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类优秀改革案例汇编】

时间:2021-10-11 12:55:27 浏览量:

— 1 —

 经营类优秀改革案例汇编

 目录 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助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 ........... 1 全面推行“坝长制”打造农村产业革命的示范田 ........... 5 “三化”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 10 “三导向”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农业发展 ............ 13 探索七条“精准打法”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 16 创新开展“产业村长”行动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 21 创建“三个超市”助推农村产业革命 .................... 24 “建、管、用”三机制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 28

 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助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

 近年来,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以“区域资源整合、项目流程再造、服务方式转型”为切入点,打造集政务服务、项目管理、部门考核于一体的“重大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智慧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和畅通协同的项目推进机制,有效破解项目精准招商难、签约落地难、— 2 —

 在建推进慢、投产壮大难,形成项目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建成一批、投产达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一、在线整合全域资源,实现云招商 一是数据采集分析。围绕经开区“4+1”主导产业,利用重大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对不同地块产业布局、分布的项目投资、税收、产值等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对不同区域、产业带亩均效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强化产业招商的数字论证,进一步设置招商门槛、确定招商重点和年度目标任务。引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存储与管理、二三维一体化等新技术,对空间规划、地块信息、管线布局、土地效益等六大类70余个图层信息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打造“数字一张图”。二是线上考察选址。将招商政策、用地规划、地块信息、标准厂房、商务楼宇、项目分布、能源分布、产业布局信息搬上云端、3D呈现,通过“数字一张图”管理,让客商直接对投资环境开展远程考察和线上选址,极大助推项目招商签约。三是线上进行签约。积极创新招商签约模式,利用5G通信、互联网、云技术等新科技赋能,开展“云签约”,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始终有人与投资客商保持密切联系,做到招商工作不停摆、服务不断线。2月28日,经开区举行了产业大招商项目网络签约仪式,签约涉及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现代服务业领域等项目13个,总投资49.36亿元。

 二、在线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云调度 — 3 —

 一是四级联动调度。建立“包保单位周跟踪、管委会分管领导半月调度、领导小组每月联席、管委会季度研究”四级联动调度模式,要求包保部门及时在系统内更新项目进度,平台通过实时的数据抓取功能,动态生成项目入库率、投资完成率、形象进度正常率等核心数据,自动编制“入库、投资、进度”三张动态表,形成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分析报告,推动形成“线上集成—线上调度—线下执行—线上反馈”的便捷精准统筹推进模式。通过“四级调度”,年内领导干部带头开展项目线上线下调度工作136次,推动解决项目建设问题300余个。二是双轨包保调度。对每个重点项目根据项目手续办理和服务流程,明确同时由一名区领导进行挂帅包保、一个部门进行服务包保,包保部门除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包保服务外,还要对项目推进中各类问题进行全流程各领域协调对接,完善平台数据,助推项目快速建成。三是细化责任调度。将项目建设进程中招商引资、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四大关键环节,细化拆解为签约、设立登记、立项、国土、规划、生态、住建、开工、建设、竣工验收、投产达产等11个核心步骤112个数字化节点进行调度,建立项目立项、国土、规划等行政审批和征地拆迁、融资服务、要素保障等服务保障任务库,通过平台将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具体的责任部门,部门完成节点任务后自动向下一流程进行流转推送,实现项目调度各环节任务清晰、责任明确。

 — 4 —

 三、在线进行便企保障,实现云服务 一是实行“一网通”办理。着力实现开办企业“一次都不跑”和“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实行开办企业“一网通”办理,将企业开办涉及的公章刻制、发票申领、银行预开账户、社保等环节均纳入“一网”办理,有效将企业开办时间从以往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今年,通过“一网通”全程电子化系统办理企业设立1000余户。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围绕解决投产壮大涉及的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市场推广、工艺提升等需求,经开区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构建了便企公共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在平台内可以进行原材料和产品供需信息交互,进行研发能力、生产设备共享、短期资金拆借等资源交流和成果转化,实现企业上云、产品上云、设备上云。三是在线进行扶持兑现。建立扶持企业库,结合经开区各类扶持政策,将投产企业税收完成情况和对企业的资金扶持、租金减免、公租房扶持等数据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录入和对比分析,科学计算出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引导政府在企业扶持中有针对性地扶优扶强,高进低退,促进各类扶持资金、扶持政策朝着发展潜力好的企业精准落地。

 四、在线进行督促检查,实现云考核 一是分类设置考核指标。按照“重点重大项目‘100’入库入统、重点重大项目‘100’快速建设,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不低— 5 —

 于200亿元”的总体要求,分类设置考核指标。对乡镇社区等服务保障类部门,设置征地拆迁、人力资源、综合治理等工作落实类考核指标;对工信局、产发局等经济职能部门,设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投资等指标完成类考核指标,对项目业主,设置工程形象进度、投资目标完成率等考核指标。二是“三办合一”在线督查。建立区重大办、督查办、绩效办“三办合一”项目在线督查机制,以平台调度的数据为依据,采取“一月一评分、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考评、年终一总结”等方式,在任务管理、流程跟踪、考核评价等不同环节相继发力,进行全流程督查,推动企业加快转型、提质增效。三是线上进行分类考核。对项目建设推进各环节任务进行责任细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通过系统进行线上数字化分类考核,实现对区属部门、省市垂管部门、平台公司、街道办事处和项目业主单位五类主体的在线考核全覆盖,并对全流程任务完成情况用不同色块展示“已完成、在办、停滞、未启动、不涉及”等五种状态,打造全程直观可视的“项目—任务—督促—考核—助推项目”业务闭环管理模式。

 全面推行“坝长制”打造农村产业革命的示范田

 近年来,我市首创实施“坝长制”。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县级领导领衔坝区担任坝长,落实“一坝一长”高位推— 6 —

 动工作机制,以抓责任、抓规模、抓产出、抓市场、抓收益为重点,盯坝长、抓坝区、成坝业,着力打造农村产业革命的示范田。

 一、抓责任,变“常规”为“长抓” 紧盯“关键少数”,健全责任体系,细化考评制度,强化督促指导,以坝长抓坝区做给干部看、带着群众干、帮着农民赚,不断营造“凝心聚力调结构、心无旁骛抓产业”的良好氛围。一是实行领导包保制。成立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联系包保机制,印发《关于明确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和市委常委联系县(市、区)坝区工作的通知》,明确领导职责,确定协调单位,指导坝区产业选择和规划,帮助解决资金筹措等问题。二是实行红黑名单制。健全完善坝长考核体系和正负向通报机制,明确把领导重视、组织生产、基础设施、科技服务、综合效益五个方面作为考核内容,细化坝区主导产业选择、坝区保护、土地流转(入股)率、新型经营主体覆盖率、有效灌溉率、田间道路通达率、政策参保率及坝区产值等考核目标,定期对全市231个坝区工作进行督查通报,纳入红名单(正向)和黑名单(负向)台账管理,作为坝区工作年终考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巡坝验兵制。建立“春夏攻势”“秋后算账”巡坝工作机制,组织坝区现场观摩会评比验收,晒成绩、比成效,推动坝长抓坝区更加深入具体有成效。坝长制实施以来,全市已召开2次“坝长制”工作推进会及现场观摩会议。

 — 7 —

 二、抓规模,变“零散”为“整合” 我市现有坝区231个,面积58万亩,仅占全市耕地的4.6。为有效利用坝区资源,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坝区在适度规模、优质高效上走前列、作示范,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坝区带山区、促林区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适度规模发展新路子。一是集中流转上规模。加快建立完善“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开展坝区土地集中流转和整治,着力破解坝区土地零碎化、分散化经营局面。全市已集中流转坝区土地40.3万亩,流转率达69.5。二是突出单品上规模。按照“7+16+N”发展思路,加快推进7个万亩坝区和16个5000亩以上坝区和N个500亩以上坝区基地建设。围绕辣椒、红粱、精品蔬菜、“优质稻+”等八大优势产业,每个坝区突出打造1个单品,加快推进“集中连片”单品规模化产业坝区和产业示范带,推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裂变式”发展,努力扭转过去“样样有、样样小”的局面。三是培育主体上规模。坚持生产组织化、服务社会化,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组建供销集团、辣椒集团、茶叶集团等,支持和引导坝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综合服务。

 三、抓产出,变“低质”为“高效” 坚持强基础、优配套、创品牌、抢市场,大力实施坝区农业“321工程”,聚焦将亩产值梯次提高到3万元、2万元、1万元的— 8 —

 目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科技应用率,确保坝区产出有规模、有效益。一是强投入夯基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政策,用足用活坝区奖补政策,统筹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级粮食产能、农银企创新试点、产业兴村强镇等涉农项目,改善坝区农田水利、生产便道、机耕道、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坝区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坝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近10亿元。二是瞄市场选品种。坚持“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始终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紧紧围绕目标市场“以需订产”,不断丰富产品、优化品种,确保农产品卖出去、卖得好。三是优管理提品质。优化种养模式,强化田间管理,加大技术投入,充分利用立体气候优势,围绕“春提早、秋延时”,抢抓季节茬口,积极发展错时错季、早熟晚熟农产品,大力推进田间套作、间作、季节轮作等种养模式,扩大坝区“两品一标”认证面积,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农业品牌,确保坝区农业有产量、更有质量和效益。

 四、抓市场,变“盲种”为“营销” 强化产销对接,创新销售方式,降低市场风险,多渠道、多元化提升内外市场占有份额。今年以来,全市农产品销售额达19.8亿元,其中坝区农产品销售额达5.94亿元。一是抓区域市场。大力推进坝区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七进”,加快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 9 —

 心全覆盖,大力推行坝区订单农业,实行定点供应、定点销售,不断提高农产品本地供给能力,保障好全市“菜篮子”。二是推外域市场。抓牢优势农业产业带等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入沪入粤入渝入筑。创新营销方式,借助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平台,广泛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不断提升农产品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促产品转化。加快坝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拓宽初级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新模式新业态,以坝区农旅一体综合发展模式强化现场营销力度。

 五、抓收益,变“单打”为“共享”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让企业有利润、合作社有收益、农民增加收入有保障,加快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一是企业有奔头。坚持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四新一高”产业发展思路,整合金融、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大市场主体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坝区“订单农业”。二是集体有甜头。突出资产盘活、资源整合,以坝区为重点融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积极推广“村社合一”经验,创新探索坝区集体资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做活村集体资产、做大村集体经济。三是农民有赚头。不断丰富反租倒包、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强化动态监测,精准掌握坝区农业务工缺口,— 10 —

 采取“合作社+劳务派遣”务工组织模式,签订“分红务工”协议,确保农民聚在合作社里、富在产业链上。

 “三化”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市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并重原则,创新“三化”机制,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20年5月,获国务院督察激励和通报表扬。

 一、“事前”登记便利化 一是优化流程压缩时限。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行一套材料、一窗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整合信息采集备案及后置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实现高效的商事登记体系,压缩企业办事时限。目前,全市企业设立登记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二是精简事项多证合一。采取取消一批、备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优化服务一批“四个一批”方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精简企业进入市场前后的各类涉企证照事项。率先在全省启动“多证合一”改革,同步推行“三十四证合一”改革,让更多市场主体持...

相关热词搜索: 汇编 案例 优秀