中国人民银行静安区办事处3家单位合并,建立区财政局。1978年4月恢复银行建制。同年11月又分设区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1989年,财、税机构分设,成立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
80年代,区财政管理体制经3次变革:第一次1985年前是“统收统支”的全额财政;
第二次1985年后,区财政管理体制改为“核定收入基数,固定留成加超收分成”,逐步向一级财政过渡;
第三次1988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包干上交,增收分成”,实行一级财政管理
篇三:闲聊上海人的“上只角”情结
闲聊上海人的“上只角”情结
夏心愉 第一财经资讯
就在过去的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上海的闸北区,悄然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静安区第一届人代会的闭幕,标志着“撤二建一”,也就是我们说的静安和闸北并区,划上了圆满句号。4月1号开始,“上海闸北”的门户网站正式关闭了,一批冠名“闸北”的政府机构也逐渐更名了。伴随着这些的,我在我身边,关于“我是静安人”还是“我是闸北人”的小讨论又一次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很多人,尤其是外省市的朋友们,可能特别不能理解上海人的地段情结。有人问我,都是住在上海的,算在静安区还是算在闸北区,有很大区别吗?朋友圈里那些不想并区的、有着优越感的静安人,到底在优越个什么呀?
要回答上海人的地段情结,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是前一阵子我姐嫁人买房,和准姐夫两个人为了新房的地段选址闹了好一阵矛盾。姐姐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准姐夫是工作后才来沪发展的外省市青年才俊,也就是“新上海人”。姐姐要求很简单,只要房子在静安区或黄浦区,都可以考虑,其中尤为支持在黄浦区里的原卢湾区地段(黄埔和卢湾先行并区)。姐夫对此完全无法理解,在他看来,地段就是出行交通是否方便、周边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对口是否优质、楼道里有没有邻居阿姨妈妈乱堆杂物、小区里有没有邻居大叔大伯光着膀子乘凉。
姐夫看中了闸北大宁地区的某高端楼盘,说是小区环境好,加上什么新科技的保温隔热和新风空气置换系统,家里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都是控制好的,我姐夫看来是为之相当心动,这个小区每平米单价差不多要8、9万了。
可这在我姐姐看来,简直是不可理解的呀:8、9万一平,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不少北静安和老南卢湾的房价了,姐姐是无论如何不肯住到所谓的大宁“下只脚”地段的。
第二个故事,是家里一位长辈,退休后已经随儿子住到了市郊的别墅区,她自己和老伴在静安区还有一套老式公房,是那种连客厅都是“过道厅”的“一室半”,家里来客过夜打地铺都没地方。大家都说,儿子那么孝顺,二老有好房子住了,这市区的房子就卖掉好了,宽敞房子住惯了,小房子是再也住不来的。可是我这长辈,是坚持永远不卖老房子的。这样她逢人便可以介绍:“喏,我家是住在静安区的,户口也在那里,你看看我的身份证号码就知道了。”
由这两个故事可见,完全用楼盘价格来测量上海人对地段好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在“新上海人”更为理性、实用的价值观面前,老上海人的“静安情结”、“卢湾情结”确实有点无聊、甚至不合时宜。
在“新上海人”眼里,如果上海一定要有“中心”,那么“政治中心”在人民广场、“经济中
心”在陆家嘴。从房价逻辑来看,上海又是多中心的,陆家嘴、淮海路、徐家汇、虹桥、中山公园、甚至大宁、五角场等商圈,都会形成“房价等高线”的某个顶点,然后逐层往下,直到接上另一个等高线圈的作用。
那么,上海人的地段情结,到底本着什么逻辑呢?
在老一代上海人的眼中,上海的市区,都是有着“上只角”、“下只角”之分的。要体会出其中差别,就得对上海近代史有所了解。
“上只角”的划分,要追溯到上海的租界史。一般认为,旧上海时期的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的西区大部分与中区属于“上只角”,“静安情结”和“卢湾情结”也可能来源于此。彼时,这些地方是社会名流的聚居地,街道名字叫个“霞飞路”(今淮海路)、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而“下只角”则是以前的华界以及其他城乡结合部,很多是外省外来人口聚居地,街道名字常会冒出一个“X家弄”之类。听家里老人说,从前还是以房易房的时候,一间淮海路上的10平米房间,可以换四牌楼(方浜中路)那里的一间20平米房间。
在地段情结里还夹杂的,是移民的派系归属问题。就像大家所知的,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今天说着所谓“上海话”而不是“本地话”(诸如嘉定话、南汇话)的上海人,基本都是江浙粤等地移民的后代。可是,就在这些移民里,还有着可以触动老一辈敏感神经的种裔问题。其中,苏北移民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少是低端服务业,就要比宁波、苏州等地移民“低一等”。
我们家是住在淮海路上的苏北移民家庭——这一“高”一“低”,真是一个富有张力的“混搭”。我从小就很爱观察家里大人定的那些奇葩规矩。比如管祖母叫“阿娘”(宁波方言发音)而不是“奶奶”(苏北方言发音);
爷爷奶奶在家会说苏北方言,但一出门绝对切换成上海话;
而我们孙辈,也被规定要尽量避免和邻居、同学们谈及自己祖籍。
顺着这个逻辑,早前移民们的聚居地,也成为了价值判断上海的地段的标准。比如,上海的苏州河就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因为不少苏北人聚居在苏州河以北地区,以至于直到现在,仅仅一河之隔,在老上海人的地段判断里,都是天差地别。
最后再扯两句,所谓的“地段”对于老上海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舒适和方便吗?我们开头的那两个小故事,似乎已经推翻了这个观点。其实,“地段”在我看来,根本就是意味着面子嘛,意味着在他们的文化体系里,根深蒂固的某种优越感。有人拿上海人爱面子开过一个玩笑,说上海人是那种打底衫上可以有10个补丁,外套都要常换常新的,所以上海人能发明并广泛使用“假领子”这怪玩意,实在不足为奇。
“地段”,就是这样一种类似于“假领子”的“外在呈现”。一句“我家在静安”,就是一张大面子,可以被扯来扯去,遮住生活的打底衫里各种“补丁”。
然而,不得不唏嘘的是,当上海这座城市的车轮滚滚向前,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士纷至沓来,也带来了对机会和资源的竞争乃至厮杀,难免有一批老上海人,从住宅地段而言,面临着边缘化的趋势。有一句调侃说:“现在内环内大家都懂英语,中环内大家都讲普通话,外环外请讲上海话”。这话虽然经不起推敲,其中却掩不住一份,老上海人面子逐渐撑不住的尴尬。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